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许芳 吕小霞 张理强 杜育如
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省湛江市,524012)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其病因复杂,遗传、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方面因素协同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病情复杂、易反复等特点[1]。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为2.4%,且多次反复发作,会加重病情、损害社会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躁狂作为双相情感障碍主要症状之一,患者情绪高涨、行为改变等容易影响临床诊疗配合度,从而降低整体疗效[3]。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方案,其通过评估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等,实施预防干预措施,能够促使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从而促进疾病转归[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医院2021 年9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 :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诊断标准[5];躁狂发作;年龄18~65 岁;认知、交流正常。排除条件:合并脏器器质性病变;合并血液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视听障碍;合并肿瘤;处于哺乳或妊娠期。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23~65 岁,平均43.10±4.28 岁;病程6 个月~8 年,平均4.10±0.68 年;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4 例,初中6 例,高中及以上15 例。观察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22~67 岁,平均43.19±4.20 岁;病程5 个月~8 年,平均4.26±0.67 年;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5 例,初中6 例,高中及以上1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学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100136)。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嘱家属起到监督作用,并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或告知医师处理;观察患者日常行为,适当满足其需求, 并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睡眠习惯,必要时可遵医嘱应用催眠药物,同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营养科学饮食,且加强疾病宣教,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
(1)信息:于患者入院时收集其基础信息,建立个人档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交流,评估患者病情情况,如是否存在攻击行为、是否拒绝治疗、言行是否具有威胁性等,并根据其病情,查阅既往相关治疗、护理文献与资料,咨询心理学专家,制订护理方案,且总结护理难点,协商解决方案;了解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以发放手册、PPT、视频等形式讲解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等相关知识,增强患者治疗信念,同时提前讲解护理模式,提高患者认知与配合度。
(2)动机:了解患者社会与家属支持情况,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并鼓励家属多予患者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功能;评估患者自身动机,详细分析疾病发生、影响因素及转归,使其明确治疗意义,并强调护理、治疗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帮助其建立康复目标,同时引导患者加强病友交流,相互鼓励,或分享既往护理效果好的案例;护理前,做好思想预判,考虑患者若出现拒绝、攻击行为的处理方案,若出现异常,应停止交流,顺从患者意愿,待其冷静后再实施护理,避免事故发生,保障护理安全性。
(3)行为技巧:根据患者信息、动机改变,观察其攻击行为改变情况,并制订个体化方案,加强护理制度,告知患者情绪控制方法、发泄技巧等,或遵从患者意愿,鼓励其参与喜欢的活动,如手工制作、运动等,疏泄其过盛的精力,保持心情愉悦;重视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并告知其患者出院后出现情绪异常时的应对措施,使其有心理预期,并嘱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患者支持等。两组均护理干预1 个月。
(1)精神状况:护理前、护理1 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大体评定量表(GAS)[6]、贝克-拉范森躁狂症量表(BRMS)[7]评定,GAS 主要评定症状严重程度、社会适应性功能,分值1~100 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轻;BRMS 共13 项,各项均以0~4分5 级计分,分值0~52 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2)劳动能力:护理前、护理1 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SDSS)[8]量表评定,SDSS 共10 项,各项均以0~2 分3 级计分法,分值0~20 分,分值越高则社会缺陷越高。
(3)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治疗依从性问卷评定,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4,重测信度为0.863;问卷涵盖用药依从、行为依从等,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依从性越好。
(4)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评定,问卷涵盖服务满意、态度满意等,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满意度越高。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为0.875。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GAS、BRMS 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GAS 评分均升高,BRMS 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GAS 评分高于对照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GAS、BRMS 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GAS and BRM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points)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 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 个月后,两组患者SDSS 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DSS 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DS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points)
护理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1 个月后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points)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精神障碍,同时伴有抑郁、躁狂发作症状,其中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精力充沛、易激惹等症状,甚至会出现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9]。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复杂,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呈演变性、循环往复性、潮起潮落式等,严重损害患者社会功能,降低其劳动能力[10]。目前,双相情感障碍尚无彻底根治方案,患者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但药物副反应会增加患者躯体不适感,加之其情绪、行为异常,容易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降低治疗依从性[11-12]。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复发率高达70%以上,而加强用药指导,让患者遵医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13]。护理作为诊疗环节重要措施,研究表明,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期间施以有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配合度,提升患者整体获益[14]。
常规护理通过用药宣教、营造舒适病房环境、加强疾病讲解等,虽能够提高患者疾病认知,但无法从根本上转变患者不良行为,护理效果有限[15]。信息-动机-行为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从信息、动机入手,通过提供疾病相关信息,引导患者建立疾病转归动机,可促使其健康行为转变,从而提高护理效果[16]。信息-动机-行为模型最早用于艾滋病患者,且证实具有较好应用效果[17]。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近年来,信息-动机-行为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各类疾病护理,韩桂芳等[18]研究证实,该模式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提高认知功能。Ntoumanis 等[19]研究也表明,信息、社会动机会经行为路径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而基于该模型理论,加强信息与动机干预,可转变患者行为,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预见性护理是指提前分析、判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积极予以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干预,以避免相关风险事件发生[20]。洪珊[21]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可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跌倒、坠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性,且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满意度。随着多元化护理模式的发展,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预见性护理方案备受临床认可,其根据医护人员掌握的医疗知识、患者基本病情等,从医护角度着手分析患者心理、社会行为等,提前预想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事件,并基于“先预防后治疗”原则,积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危险事件发生[22]。同时,在动机行为基础上从心理、社会等多角度分析患者复杂健康行为问题,可明确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利于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
精神状况作为反映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病情主要特征之一,患者精神状况改善,提示病情好转,治疗效果提升[2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1 个月后GAS 评分高于对照组,BRMS 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分析原因在于,护理期间,注重信息支持,通过提前评估患者病情,查阅既往相关治疗与护理文献,并结合心理学专家意见,可制订个体化预见性护理方案,且以多元化形式讲解疾病知识,能够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和治疗配合度[24]。同时,了解患者社会、家庭支持与其自身动机,帮助其寻求社会支持,分析疾病转归意义,能够增强患者治疗信念,且根据其信息掌握与动机改变,引导其进行情绪宣泄,可疏泄过盛的精力,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治疗,从而能够提高整体疗效,控制病情,改善精神状况[25]。
劳动能力是指个体生产活动的能力,主要分为体力与脑力劳动两方面,也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26]。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行为异常,可能会出现焦虑、幻觉等典型精神病表现,导致劳动行为能力丧失[2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1 个月后SD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患者劳动能力。分析原因在于:护理期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求循证支持,利于制订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且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能够提高其疾病认知,同时从社会、家庭等角度分析患者动机,帮助其完善支持系统,可约束患者自身不良行为,转变治疗态度;此外,加强心理疏导,引导患者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可提高其治疗信念,从而按时遵医用药,有效控制病情,提升劳动能力。
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病情控制效果密切相关,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可改善其遵医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8]。同时,患者满意度可反映医疗服务效果,积极采取医疗措施,提升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后续医疗活动的开展[29-3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问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采用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护理期间,通过加强信息支持,能够使患者明确配合治疗重要性,从而转变拒绝行为,提升治疗依从性,且随着精神症状的改善,患者治疗信念增强,从而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提升满意度。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采用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可改善精神状况,提高劳动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但本研究为单中心样本量研究,且护理周期较短,未明确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的远期应用效果,且相关指标多采用量表评估,具有一定主观性,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需展开多中心研究,尽可能延长护理周期,寻求客观指标,以进一步明确信息-动机-行为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