提升办好民生实事的质效

2024-04-16 03:31李萍
群众 2024年7期
关键词:民政救助养老

李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通过深化完善民政服务体系,不断推进“温暖民政”“项目民政”“品牌民政”“活力民政”走深走实,扎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办好、办优、办到群众满意。

以保基本、护安全为基础,建设“温暖民政”。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群众属性,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责任,努力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分层分类“兜住底”。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定期向人社、医保、卫健、教育、住建、供电等部门和单位推送信息,推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相衔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开展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通过细化收入扣减政策、家庭财产豁免政策、成年无业重残“单人保”政策,以及渐退缓退政策,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加大临时救助政策运用,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2023年累计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414人次。动态监测“兜准底”。落实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挂钩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物价上涨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递增机制,适时调整保障水平。建立网格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开展“小网格·大救助”暖心助困行动,依托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将社会救助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会同市大数据局加强线上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交叉比对,动态掌握低收入人口就业状况、家庭支出、困难情形等变化情况,提升比对结果运用,夯实精准救助基础,涉及救助对象身份、财产、收支、就业、住房等42项数据完成部门对接。整合资源“兜好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依托102个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300余名专(兼)职社工入驻站点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咨询、信息核对、申请受理、入户调查等工作。集中购买心理关爱公益服务,每年为10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服务。加强政府部门协同,推动142名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落户淮安区,并按政策要求落实特困供养保障和基本医疗待遇。实施“淮尚助困”行动,动员109家机关单位为城区2208户困难群体落实就业、就医、子女入学、阅读关爱等救助政策。

以强设施、固基础为关键,建设“项目民政”。深入领会民政工作的时代属性,坚持利当前与利长远相结合,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服务群众的重要支撑,系统研究谋划,重点推动实施。“谋”长远项目。結合“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国家102项重大工程民政领域目标任务,我们聚焦重点群体关爱服务,围绕改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社会服务兜底水平,系统谋划项目储备,明确规划建设20个重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遴选推动18个项目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库,民政公共服务支撑能力逐渐增强。“补”短板项目。针对殡葬服务设施建成年代久远,原有规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现状,我们研究规划淮安市区殡葬综合性服务中心项目,包含遗体捐赠纪念园、城市公益性公墓等五个项目。先期启动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的市殡仪馆原址新建项目,已于去年4月开工建设。“强”功能项目。以落实省、市民生实事为契机,持续保障和改善功能性民生服务设施。“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743户,新改造提升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4家,建设或提升改造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85个,改造提升和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8个,新建扩建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5个,创建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12个。

以优服务、增质效为导向,建设“品牌民政”。人民至上、品质为先。我们坚持以品牌为牵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政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持续升级为民办实事的质感。深化“三老三全”养老服务品牌。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以县级福利中心、失能失智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乡镇敬老院、街道日间照料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组织为载体,分类探索兜底性、普惠性和生活性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模式,精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在涟水县试点开展“县建县管、管办分离、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新模式,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涟宜康养”“淮因善养”,打造“一县一品”,不断丰富“苏适养老”基层实践。建设“情暖童心”儿童关爱品牌。探索“两层三级”建设模式,通过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两层统筹指导,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标准化、基础性的镇街未保站。会同邮政部门组织230名邮政志愿者定期走访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合力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开展“民政干部结对关爱”“关爱邮路成长帮扶”“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三大行动,惠及儿童1.2万余人次。做实“点亮家园”地名服务品牌。2023年以来,抓住淮安区、清江浦区分别作为全国和江苏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的契机,规范地名标志,新增互联网地图标注点1800多条。淮安区设置20多万块“二维码”门牌,实现“二维码”门牌全覆盖。

以夯底气、聚合力为支撑,建设“活力民政”。协同属性是民政工作的显著特点。我们着力整合基层资源,推进部门联动,凝聚社会力量,让为民办实事项目更有保障。培塑基层“胜任力”。组织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每年组织村居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培训、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等各类专题培训,并举办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典型选树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选树“最美民政人”,发挥榜样力量,号召全市民政干部向优秀基层干部看齐。凝聚社会“参与力”。鼓励社区发挥综合牵头作用,整合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各方资源,主动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搭建平台。培育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强化政府购买公益创投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上善满淮”慈善理念,2023年累计接收捐赠款数1.25亿元。开展民政干部、民进会员“同进村·共入户·促发展”行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改革“创新力”。强化改革思维,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民政工作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主动申请并获批国家级、省级试点项目25项,40余项工作获评省级以上示范项目(单位、地区)。聚焦“一老一小”“一红一白”“一困一残”“一社一村”等民政重点领域,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获评优秀地区。制定《养老机构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规范》,获批江苏省地方标准。加强院地协作,联合淮阴工学院成立淮安市社区治理研究院,为促进民政服务水平提升,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贡献锦囊妙计。

(作者系淮安市民政局局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民政救助养老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水下救助抢险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