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探讨

2024-04-16 09:32刘爽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绘本环节法治

刘爽

导读: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接触社会制度、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课程。绘本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知识,从未成年人的角度认识世界。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时需要做到深入浅出,更好地优化课堂提问,通过趣味的课堂环节,帮助小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查漏补缺。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不仅需要重视教材知识,更应当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绘本教学的开展能够给各科教学带来良好的契机,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图文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效传递知识。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绘本教学,拓展绘本教学手段。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目标,不仅能够传授课堂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了解世界的兴趣。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知识,多用生活的实力感化学生,以爱为导向。小学生刚接触世界与社会,最常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意识。如何能够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应当考虑以下重点问题。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传递是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教师想要将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就需要让学生有兴趣了解知识,能够听懂知识。教师需要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先丰富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能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学习。优化提问环节,也是在优化绘本教学内容与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绘本教学融入实际课堂。

其次,教师还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拉近学生的距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需要先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才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想法有效传递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应运而生,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在开展绘本教学时,图文结合的画面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丰富的色彩和故事情节也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教师往往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感化,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内容。通过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某些行为不能做、为什么需要做。教师一般不过度说教,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解生活中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成长。绘本教学也是目前小学较为常用的手段,小学生课本内容普遍以图文形式进行排版,绘本书目也是这样的编排方式,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把握书本内容,快速适应学习。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筛选绘本内容

优质的绘本故事凝聚了很多优秀编创者的智慧,能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细节感和故事感。想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融入绘本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拓展绘本资源,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绘本,让学生在课后养成阅读绘本的习惯。在开展课堂诚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绘本阅读拓展知识点,延伸到友善品质教学。丰富的绘本故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的综合提升,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知识。

比如,学习《少让父母操心》这课时,教师可以找寻行为习惯相关绘本。关于家庭的绘本《我爸爸》是著名作家的名作。故事描绘一个无所不能的爸爸,通过趣味横生的情节说明“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的道理,展现主人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优秀的绘本故事不仅适用于课内教学,也适用于课外知识延伸。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才能让学生品质习惯有良好延续。教师在设置提问环节,要想优化提问方式,只需要询问学生:“学生们,刚刚你们读过的绘本故事讲了什么呀?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呀?”学生能够通过感人的故事、趣味的情节体会深刻的思想。教师也可以就故事主人公的感受进行提问:“你觉得小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觉得小红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主人公的行为和感受展开说明后,学生很容易通过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判断主人公的行为对不对。小学生还没有独立思维意识,也没有受过法律法規的教育,但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行为逻辑、动机和后果,他们可以自主评价行为的好坏,增强法律意识,这样完整紧密的环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意识的提升。生活中的智慧处处都是,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每个案例,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维意识的形成,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吸引学生注意

要想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提问环节,需要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质的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氛围,还可以快速引导学生思考。由此,教师在优化环节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思考。

比如,在开展行为习惯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提问环节设置在绘本教学的不同时段。学生在导入环节中的兴趣往往没有学习环节旺盛,他们在了解和学习绘本故事时注意力普遍最集中。由此,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下面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优良品质的绘本故事,请学生们仔细阅读,阅读过后老师会进行提问,请大家边阅读边仔细思考。”这时学生会对接下来的故事产生兴趣,并对故事主题有大概的了解。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还可以进行不同的提问。选取一个图文丰富又趣味的绘本,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小熊宝宝绘本系列》。讲述礼貌品质可以用《你好》进行教学,讲述生活习惯可以用《刷牙》《洗澡》进行教学。在中间环节开展提问,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在进行下一个环节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要继续阅读绘本,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当然,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教师在挑选绘本内容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以及班级学习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当班级课堂有着较活跃的氛围,可以开设实践环节强的绘本课程。在班级课堂氛围较弱的班级中,可以引入故事性较强的绘本。只有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绘本教学,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理解绘本内容。同时,只有绘本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教师的提问才有意义,才能够真正被学生理解。

(三)拓展教学形式

无论是优化提问方式还是提问策略,最终还是通过单方面的输出,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在优化提问环节时,教师往往可以利用新时代科学技术手段、多元化的绘本内容,拓展自身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白板课件中的小游戏,弱化提问环节的强制性,将问题编辑成课件。绘本《藏在哪里了》《从头到脚玩绘本》可以让学生学习氛围更好。游戏环节中答对了会有小花,答错了则没有小花,这会导致学生萌生竞争心理。答对的学生往往非常开心,会记住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没有答对的学生也会加深对问题的印象,下次参与游戏时会好好思考答案。新时代学生接触科学技术手段较多,对课堂形式接受得非常快。融合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在丰富的提问环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识记知识。一方面,这样的方式弱化了提问的强制性,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容易产生沉迷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提问调节,及时反馈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在进行完一个游戏环节或者视频环节过后,教师可以进行有趣的反问:“下面这个问题有点难,学生们积极思考,如果你们能有一点头绪,说明你们在努力啦!”这样的方式很具有挑战性。针对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总觉得没有必要思考,总是一股脑地举手回答,答案千篇一律。如果告知他们这是一道难题,适当施加心理压力,让他们思考过后再回答,无论能否答出来,他们都会积极探索。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答出了问题,往往会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针对没有答出来的问题,他們往往也不会感到太挫败,反而会安慰自己。如果学生问题基本答对了但不够准确,教师可以说:“这个答案已经接近尾声了,有没有学生想要再补充一下,快!答案就要出现啦!”这种趣味的引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积极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明白答案已经大部分正确,不必重复,只需要进一步延伸或者补充细节。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大多数在回答时都会积极地举手。如果他们问题答得不对,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的答案好新奇,很具有独立思考性,但是好像和老师思考模式不太匹配。你再想一想,换个说法试一试,相信你可以的!”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给足了学生尊重,不至于沉重,让学生不敢继续发言。

(四)模拟情境教学

教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拟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具体的知识点,还要学会将知识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针对绘本故事的图文内容,学生阅读时虽然比较感兴趣,却没有身临其境,欠缺参与感。教师可以模拟绘本内容,开展相应的情境教学。

比如,《儿童安全365》《活了100万次的猫》都是讲述安全知识的绘本。在开展交通环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生活中每天都有的场景——过马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故事。首先,需要让五位学生排成一排,教师可以喊:“红灯亮了,黄灯亮了,绿灯亮了。”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选择自己是否要过马路。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模拟。模拟过后,学生会根据不同的结果做出不同的反应。安全过马路后他们会很开心,如果发生危险他们也会很害怕。在阅读绘本时,文字无法激发学生做出以上反应。在模拟情境中,不同的环节流程变成了提问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是他们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一种背不出来的答案。模仿生活中的情境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标准,了解社会秩序。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改变,无法用标准来衡量。通过绘本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将相关情境迁移到生活中,这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甚至可以引入复杂的道德困境,如应不应该帮助过马路的老奶奶,将学生自身的问题转换成道德层面尊老爱幼的问题。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心理:“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这时教师可以引入道德知识点:“在这个社会,人群的构成是复杂的。与老人一样,我们的力量有限,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都应该第一时间寻求帮助。”由此,可以引申到大人对孩子的帮助,让学生在家里想一想:“面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爱,应当怎么办?”模仿生活中爸爸妈妈给孩子夹菜的情境、送孩子上学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下,孩子得到的关注不一样。一方面,对过马路的老奶奶的帮助,是做好事、友善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爱不需要得到回报,是一种无私奉献。学生要懂得回报,这是感恩、反馈的表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爱,不同的爱如何表现又如何回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模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爱,体会不同的爱,更好地促进学生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素养,而不是单一的品质。只有能够理解生活中不同的方方面面,学生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在绘本教学中优化提问环节,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家校教育的统一协作,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独立的思维意识。

猜你喜欢
绘本环节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绘本
绘本
绘本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