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护理教育课程对高职护生灾害准备度、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影响

2024-04-15 02:21吕涵李杰朱芬芬刘颖程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灾害效能救援

吕涵 李杰 朱芬芬 刘颖 程侣

1.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灾害事件频发,这不仅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同时对医护人员的应急救援和灾害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灾难救援准备是应对灾害能力,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包括人员、技术、装备、物资等,其中灾难救援队伍的人员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医疗卫生队伍成员具备相关资格并获得专业的培训,才能在危急情况下实施有效救援[2]。护理团队是最大的卫生保健人员群体,不仅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生理和心理提供着紧密服务,同时在应对灾害中担当着关键责任[3]。护生作为护理团队的储备力量,在未来灾害救援中势必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向护生提供灾害护理及管理教育,可有效推进灾害护理保健服务,降低与灾害有关的经济支出,甚至降低病死率。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将灾害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体系[4-5]。若能明确灾害护理教育课程对高职护生灾害准备度、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影响,则可为灾害护理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 年10—12 月选取来自苏州市某高职院校的131 名大二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全日制在校大二高职护生。排除条件:有工作经验;有精神疾病。最终本研究纳入131 名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成观察组65 名和对照组66 名。观察组中男7 名,女58 名;年龄19.33±0.74 岁;经历过灾害53 名,参与过灾害培训8 名,参加过灾害救援或应急演练4 名。对照组中男5 名,女61 名;年龄19.76±1.23 岁;经历过灾害52 名,参与过灾害培训9 名,参加过灾害救援或应急演练5 名。两组学生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培训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急危重症护理学灾害救援部分纯理论授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灾害护理教育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1)培训内容:研究团队围绕高职护生、灾害护理、核心胜任力、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等关键词搜索相关指南及硕博论文,通过收集、分析、梳理大量文献资料,总结灾害护理教育研究现状,寻找创新点,并依据最新研究及国际护理委员会提出的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将本灾害护理教育课程项目归纳为8 个模块,共计16 学时的学习内容。见表1。

表1 高职护生8 模块灾害护理教育课程内容Table 1 Contents of the 8-module disaster nursing education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2)授课方法: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引领授课,相关教师均受过救援培训或参加过救援任务,拥有急救相关证书。根据提前构建的高职护生灾害护理8 模块教学模式,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从设计学习任务单、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灾害护理教育课程实施。随后,采用单组前后测纵向及两组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验证此灾害护理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3 资料收集

采用匿名的方法,取得知情同意后,让护生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在灾害护理课程开课前后,对参与本研究的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生源地、是否经历灾害、是否参与过灾害培训、是否参加过灾害救援或应急演练等)、灾难准备度评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简版。在问卷前编制指导语,强调不限制答题时间,不需要查阅任何资料,如实作答,一次性完成即可。对回收的问卷依次检查编号,对于均选填同一选项,或一份问卷中出现 4 题以上漏填或多选时,视为无效问卷。

1.4 评价方法

(1)灾害准备度评估量表(DPQ):此量表由Tichy 等于2009 年编制,分为备灾能力、应对能力及灾后恢复3 个维度,45 个条目,各条目得分范围为1~6 分,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值越高,则说明灾难准备度越好。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此量表共包含10 个条目,各条目得分范围为1~4 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好。此量表在教师及学生群体中均有良好的信效度。

(3)心理弹性量表简版(CD-RISC-10):此量表由Connor 和Davison 等编制,后由我国学者汉化引入国内,包括1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即“从不这样”计1 分,“很少这样”计2 分,“有时这样”计3 分,“经常这样”计4 分以及“总是这样”计5分,分数越高则说明被测者心理弹性越高。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两组学生DPQ 量表得分比较

在灾害护理教育课程授课前,两组学生灾难准备度总分、备灾能力、应对能力、灾后恢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的一般灾难准备度总分、备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培训后两组护生应对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两组学生DPQ 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PQ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2 培训前后两组学生GSES 及CD-RlSC-10 量表得分比较

在灾害护理教育课程授课前,两组学生灾难反应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两组学生GSES 及CD-RlSC-10 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GSES and CD-RlSC-10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3 讨论

3.1 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生是护理团队的后备军,亦需要规范化的灾害救护培训,然而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尚未将灾害护理教育纳入护理教育体系,张文奕等[6]对302 名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护生的灾害护理能力仅处于及格边缘。临床护理人员调查发现,临床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认知明确者仅有5.3%~51.7%[7]。魏丽鸿[8]在对某高职院校的护生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解灾害护理情况的护生仅占研究对象的5.5%。然而,护生们的学习需求普遍较高,吴淑菁等[9]对1000 余名护生调查发现,对灾害护理了解的护生占研究对象的7.4%,而认为学习灾害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护生占研究对象的90.5%,然而,有学者指出短期的灾害护理知识培训即可明显提高实习护生的灾害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并且效果可持续[10-11]。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尚未把灾害护理学课程纳入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尽管高年级护生学习过急危重症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但其中涉及灾害护理的内容十分有限而且简单,与灾害护理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相差甚远[12]。这均显示我国目前整体灾害护理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仍较薄弱,远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因此,人才问题成为阻碍灾害护理发展及灾害救援的重要瓶颈,护理教育急需科学、系统的灾害护理课程。

3.2 灾害护理情景培养,可实现护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与灾害护理专业发展需求相契合

高职护生学业年限少,课程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贴近真情情景的培训和教育则能提高其岗位胜任力和准备度[13]。灾害准备度是指在救援中有效应对灾害的知识和技能,其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基础,是个人备灾能力、应对能力、灾后恢复能力的量化体现[14]。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示,调查对象在培训前灾害准备度情况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通过加强高职护生灾难救援的理论及操作技能储备,增加备灾救援意识,可有效提升护生灾害护理核心能力,提高其灾害准备度。灾害的发生具有不能预知性、复杂性和急迫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救护人员提高备灾意识,及时做好救援准备,因此灾害护理教育是提高护生灾难准备度的直接重要的方式[15]。对护生实施规范化防护及救护培训,加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可助其更清楚认识到将来在灾害救援中的工作范畴和角色定位,明确在灾害救援中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素,增强灾害救援意识。通过灾害护理情景培养,可实现护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与灾害护理专业发展需求相契合,提升专业准备度及就业技能,缩短学校与临床距离,提高岗位适应性。此外,案例的创设亦可促进护生技能提升,扩宽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厚度,从而为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发展奠定基础。

3.3 灾害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护生判断自身有能力完成灾害救援任务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应对特定环境或新鲜事物时自身信心及信念的主观感知,其与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学业成就,自尊水平和心理压力等密切相关,代表学生对自我能力的预判,其已成为影响护生专业认可度及职业成熟度的重要因素[16]。既往研究表明,护生自我效能感普遍处于中等水平,面对陌生或威胁情况没有足够的信心有效应对[16],本研究调查同样反映两组护生在接受系统化培训前均未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然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或者教学手段的提升实现,王美等[17]研究指出,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王小娟等[18]提出的医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生成熟型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本研究中,观察组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有计划的灾害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护生判断自身有能力完成灾害救援任务的信心。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灾害护理实践平台,并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既富于挑战,又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任务结束后给与同学们有效评价,科学反馈,激发斗志,弥补不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

3.4 灾后心理支持教育培训能增加护生面对灾后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心理弹性的概念包括几种内涵,如明确个体心理极限、形成行为方法、有效适应变化、将困难和压力当作挑战的能力,在灾害救援工作中,这些特点显得尤为重要[19]。 Grimes 等[20]研究指出,护生在灾后恢复阶段处理急性应激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能力较弱。灾难发生后,强烈的视觉、身体、心理冲击力,易引发救援人员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提高抗压水平,消除护生的陌生感、恐惧不适感,筑成坚强的心理防线是灾害护理培训的重要任务[21]。kilic 等[22]提出,灾后心理支持教育培训能明显增加护生面对灾后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本研究亦发现,观察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8 模块的灾害护理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压力适应性。灾害护理教育中,“心理急救”教育可以增强个人对灾难准备的信心,通过有效指导,在高难度、高强度、高成就感的环境中锻炼护生抗挫能力[23]。培训中通过真实病例导入,利于学生移情,通过心理支持与健康宣教,自发产生主动关怀情感和行为,帮助学生胜任将来灾害护理角色。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渗透性教学,培养利他精神,落实护理关爱。这不仅可达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更能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强化护理职业素养[24-26]。

4 小结

护士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承担着许多角色,如领导者、教育者、应对者、预警者和研究人员。在灾难救援中,护士采取多样化的救援措施,如环境评估、分诊、患者护理、治疗及康复等,且这些过程都必须在相对困难的条件和有限的资源下进行适应[27-28]。因此,参加灾害救援的护士均需要接受系统化培训。我国高职护生的灾害护理培训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期,知识技能不到位,灾害准备度不良,自身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都将阻碍灾害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9-30]。因此,灾害护理教育导向应该从传统的“问题补救”过渡到“前期预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增加其心理调适和压力情景适应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时代特色“量体裁衣”,以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高阶思维,实现灾害护理教学优化目标。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之不足,以后还需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灾害效能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救援行动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