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烨,杨泽虹,陈彦彤,段文韬,陶杨,李培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重庆 400799)
胃痞,又称痞满,是一种最常见的脾胃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患者自觉胃脘痞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1]。根据其临床表现,胃痞的范畴包括多种现代医学疾病,如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胆囊炎等。上述疾病易引起的胃痞症状,其基本病机是一致的,可归结为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2],治疗可从“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治则出发,在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劳绍贤教授在治疗此病症时亦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无论病在食道、胃脘、肠腑或肝胆,但凡出现“胃痞”表现,均从调理中焦气机出发[3]。
劳绍贤教授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是湖南长沙“劳九芝堂”第十代传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嫡传大弟子。劳绍贤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脾胃病专家,临证数十载,对胃痞病的诊治颇有心得体会。本研究收集、整理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的中药处方,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处方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进行证型分析,并统计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处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其核心处方,以期为劳绍贤教授名中医经验传承提供数据支持,为胃痞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1.1 数据来源2017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门诊劳绍贤教授诊室治疗胃痞患者的中药处方。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 岁的患者;②诊断为胃痞;③医案数据完整,包括一般资料、主诉、诊断、辨证、处方等;④初诊治疗有效且复诊的患者,仅纳入初次就诊处方。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 岁或大于75 岁的患者;②重复医案;③未复诊患者的处方。
1.3 处方数据录入与规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信息整理后录入Excel 表格,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7),构建医案数据库。数据的筛选、录入和核对分别由两人独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根据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对处方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
1.4 数据分析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7)数据挖掘模块,应用“统计分析”和“关联分析”功能对处方进行分析,主要内容为:(1)中医证型分析;(2)中药使用频次统计;(3)中药属性频次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4)药物关联规则分析;(5)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1 中医证型分析对纳入处方中所有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证为主(构成比为55.51%),其次分别为气滞证(构成比为21.69%)、脾虚湿蕴证(构成比为12.50%)。见表1。
表1 272 例胃痞患者的中医证型频次统计Table 1 Fregueney statistics of TCM syndrome types in 272 medical records of gastric stuffiness
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统筛选,共获得治疗胃痞处方272 首,涉及中药164 味,合计用药频次为3 387 次,其中使用频次≥30 次的高频中药共有25 味。见表2。使用频次排前10 位的中药分别为:法半夏(232 次,85.29%)、甘草(232 次,85.29%)、陈皮(232 次,85.29%)、紫苏梗(230 次,84.56%)、木香(216 次,79.41%)、柿蒂(176 次,64.71%)、大腹皮(165 次,60.66%)、枳实(164 次,60.29%)、救必应(129次,47.43%)、厚朴(105次,38.6%)。
表2 劳绍贤治疗胃痞处方的药物频次统计(频次≥30 次)Table 2 Freguency statistics of drugs in prescriptions for patients with treated by LAO Shaoxian(frequency≥30)gastric stuffiness
2.3 中药属性频次分析
2.3.1药性使用频次分析 将164 味中药进行药性统计,总频次为3 388次,频次最高的是温性(1 525次,45.01%),其次为平性(750 次,22.14%)和寒性(424 次,12.51%),微寒(335 次,9.89%)和微温(319次,9.42%)的频次较低。见图1-A。
图1 劳绍贤治疗胃痞处方中药的性味归经使用频次雷达图(频次/次)Figure 1 Frequency radar chart of nature,flavor and meridian tropism of Chinese medicinal in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uffiness by LAO Shaoxian(frequence/times)
2.3.2药味使用频次分析 将164 味中药进行药味统计,总频次5 455 次,频次最高的是辛味(2 201 次,40.35%),其次为苦味(1 833 次,33.60%)和甘味(773 次,14.17%),酸味(305 次,5.59%)和涩味(249 次,4.56%)的频次较低。见图1-B。
2.3.3药物归经使用频次分析 将164 味中药进行脏腑归经统计,总频次9 582 次,其中入脾、胃、肺三经的药物最多,分别为2 247 次(23.45%)、2 045 次(21.34%)、1 798 次(18.76%),其次为肝经(945 次,9.86%)、大肠经(736 次,7.68%)、心经(719 次,7.50%),归胆经(289 次,3.02%)、肾经(263 次,2.74%)较少。见图1-C。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的潜在药物组合,设置置信度>0.8,支持度>0.5,提升度>1。结果共获得23 条关联药对,其中木香-紫苏梗、陈皮-紫苏梗药对组合的支持度最高,其次为法半夏-陈皮、甘草-陈皮、法半夏-紫苏梗、甘草-紫苏梗、法半夏-甘草等药对,见表3。将其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见图2。
图2 劳绍贤治疗胃痞中药的关联规则网络图(频次/次)Figure 2 Network of association rules of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uffiness by LAO Shaoxian(frequence/times)
表3 劳绍贤治疗胃痞处方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of TCM in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uffiness by LAO Shaoxian
2.5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将频次≥30 次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为欧氏距离,聚类方法为最长距离法,以横向聚类图展示,见图3。以距离=11 为界时,25 味高频中药可聚为3 组,分别为①大腹皮、枳实、柿蒂、法半夏、陈皮、甘草、紫苏梗、木香;②救必应、厚朴、广藿香;③石菖蒲、远志、猫爪草、鸡矢藤、姜黄、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郁金、赤芍、栀子、延胡索。
图3 劳绍贤治疗胃痞处方的高频中药聚类分析树状图Figure 3 Cluster analysis dendrogram of high-freguency TCM in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uffiness by LAO Shaoxian
胃痞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云:“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吴医汇讲》云:“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因此,中医学认为,胃痞的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引起本病的常见病因有外邪内陷、食滞难化、情志失调、痰气壅塞、脾胃虚弱等[2]。胃痞的治疗应从调理脾胃气机出发,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原则[1]。
在中医证型分析中发现,胃痞湿热证的病例最多,其次为气滞证。《素问》称岭南为“阳之所盛处也”,此地脾胃病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5]。劳绍贤教授从湿热证论治胃痞,源于《内经》“天人合一”之论,因地制宜,提出“岭南脾胃病多湿热”之论;在继承仲景病脉证并治的基础上,强调“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治病理念[6];尊崇叶氏“分消走泄”治疗湿热证的同时[7],对岭南地区脾胃湿热证的治疗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以通为用、降为和。劳绍贤教授认为,治疗胃痞病证重在调节气机,一旦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阻滞便可出现胸脘满闷、脘腹痞胀等症。胃痞的发生多由胃肠本身的病变引起,部分可由其他系统的病变引发[2]。脘腹痞胀是脾胃湿热证最常见的症状。劳教授指出,治胀以理气为要,除满以降逆为先,治疗本症时应在清湿热的大原则下理气降逆。痞胀无论虚实,均涉及升降失职,治以调肝和胃,达到升降和顺,则胃胀、胸闷、腹胀、嗳气、反酸均可消失。而即便兼虚,也不可峻补,一定要补中有泻,兼顾祛邪、导滞、理气、化湿,徐徐图之,使补而不滞,方可恢复升降运作之功。
在中药使用频次统计分析中,频次≥30 次的高频中药共25 味,包括法半夏、甘草、陈皮、紫苏梗、木香等。法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据《本草衍义》记载:“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药理研究[8]表明,半夏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的功能。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胃心肺经,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调和诸药。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入脾能行脾胃气滞,除中焦之湿阻。药理研究[9]表明,其含有的川陈皮素、橘皮素和橙皮苷可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及提高其活性,改善消化功能。紫苏梗,性微温,味辛、甘,归肺脾胃经,功擅宽中理气。《药品化义》云:“紫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本草蒙筌》亦提到:“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木香,性温,味辛、苦,健脾疏肝、行气消食、和胃止痛,擅消肠胃之气滞,为三焦宣滞之要药。张元素之《珍珠囊》曰:“木香,散滞气,调诸气,和胃气,泻肺气”。木香能通过行气止痛治疗气滞腹胀、腹痛肠鸣、胃痛呕吐、泄泻痢下等。药理研究[10]证实,木香有利胆、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等药理作用。总体而言,法半夏、甘草、陈皮、紫苏梗、木香等具有理气消痞之效。
在性味的频次分析中,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其次为酸、涩、咸。辛味,能散、能行,具有行气、开窍等作用;苦味,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燥湿等作用。辛、苦、温性味相结合,具有燥湿健脾、下气除满等功效。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脾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胃弱则腐熟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失于和降,运化无权。湿与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更碍中焦气机。《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辛甘相合,主升主散,入脾脏;辛苦相得,主降主通,入胃腑[11]。故治疗脾胃病药物多选用辛、苦味,以恢复脾胃升散通降之性,达“脾胃合治”之效。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处方用药的性味分布提示辛、苦类药物频次(2 201、1 833次)远大于其他药物频次;其中辛类药物使用频次最高。《本草求真》载“凡结得辛则散”,可散痞消胀。甘属土味,与脾相配,适量的甘味药物相伍,可补脾、缓急,亦能避免辛味药物过多过于耗散。
在归经的频次分析中,排前3 位者分别是脾、胃、肺经。胃痞的病位在脾、胃,病理改变常见气机及运化失常、输布水谷精微受阻。肺主一身之气、主行水、主治节,选择归肺经药物有利于调节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协调水谷精微的输布以荣脏腑、经络,使人体能正常运作。这反映了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多从脾、胃、肺三脏论治。
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木香-紫苏梗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木香行气止痛,善治脾胃肝胆气滞诸证;紫苏梗理气宽中,善治胸脘痞闷;二药相伍,同入脾经,可使理气宽中之力倍增,用于治疗胃痞之气滞所致痞满不舒者最为适宜。陈皮-紫苏梗药对置信度排第2 位,陈皮辛苦温,善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同归脾肺经,合用可使燥湿理气之功增强。法半夏-陈皮药对支持度和置信度排第3 位,法半夏与陈皮为二陈汤要药,两者合用理气燥湿化痰效佳;劳绍贤教授认为“有一分苔便有一分湿热”,法半夏与陈皮合用既能燥湿化痰,又能调理中焦气机,有苔之患者均可施用。本研究发现,核心药物关联网络由木香-紫苏梗-陈皮-法半夏-甘草-柿蒂-枳实-大腹皮组成。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劳绍贤教授常予“木香、紫苏梗、陈皮”三者合用,以调畅中焦气机,在核心药物关联网络中,亦体现此用药规律。柿蒂为降逆止呃要药。《本草纲目》记载:“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枳实、大腹皮为劳绍贤教授常用药对之一[12],功擅下气除胀,主治脘腹痞胀,属对症用药。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的高频中药可归为3 组,第1 组为大腹皮、枳实、柿蒂、法半夏、陈皮、甘草、紫苏梗、木香;第2组为救必应、厚朴、广藿香;第3 组为石菖蒲、远志、猫爪草、鸡矢藤、姜黄、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郁金、赤芍、栀子、延胡索。第1组为理气除痞消胀药组合,结合用药频次、关联药对及关联规则网络化结果,得出核心处方为:木香、紫苏梗、陈皮、法半夏、甘草、柿蒂、枳实、大腹皮。此为劳教授治疗胃痞的基础方剂,相须相使,配伍组方得当,气滞可除。第2组为祛湿药物组合,包含化湿、利湿、燥湿之品,常用于湿邪较明显的胃痞。第3组多为清热解毒祛湿、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劳绍贤教授基于岭南地域人群体质及发病特征,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之病机;而针对疾病有癌变倾向或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劳绍贤教授喜用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理试验中已证实有抗癌机制的中药以抑制肿瘤发展或防止疾病癌变,故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常搭配此类药物,亦符合劳绍贤教授“祛湿以理脾、清热以防变”的理念[3]。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整理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的门诊病例,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辨治胃痞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可为胃痞临床诊治与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