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从进
骨密度是衡量骨健康最常用的指标,从这个骨健康的晴雨表里,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健康信息。
什么是骨密度?
骨骼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骨量会逐渐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使得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骨骼重量,这里不仅包含骨矿物质,还有骨胶原等其他成分。受检测技术的限制,我们说的“骨密度”主要是指骨矿物质密度(BMD),它反映的是以钙为主的矿物质成分含量。
骨密度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检测骨密度的方法有很多,对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危险预测及治疗的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比如反映骨矿物质密度的有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 (QCT);而反映骨骼弹性强度的有定量超声测量法(QUS)。
根据测量部位,还可分为中轴骨(腰椎、髋部)的骨密度测量和外周骨(手指、前臂、跟骨等)的骨密度测量。其中,中轴骨的DXA骨密度测量的精确度高、稳定性好、辐射低,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随访监测的技术方法,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有哪些人需要检测骨密度?
临床上为了明确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通常会对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或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检测:①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②轻摔后发生过骨折;③身高下降;④体重过轻(BMI<19);⑤服用过糖皮质激素超过3个月;⑥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型糖尿病、慢性胃肠道疾病;⑦女性45岁以前停经;⑧性腺功能下降等。
骨密度报告如何解读?
所有检测的骨密度值都能够反映患者发生骨折风险的高低,骨密度越低、骨折风险越大。
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的报告里,我们一般用两节以上腰椎整体和髋部(股骨颈或全髋)的T值和Z值来表示骨密度的高低,其中T值是与年轻人群比较的结果,而Z值是与同龄人群比较的结果。对于停经后的女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任何部位的T值≤-2.5,就达到了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于其他人群一般需要综合Z值及危险因素等,由臨床医生进行临床的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