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立 翁季 WANG Zhuoli WENG Ji
当前,传统商业步行街面临服务功能升级、消费模式转变和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冲击,呈现空间承载能力差、空间活力缺失及商业氛围不足等问题。以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在存量改造视角下,结合现象学城市设计理论对重庆市三峡广场商业转角空间进行现状调研,提出整体优化及针对性改造策略,探索城市传统商圈优化提升路径,以期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及城市公共空间。
存量改造;传统商圈;转角空间;现象学
我国城市存量开发时代已来临,在此背景下,存量改造设计将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对存量空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为基本目标,实现存量空间的多元化及品质提升。
商业转角空间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街道的节点空间。本文以重庆市三峡广场商业转角空间为例,研究其空间结构及转角空间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空间更新策略。
商业空间是当代城市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3个显著特征:聚集多种人流及行为方式;重点考虑交通接驳以提升步行空间的宜人性;消费空间的商业价值影响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又推动了商业空间的提升。
日常生活中的转角空间具有3个显著特征:衔接与过渡,如城市空间的缓冲带;标志性,转角空间是设计重点,强调视觉冲击力;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产物,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
商业转角空间是不同街道的汇聚点、其他要素的交会点、多要素融合的节点。转角空间的“转”具有转换、转弯、转向等含义。转换,指空间性质或空间形式的变化,如大空间与小空间的转换,开敞空间向围合封闭空间转换;转弯,指建筑布局或建筑形体的变化;转向,指道路方向的变化。
根据重庆特殊地形,结合调研将其现状商业转角空间划分为驻足停留转角、标志性转角、复杂路径转角、商业性转角空间(见图1~4)。
2 标志性转角空间
3 复杂路径转角空间
4 商业性转角空间
现象学基于发现与体验的研究方法,揭示隐性的意义,通过现象本身提出专业性问题。现象学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的体验,包括经验、态度、信念与价值观。城市设计中的现象学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城市,以随处可见的现象或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象自身的细微之处,反映事实细节,即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以及直观地记录过程。通过看、听、触、闻、品等主观感受对现象进行感觉与体验,其本质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描述与反思。运用现象学进行城市设计与研究,强调城市形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城市特征与识别性及公共空间的塑造,进而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内涵。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原则必须从人的角度进行理解,具有研究者和参与者的主观性,研究者以个人方式进行意识交互,开放性地搜集整理资料,根据直觉确定问题或进行观察(见图5)。
5 调查研究途径
通过真实记录研究者与观察者的主观感觉与体验,针对商业转角空间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将体验者最直观的感受分为“好”与“坏”,对应到空间范畴可划分为“积极转角空间”和“消极转角空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商业转角空间感受度影响因子进行筛选打分,得出休息停留、景观视线、入口衔接、空间开敞、空间色彩、人车分流、商业氛围及空间声环境8个影响因子。再次筛选得出商业转角空间中对人的感受与体验影响较大的4个因子为休息停留、入口衔接、人车分流及商业氛围。进一步提炼要素特征,延伸为驻足停留、空间与建筑接入关系、人流与车流处理方式、商业氛围4个方面,基于此得出“积极转角空间”与“消极转角空间”的界定。
对于商圈内使用人群来说,驻足停留是频率较高的行为活动,这是由于多种行为活动以及良好的认知性使其在转角空间形成潜在的聚合力场,导致大量人群在此处交往、聚集等候。
1)三峡广场重庆百货大楼前的转角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积极”的公共空间,作为商圈的出入口,设置花坛、雕塑及休憩设施,巨大树冠提供遮荫场所,空间尺度亲人,增加商业活动人群与商业设施接触面,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交谈对话的动作诱因;通过保护古树形成多功能转角空间,可进行文艺表演与娱乐活动(见图6)。
6 多功能转角空间
2)中心广场处的转角空间利用景观设计,打造连续且富有趣味性的景观小品及水景,吸引人们驻足拍照、玩耍等,此处转角空间具有较强活力(见图7)。
7 活力转角空间
3)如图8所示的内凹式转角空间有效处理4个方向的人流交叉及1号线出入口的人流聚散,是三峡广场城市空间内的缓冲空间,人群驻足停留也不会阻碍其他流线。
8 缓冲转角空间
如图9所示,该转角呈直角形式,空间均衡规则,采用铺砖引导流线,虽然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但可供人群驻足休息及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较少;为充分利用树冠下空间,空间商业接触面与转角空间互动性较少,缺少人性化考虑。
9 直角式消极转角空间
空间与建筑接入关系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人进入建筑的主观意愿。商业转角融合室内外空间,是商业建筑与城市的中间领域。根据调研分析,三峡广场转角空间与建筑的接入关系分为:利用高差组织接入、利用前区广场接入、利用步行系统引入、连续灰空间引入。
如图10所示,该积极转角空间无高差,通过平坦的转角区域形成前区广场,既减少了高层建筑对人形成的压迫感,又提高了人群进入商业建筑的意愿,简单有效地组织了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如图11所示,此消极转角空间入口处存在较大高差,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特征,人们更倾向于方便、舒适地进入商业综合体内部。在商业环境氛围中电梯、扶梯的使用频率远超楼梯,故此处商业转角空间使用舒适度较差,虽然为内凹式转角空间但使人产生一种台阶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如图12所示,此处灰空间尺度不适宜造成入口处吸引力缺失和空间感受较差,灰空间中的方柱子既易形成视线盲区,又阻绝了人们进入建筑内部的意愿。
10 前区广场积极转角空间
11 内凹式消极转角空间
12 灰空间
三峡广场作为城市传统商圈,现状交通空间承载力难以消化潮汐式车辆进入商圈,形成部分消极转角空间。
1)某转角空间位于小龙坎新街进入三峡广场的道路相交处,此处人流、车流碰撞,车辆进入广场后出现多方向车流汇聚现象,形成严重拥堵。城市步行系统与道路相交,缺乏等候缓冲提醒设施,造成人流从大台阶直接进入车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转角空间存在较大高差,未考虑无障碍设计,人流路径单一,对部分行动能力受限人群不友好(见图13)。
13 三峡广场道路相交处的消极转角空间
2)某转角空间位于步行街商业接触面,连续的商业界面被上坡车道割裂,且车道在此形成断头路,车辆回转困难(见图14)。
14 步行街消极转角空间
商业转角空间本质为商业与目标客户的“关系建立空间”。尺度宜人的积极转角空间可作为商圈的次核心节点空间,空间开敞,业态亲民,商业氛围浓厚(见图15)。如图16所示,位于商圈出入口的转角空间呈现多流向交织状且面积狭小局促,商业界面缺少系统设计,橱窗与广告牌等杂乱排布,转角空间的台阶与扶梯设计使人感到心理压抑,成为消极转角空间。
15 商圈次核心节点的积极转角空间
16 商圈出入口消极转角空间
通过对三峡广场商业转角空间的驻足停留、空间与建筑接入关系、人流与车流处理方式、商业氛围的综合分析,发现三峡广场商业转角空间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消极转角空间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公共空间社交价值低、空间利用率低、人车流线交叉碰撞、空间高差大、灰空间吸引力缺失及体验感差。可通过微更新方式对转角空间社交价值低、空间利用率低及人车流线交叉碰撞等问题进行更新改造,而其他问题由于介入困难,难以采取较少干预的原则进行改造升级。
建筑现象学关注城市整体性与连续性、城市特征与识别性、公共空间塑造等问题。由于其“最小干预”原则及“微观控制”手段,适用于建筑密度大、人口多、城市肌理复杂的旧城改造,以及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中。以公共性作为价值基点,以在地人群作为价值主体,构建更新原则。
1)微更新 反对大拆大建,社会治理与更新协同发展,让市民参与公共讨论及协商决策。
2)人性化 更新需具有人文视角与社会视角,理解空间的生活性、文化性和公共性。
3)生态化 注重营造绿色环境,将城市视作生态整体,最大程度地还原绿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4)尊重历史 保护城市原生肌理和空间尺度感,继承与维护原有价值风貌。
5)可识别性 具有强烈特征的环境可增强体验深度,使人产生安全感,故可加强商业转角空间、界面和标志的可识别性。
6)细节化 注重街道设施的品质与细节设计,增强空间环境吸引力。
针对影响三峡广场商圈发展的共性问题,从构建商业体验氛围、空间优化、打造智慧商圈3个方面提出整体提升策略。
1)促进商业与步行系统的融合,以步行空间作为支撑,使步行空间渐进式融入商业接触面。
2)对公共空间进行优化提质、形式重构、设施升级、场所开放,促进多功能融合,在不同时间段满足各类人群的行为需求,平衡多元主体的使用需求,扩容公共空间。
3)引入智慧商贸、智慧产业、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政务、智慧治安、智慧消防七大板块,打造三峡广场智慧商圈,实现场景化、体验式、综合消费场所转型,融入城市智慧商圈服务体系。
对场地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车辆由城市干道进入后多方汇流,人流与车流交叉,同时场地存在较大高差,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基于更新策略,建立复合入口,对城市步行空间进行优化,织补步行系统,以台地作为基点构建无障碍设施及天桥步道,统计该处日常人流量以确定天桥宽度及承载力,同时满足场地内消防与防火规范,分层处理流线,实现人车分流,使人群行为动线更加自由,也使城市步行体系与商业环境的联系更加密切(见图17)。
17 转角空间更新设计
如图18所示,该处转角空间现状环境要素丰富,但缺乏整体性设计,未充分发挥空间社交价值、空间价值及商业价值。场地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设计简化,缺乏细节处理与人性化考虑。
18 转角空间现状环境
通过置入创意艺术设施与趣味活动空间,在不破坏景观树的前提下形成驻足停留空间,并与商业界面相结合营造室外开放空间,用转角空间吸引人流,提升商业空间价值。同时,商业空间反作用于公共空间,提升商圈特色及多元化,进而增加转角空间的社交价值、空间价值及商业价值(见图19)。
19 转角空间价值提升
传统商圈更新将对区域整体升级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为城市稳步发展提供新动力。不同类型商业转角空间的更新应符合城市整体风貌,遵循人性化与安全性原则,回应商业活动行为需求,进而提高空间的综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