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张吉 ZHANG Kai ZHANG Ji
滕王阁景区是南昌市一江两岸城市风光带最重要的门户景观、江西省文化名片。景区改扩建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地统筹城市与环境资源,合理改造利用既有建筑空间及城市设施以完善景区功能配套,运用协调、融合的规划策略缝合城市界面,平衡既有空间与景区环境、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的冲突问题,以文化统领,构建古今对话、时境相生的独特内涵。
景区;改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界面;规划策略
滕王阁景区地处南昌市赣江南岸,抚河与赣江交汇处,琼楼重阁依城临江、瑰伟绝特,是南昌市一江两岸城市风光带的门户景观和城市风光名片(见图1)。滕王阁景区改扩建前受限于老城区范围狭窄,缺乏公共集散广场、服务配套和停车场地,正门(东门)出行依托单向城市支路榕门路,交通不便,现状城市条件与其历史文化地位极不相称。本次改扩建目标是实现景区全面扩容提质升级,将其打造为国家重点5A级景区,由城市人文观光型向功能复合型、集聚发展型转变,顺应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1 区位分析
南向扩建用地(以下简称“南扩区”)南至中山西路,两侧以抚河、赣江为界,约350亩,呈三角形,位于滕王阁主景区南侧(见图2)。北侧通过沿江中大道跨抚河新洲闸连接核心区;南侧为已建成的蓑衣夹停车场和巨型城市牌坊,停车场西接地铁站(滕王阁站),牌坊正对滕王阁;东侧自滕王阁主景区南门沿滨江岸线绵延近1km,环列三大场馆,即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科技馆和南昌市图书馆,三馆均为大型公建,体量庞大且形态各异,是南扩区最大的环境影响因素,受现实条件及建设经费制约,均被保留,位处用地中心的江西省科技馆纳入景区使用,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其他两馆结合景区规划进行立面改造。综合整体城市格局,将项目定位为大滕王阁景区门户。
2 南扩区范围示意
滕王阁景区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用地环境、建设条件之间的制约是改扩建项目的主要矛盾点和挑战点。设计以可持续发展观引领,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梳理、统筹城市及场地环境资源并在城市设计总体观下合理整治利用,协调城市、交通、环境、功能、空间界面、尺度、风貌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提升策略,助力滕王阁景区焕发新活力、释放新潜力。
用地南侧有已建成的蓑衣夹停车场和地铁站,故将景区主要出入口设在中山西路。西侧为规划中的沿江中大道延伸段,衔接赣江滨江公园的城市客流、车流,故设为景区次要通行方向。蓑衣夹停车场的停车规模约300辆,无法适应滕王阁景区的未来发展和国家5A级景区的评估,设计在用地邻沿江中大道一侧增设停车场,增加旅游客车停车位,优化后总停车规模扩大至500辆。同时,在南昌市图书馆南侧引一段支路贯通新洲路与沿江中大道,作为大客车专用通道,从而打通东西向交通,推动滕王阁景区与赣江滨江公园联动发展,提升园区交通运行的便捷性,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三馆的存在使滕王阁景区改扩建项目在尺度、界面、风貌等方面充满冲突与矛盾。三馆形态轮廓各异,体量较大,南昌市图书馆与江西省博物馆高度均约20m,江西省科技馆高度介于两者之间,在城市视觉景观上形成集中成片的轮廓背景。其中南昌市图书馆外形较为方正,曾进行过古建筑风格的立面改造,如今虽形成传统的“外表”,但无论形体尺度还是立面比例均显“生搬硬套”;处于用地核心位置的江西省科技馆同样不适合“假古董”的造型及为了附会景区而设计的唐代建筑风格,其形式应是现代式,可通过赋予具有中式文化格调的界面实现与环境的协调;江西省博物馆的情况与上述两馆相同。因此,三馆立面形式应达成“虚化、淡隐”的城市设计控制目标,消解体量、降低冲突,实现与景区环境的融合。
江西省科技馆面积约1.2万m2,将其整体改造为滕王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南扩区的核心建筑空间,承接国家5A级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旅游配套功能、游客服务功能。原主体由前后两个弧形体量组成,前部体量为两层公共展览大厅,后部体量为展室、会议室及配套管理用房,中间衔接部分为公共活动共享大厅,内部空间流动而富有特色。设计保留原有结构,局部调整夹层空间扩大服务面积,重构功能空间,有序安排售票、商业、文化展陈、公共卫生间、餐饮接待及配套管理服务等功能,中央共享大厅作为观光电瓶车候车空间,其间结合人流出入动线穿插安排商业、文化展陈功能,营造情景互动式旅游体验场景。
在南扩区三馆与滕王阁主景区之间,现代风貌与古典风貌之间,规划建立“一核一轴一带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处理环境和界面过渡问题(见图3)。“一轴”为主入口空间发展轴,蓑衣夹停车场中央的巨型牌楼朝向江西省科技馆与南昌市图书馆,遥望滕王阁,依据景区入口城市关系,考虑牌楼的大尺度和古典形制对应的仪式感,将其作为南扩区的大门,规划依据牌楼朝向建立入口广场,以景观树阵、雕塑为视线引导系统及空间递进序列,完善南扩区入口城市空间结构。“一带”为南扩区至滕王阁主景区南门的路径连接带,从江西省科技馆广场西端起始沿江向北延伸近700m,指向滕王阁,是南扩区最重要的空间界面,规划在此布局主题文化休闲区、连贯的文化景观长廊、具有唐风古典建筑形制的亭台楼阁,串联用地北端的现状商业组团,建筑风貌统一处理,与滕王阁主景区中式风格统一,整个滕王阁景区由此南北合一,组成完整连贯的环境氛围和界面轮廓。
3 南扩区规划结构
从一江两岸远观滕王阁景区,亭台楼阁连贯起伏,气势非凡,三馆通过界面改造,形体虚隐在后,灯光设计将沿江长廊楼阁点亮,南扩区临江界面与滕王阁浑然一体,扩大的横向尺度消解了三馆的大尺度轮廓,缝合了城市界面,滕王阁景区江景风貌由此改写(见图4)。
4 夜景鸟瞰效果
沿江长廊是景区唯一的步行交通联系空间,采用曲折平面围合广场和系列院落,以曲折婉转、步移景异的空间关系体现中式传统园林意境(见图5)。商业服务功能布置其间,凭栏驻足远眺江景和滕王阁,意境悠远,可缓解长距离行走的倦乏。长廊既是交通空间又是园林界面,分隔三馆场地,同时曲折的界面与江西省科技馆和江西省博物馆的弧形建筑边界形成生动的围合关系,弥合场所差异,形成两侧景区空间自然衔接、融合一体的空间效果。南扩区主入口空间牌楼居中,西翼为临江楼阁,东翼为南昌市图书馆,以滕王阁为背景,形成古今相映的整体风貌。
5 沿江局部透视效果
江西被称为“文章节义之邦”,文化兴盛。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我国文化地标建筑之一,有“天下第一阁”的美誉。王勃为之题写的《滕王阁序》是其魅力之精要,文因阁而生,阁因文而名,虽经多次衰废重建但声名不减。设计聚焦《滕王阁序》文章佳话,以其为核心统合规划理念,彰显滕王阁独特内涵、千年底蕴。整体来看,南扩区是整个滕王阁景区的门户,场所功能是承启城市、连接滕王阁,而江西省科技馆是南扩区的核心。其形体几何关系分明,主体弧形墙面轮廓舒展,以展开的“书卷”为造型意向,确立“开篇之序”的文化母题,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滕王阁序》文化意境,以及“门户”“开卷”显隐双重场所内涵。
规划以《滕王阁序》文化构建空间叙事主线,以文章的起承转合建立时空场所序列,串接场地四大功能分区,即入口广场(南昌故郡)、游客服务中心至长天广场、渔舟唱晚广场、滕王阁主景区(帝子之阁),解读“滕王宴乐”“序与阁”二者之间相互呼应的故事线索,以“共赴滕王宴乐”为空间发展叙事主线,通过“开篇之序”进入整个故事情境(见图6)。游园情境的设计对应《滕王阁序》第一、二篇章,将游线串联,塑造“登阁赴宴”的场所内涵(见图7)。游线组织以“奔赴”为主题,通过空间序列的排布,实现南扩区流线引导、空间过渡作用(见图8)。
6 起承转合
7 游园情境
8 整体游线
游客服务中心是空间焦点,其立面改造依据建筑轮廓特点巧妙处理,造型元素提取《滕王阁序》文化素材。滕王阁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诗、书、绘画等多种艺术珍品的宝库,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馆藏中的蝶文化和扇文化为代表。设计将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墙面塑造为书卷形式,通过外立面折叠的金属幕墙呈现出折扇般的肌理效果。金属幕墙折板设有虚实变化的细腻穿孔,在日光下映射出微妙生动的光影,蝶文化由此演绎。同时,底部体量稍作线条处理,呈现折扇意向。“书卷”“折扇”“蝶舞”等文化元素的汇聚使建筑更像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扇雕塑,建筑空间轮廓在场景中消解,与两翼的传统建筑风貌浑然一体。改造后,游客服务中心与周边仿古建筑和遥相对望的滕王阁之间构成时空穿越、境象两生的画卷(见图9,10)。
9 游客服务中心街景效果
10 滕王阁景区鸟瞰效果
改造后的滕王阁景区在滕王阁文化意象的总体统揽下,以古今建筑的精神共鸣实现场所气质的和谐,以古今建筑的形式调和达成整体风貌的统一。滕王阁景区改扩建设计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塑造融入时代语境、表达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