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近现代园林场所精神探究
——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2024-04-15 07:19陈蔚胡议丹CHENWeiHUYidan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2期
关键词:场所园林重庆

陈蔚 胡议丹 CHEN Wei HU Yidan

分析重庆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及特征,挖掘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场所精神要素。以鹅岭公园为例,分析场所精神在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体现,以期为重庆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园林;景观设计;场所精神;地域性

1 重庆近现代园林概述

1.1 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重庆夏热秋雨、冬暖春早,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山水环抱的自然风光和高低错落的地形地貌为近现代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素材”。重庆民居多依地势而建,形成了“吊脚楼”等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园林发展与建筑一脉相承,因此重庆的园林大多依山而建,结合自身特点巧用地形,形成挑、跌、转、爬、连等诸多营造形式。

重庆近现代园林发展大致分为以下阶段:重庆开埠时期,园林建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风格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宅院中多含欧式风格的建筑设施;国内外战争时期,中西方风格得到进一步融合,园林中多点缀丰富多姿的花木,增设功能性场所;1949年后,城市公园建设得到重视,诸多私家园林被改建为公共园林,丰富居民活动空间,此阶段重庆各大园林依据自身特色快速发展;1997年后,重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早期建设的园林不断更新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开发探索新时代城市公园应具有的更多功能与内涵,“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海绵城市”等新理念被广泛应用。

1.2 特征

1)强烈的时代特征 为适应特殊的历史环境,重庆近现代园林除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外,还增设防御工程,如隧道及防空洞,同时增加许多公共交流空间。

2)中西合璧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通常由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构成。重庆近现代园林最初多通过自然山水和植被环境营造氛围,再利用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建构筑物营造及草木种植,后期受西方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影响,建筑、材料、装饰风格和平面布局等形成中西交融的多元化风格。

3)依形度势 重庆地区两江环绕,群山连绵,拥有极为优越的自然景观环境。但因地形限制,园林无法按照传统对称式布局建设,常背靠山体,依山而建,灵活利用本地独特的高差环境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如人民公园中盘踞着蜿蜒曲折的环山园路和石阶梯步道,北碚公园建有曲折的环山园路、栈道和各式石阶梯步道,构成丰富的道路系统。

2 场所精神内涵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将场所与场所精神视为中心思想和关键议题,认为场所是具有明确特征的空间,是自然与人造环境有意义的结合,也是人们的生活、居住之所。而场所精神是人们在场所内所体验到的整体氛围。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分为两类,即定向感和认同感,前者要求人们能清晰辨认自身所在的具体空间方位,后者指人们处在空间中应具有熟悉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无论园林设计还是建筑设计,设计师均需考量上述两种场所精神,充分尊重场地自身的内涵特质,设计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设计师的代表作均可发现其中蕴藏的强烈的场所意识,这些设计擅于发掘场地及周边环境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并将其纳入设计,设计成果并非千篇一律的供人聚集活动的“容器”,而是能让人真正沉浸其中的特定空间。成功的场所建设需遵循发现与创新融合的原则,即设计师需要拥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挖掘环境中的场所精神。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空间氛围是端正严肃,苏州拙政园的空间氛围则是轻柔婉约。

3 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场所精神要素

园林场所不同于建筑场所,人们多在其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其不仅要满足人们在功能和物质形态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在视听感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移民历史,因此其文化极具包容性,在潮湿的气候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园林艺术。结合重庆近现代园林发展,分析其中蕴含的场所精神要素,论述其尊重场地、彰显山城特色的具体策略。

3.1 结构要素

3.1.1 路径

重庆近现代园林多建于真山真水中,园林路径较为曲折,或以踏步为导向、或以植物为导向、或设置廊桥、或沿水流而上,各种路径设计方式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感受。以聚奎书院为例,其重要景观节点位于黑石山顶,入口处以浓密的黄桷树形成一座天然牌坊,游人从入口处向黑石山顶行进,路径迂回曲折,穿过山林中的各色美景,至目的地时已心醉神迷。

3.1.2 节点

节点的布局与类型直接影响游客的场所体验,重庆近现代园林在设计巧妙的曲径中设置各类节点控制游览节奏、体现场所精神。如孔祥熙公馆上山道路狭长,故在沿街入口向山上步行数百米处设置可供小憩的凉亭,让游人有机会驻足观赏沿路美丽的山景。

3.2 地域要素

园林的地域性指园林与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持特定关联而展现出的特点,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会塑造出不同的园林风格。山地地貌是重庆自然环境的显著特点,一方面,多种园艺设计手法在山地地形上难以实施,为重庆园林建设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地景观建设,重庆园林建设迎来新机遇,复杂的地形环境塑造了重庆独特的园林风貌。如以小桥流水为主题的山水景观和以亭台楼阁为主的建筑小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大部分重庆园林能让游人感受到明显的高差变化,领略山城美景,游人需经过长时间攀爬才能欣赏到主要旅游景点,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在江南园林中是难以体验到的(见图1)。独特的地域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场所精神,是自然赠予重庆的宝贵财富。

同时,因气候湿润温和,重庆森林覆盖率达25%,植被类型多样,丰富的本土植被资源与层层叠叠的院落空间结合,为园林空间增彩,为重庆近现代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3.3 历史文化要素

每个场所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历史文化要素给园林空间带来附加价值,是园林场所精神的重要内容。重庆近现代园林见证了重庆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是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为凸显场所精神,园林各处的装饰风格均体现这些历史文化要素(见图2)。

2 鹅岭公园桐轩装饰纹样

4 场所精神在鹅岭公园中的体现

4.1 结构要素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不会直接将所有景色一览无余地展现,通常通过一系列曲折的空间路径,借助显、隐、藏、露等手法将游人引导至园林深处,鹅岭公园同样遵循该设计原则(见图3)。

3 鹅岭公园“一收一放”的空间结构关系

鹅岭公园保存最完好的园西部地势较为复杂,景观小品设计精巧,被称为“外花园”,进入其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片草地,而后是蜿蜒的红荷湖,湖面形态多样且收放自如,湖上有“S”形石拱桥。自红荷湖北行便到达冷然台,此处空间封闭,但可从缝隙中一览两江一城的美景。过台后豁然开朗,再通过空间较为狭小的亘山廊到达第一江山台和飞阁,视野再次打开,达到整个游览路径的高潮。整个空间路径和节点随地势起伏,趣味逐层铺叠,引人入胜。

在重庆独特的山城地形中,鹅岭因其“江势随山阖复开”的卓越观景位置成为鹅岭公园的名片,除红荷湖,园内其他主要景点均可远观山川、城市与江水交融的壮阔景观。设计以自然山水为主,但又不囿于此。《园冶》曾写到“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鹅岭公园除对路径和节点的设计运用外,更善于采用借景手法(见图4)。

4 鹅岭公园内借景关系

4.2 地域要素

鹅岭公园原名宜园,又名礼园,于清末宣统年间修建,地理位置优越,是渝中半岛的主要脊线,与朝天门、夫子池地区相比更为醒目,有《园冶》中“高原极望,远岫环屏”之意境。公园总面积约38亩,整体依方位可分为中部、东部、西部三部分。园中布局模仿苏州园林风格,因地制宜地采用借景、对比等设计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增添西南园林布局特色。

鹅岭公园中多以两江作为借景对象;园内镜面水池较少,多呈狭长状以适应多坡地形,岸线曲折蜿蜒(见图5);园内各元素组合多用竖向构图,形成高低错落的别致园景,具有典型山地园林特征;选用重庆地区常见的园艺植物,以本土的黄桷树作为主要树种,加入海棠、松树、荷花等作为装饰元素;园中存在大量山石和水体,使整个园区富有诗情画意。

5 鹅岭公园曲折的水池岸线

园林建筑种类繁多,设计元素丰富。其中桐轩展现山城独特风格,紧邻悬崖,既有传统的中式斗栱,又有西方风格的柱头和拱门,室内装饰还融入世界地图,体现出重庆开埠后新文化和新思潮对园林和建筑的深远影响。

4.3 历史文化要素

鹅岭公园又名礼园,系清末西南富商李耀庭的私家园林,是重庆最早的私家园林。李耀庭生于清朝末期,年轻时参军,后弃军从商,成为重庆商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这在鹅岭公园的设计中均有体现,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中西结合的植物景观、巴渝特色的蜿蜒石桥等均反映出其受到多元思想的熏陶。

5 结语

独特的山地地形和近现代历史环境造就了重庆近现代园林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选取鹅岭公园为落脚点,结合场所精神理论,梳理、挖掘重庆近现代园林的发展演变与精神内核。园林不应是单纯的观赏场地,而应是凝聚场所精神的有独特风格的空间,园林设计应纵观场地的结构、地域、历史文化要素,体现场所精神,展现设计温度。

猜你喜欢
场所园林重庆
重庆客APP
清代园林初探
听的场所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远离不良场所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