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公司液化天然气资源池分析及对中国公司的启示

2024-04-14 09:05:00张清云王丹旭刘潇潇孔欣怡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国际石油现货液化

张清云,王丹旭,刘潇潇,孔欣怡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合作部;2.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

1 液化天然气资源池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气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乌克兰危机使得国际天然气市场陷入动荡,欧洲大幅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在全球范围的抢购造成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急剧攀升。各国更加重视LNG进口的多元化和安全性,各大能源公司加大了对LNG产业链的重视和投资,力求构建稳定、多元、完善和安全的LNG产业链,近年来陆续签署了多个LNG长期购销协议,将公司LNG资源池规模进一步扩大。

LNG产业链包括上游气田的勘探开发、天然气处理、管道运输、液化站的建设运营、天然气加工液化和储存、LNG海上运输、LNG接收站的建设运营、LNG汽化、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至最终消费市场各个环节。LNG资源池(LNG Portfolio)指的是LNG组合供应商(Portfolio players)从全球多个LNG资源供应地获得的LNG资源,包括直接来自上游项目的权益气资源,也包括通过长期、中短期合同甚至现货采购获取的LNG资源,用于向不同的买方用户进行再销售。LNG组合供应商通常也在LNG产业链其他环节拥有资产,包括船运和汽化设施等[1,2]。LNG资源池是LNG产业链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完善的LNG产业链有助于实现LNG资源池的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资源池的扩大和优化反过来促进LNG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国际石油公司在LNG业务领域拥有数十年的丰富经验。本文围绕LNG产业链发展和LNG资源池搭建两个核心问题,选取以壳牌、道达尔能源、bp公司为代表的组合投资商与中国油气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国主要油气企业在LNG资源池业务中的差距,以期促进中国油气公司LNG业务的发展。

2 对比分析及结果

2.1 整体规模差距大,产业链上薄弱环节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弱

LNG产业链的对比主要选取液化终端股权权益、采购协议、销售协议、船运、汽化终端股权权益、汽化终端租用合同等几项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均对LNG资源池的发展和优化有着积极作用。从表1可见,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LNG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资产规模和权重方面有明显差别。

表1 2022年各公司在LNG产业链上部分环节的资产规模

首先,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情况。壳牌、道达尔、bp这三大国际石油公司在各个环节都有较大规模的资产布局,这与它们在市场中充当资源商和贸易商的角色有关,也与它们过去数十年深度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密不可分。三大国际石油公司以开采天然气为起点,为了将资源国的天然气储量货币化,从油气田开发延伸至LNG生产及出口;为多个液化项目提供原料气,在多个国家参股建设的液化终端投入运营,获得权益产能;搭建全球化的LNG资源池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扩大汽化产能,将资源引向获益更高的市场;开发下游新需求,发展船用LNG等。产业链自上而下贯通,各环节齐头并进发展,已经形成覆盖各环节的完善的产业链布局。

其次,分析日韩企业的产业链情况。日韩企业是LNG的买方,在LNG采购协议和汽化终端有庞大的资产布局。但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由于日本企业从上世纪就开始参与全球LNG液化终端的开发,所以在这个环节的资产规模较高;二是日本的LNG市场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将部分资源以长期合同的形式销售给其他小型企业,优化已有的LNG资源池。

最后,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情况看,LNG业务起步较晚,资产主要集中在LNG采购协议和汽化终端。它们从中下游进入,以发展中下游为主,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有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引进LNG长期合同,建设国内接收站,收购少量液化终端股权,在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等终端领域也有部分布局。

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差距体现在整体规模差距大、产业链上薄弱环节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弱。与日韩企业相比,角色单一,仍基本只作为LNG资源的买方,日韩企业在采购长期合同资源的同时,参与了不少液化终端小股权投资,并将资源以长期合同形式小规模销售,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2 资源池增长节奏各有特点,规模差距明显

搭建适当的资源池规模可以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包括资源供应风险、销售风险、价格风险等,扩展企业通过资源串换、运输优化等方式开展产业链优化的商业机会,增强企业的业务竞争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同公司的资源池增长节奏呈现不同的特点。壳牌是平滑匀速增长,道达尔能源和bp是阶梯式增长(见图1),中国海油是平滑匀速增长,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是阶梯式增长,有陡峭的阶段(见图2)。

图1 国际石油公司LNG采购协议规模变化

图2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LNG采购协议规模变化

壳牌公司结合对LNG市场发展的判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池规模的稳步、快速扩张,从2000年开始,除2009、2014年外,其余年份都有新的采购协议达成(见图3);道达尔能源公司的资源池规模先期缓慢增长,到2011年初具规模,2011—2016年停滞,2017—2020年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见图4);bp资源池自2003年开始从无到有,到2007年初具规模,2008—2016年停滞,2017—2022年出现快速增长[3,4](见图5)。三家国际石油公司资源池规模实现增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投建新的LNG项目液化终端或扩建已有的液化终端。二是并购其他公司后获取资源。例如,壳牌2014年并购雷普索尔北美以外的LNG资源组合,2016年并购BG集团[5];道达尔能源公司2018年收购ENGIE的大部分LNG上游和中游业务,2019年收购东芝公司在美国的LNG业务;bp公司于1998年收购阿莫科公司从而进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ALNG项目,2000年收购ARCO后进入印尼的东固(Tangguh)LNG项目等。三是增加从第三方渠道获取的资源,例如道达尔能源增加美国LNG的采购量[6],bp增加了美国自由港(Freeport)LNG项目和Coral FLNG项目的承购合同,使得总的承购量增加1倍多[7]。

图3 壳牌公司LNG项目液化终端权益和LNG合同量

图4 道达尔能源公司LNG项目液化终端权益和LNG合同量

图5 bp公司LNG项目液化终端权益和LNG合同量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从2002年起步,保持了较稳定的资源池规模增长速度。2021年新签长期合同资源最多,资源池规模增长迅速。中国海油的LNG资源池规模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最大的;中国石油自2007年起步,2009—2012年发展停滞,2013—2014年继续发展,2015—2016年再次停滞,2018年后资源池规模增长迅速;中国石化在2009年起步,2009—2012年快速扩张,但随后进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2021年后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三家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源池规模的扩张方式以项目采购或从资源池供应商处购买为主,没有出现通过并购快速增加资源池规模的案例,规模扩张方式单一。

2.3 资源池结构灵活性较弱,多元化和均衡化不足,不利于分散风险

搭建合理的资源池结构,可以有效提高业务竞争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以下从合同类型、地域分布、目的地灵活性、计价方式、现货占比五个方面将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三家国际石油公司进行比较分析。

2.3.1 合同类型单一

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的LNG合同类型包括与上游天然气开发项目签署的天然气采购协议和液化服务协议、与LNG项目和第三方签署的采购协议和销售协议等。合同中的LNG资源来源既有权益LNG,也有贸易LNG。例如,壳牌公司近80%的资源来自所参股的液化终端,权益LNG资源多,2021年来自第三方的资源量仅超过20%。从拥有股权的液化终端获取的资源量占总资源的比例来看,三家国际石油公司中壳牌是最高的,其次是bp和道达尔能源。从合同类型看,壳牌体现出多元化和均衡化的特点,有利于分散风险和进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权益LNG比例低于三家国际石油公司,且合同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LNG购买协议,权益LNG少,基本没有LNG长期销售协议。这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进入国际油气市场较晚、对LNG液化终端的开发及投资较少,且主要作为LNG买方有关。

2.3.2 地域分布多元化和均衡化不足

壳牌公司LNG资源池的地域分布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多元化,在三个盆地区域均有资源分布;二是均衡化,既体现在盆地之间,也体现在资源国之间。多元化和均衡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这种结构主要得益于其拥有多个液化终端的权益产能。道达尔能源公司的资源池以中东和大西洋-地中海为主,有多个来源国。bp公司的资源池以大西洋-地中海为主,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美国的资源占比为2/3。

目前澳大利亚和卡塔尔是中国石化LNG资源池的主要来源国。中国石油的LNG资源池有四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组合供应商,比例相对均衡。中国海油的LNG资源池中来自组合供应商的资源占比较大,还有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资源。对比不同公司2030年长期合同来源地的多元化和均衡化程度,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总体处于劣势(见表2、表3)。

表2 2030年国际石油公司长期合同来源地结构

表3 2030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长期合同来源地结构

2.3.3 目的地灵活性不足

由于三家国际石油公司作为组合供应商的角色是买卖兼顾,主要从事全球LNG贸易,既当买方又当卖方,从全球的液化终端获取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转卖,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资源来源和销售渠道、优化资源流向来赚取利润,所以几乎所有的资源目的地都较为灵活。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进口LNG主要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卖方为了避免买家在不同市场间套利,损害他们的利益,大多要求交易方式为目的地交货,所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资源目的地多为固定地点[8],LNG长期合同资源基本以供应国内为主,只有少数在国际市场进行转卖。

2.3.4 计价方式相对单一

在LNG资源的计价方式上,壳牌和bp拥有的长期合同资源的计价方式更加多元,除了挂钩油气价格之外,还有权益提取、混合计价、净回值计价等,其中壳牌的不同计价方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不同计价方式之间的风险对冲。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发展初期的长期合同计价方式主要与油价挂钩,仅中国海油有少部分来自组合供应商的资源为油价和美国亨利中心(HH)天然气价格混合计价。近年来随着引入美国资源,与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价格等气价挂钩的计价方式开始增多。但总体看仍较为单一,受油价波动的影响较大。

2.3.5 现货占比波动较大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现货占比波动较大,给经营带来潜在风险。2015—2021年,中国石化的现货占比快速攀升,中国石油的现货占比自2019年下降之后保持稳定,中国海油现货占比从低基数上升后也保持相对稳定。2022年受国际高气价、国内消费走弱双重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均大幅减少现货采购,相比于2021年,现货进口量和现货占比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国际LNG现货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对于企业来说,当现货占比处于较高或较低任一极端状况,或这一比例存在较大波动时,暴露在市场中的风险敞口都将很大。

总体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体现在权益气较少、多元化不足、均衡化不足、现货占比波动大。

2.4 资源池经济性相对较弱

在布伦特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等于8%的情景下,测算三家国际石油公司拥有的液化终端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从结果看,三家国际石油公司的综合盈亏平衡点均处在6.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下,即使以10%的斜率挂钩油价出售,依然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在2010年至今的大部分时期,市场上的长期合同斜率都是处在10%之上,最高时达到接近15%的水平。因此,三家国际石油公司由于资源池中以大规模的LNG液化终端股权为基础,以成本价获取了大量LNG资源,LNG资源池的经济性具有较强优势。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拥有的LNG液化终端股权较少,所以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同一年份不同公司签订的长期合同中与油价挂钩的斜率大致相同,为了对比不同公司获取合同的斜率情况,以及对于签约时机的把握情况,将这三家国际石油公司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每年签订的与油价挂钩或混合计价的合同量进行统计整理,见图6。

图6 与油价挂钩长期合同的年度平均斜率、东北亚现货年度均价以及各公司签订的合同量

通过对比发现,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同平均斜率与长期合同签署年东北亚现货的年度均价有正相关关系,现货市场高价会推高长期合同的斜率,在现货低价期签署的长期合同斜率也相对较低,即买方在长期合同谈判中更有议价权。

现货低价阶段往往是长期合同谈判的有利时期,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抓取的合同量略显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长期合同资源池的经济性处于劣势。获取液化终端项目股权和把握长期合同签约时机有利于提高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源池经济性。在资源池经济性上,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体现在缺乏足够的上游终端权益和长期合同签约的时机把握不足。

3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LNG资源池短板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立足的市场和目标不同等多因素造成产业链布局上的劣势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短板是整体规模小、产业链上薄弱环节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弱,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立足的市场和目标不同。三大国际石油公司作为组合供应商立足于全球,以满足全球客户的LNG需求为目标。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现阶段主要保证国内需求,以满足中国的LNG需求为主要目标。例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已经签约的约8380万吨/年的LNG长期合同资源中,约78.8%的资源目的地市场均为中国国内,仅有约10.8%的权益LNG和约10.4%的来自美国的LNG基本没有目的地限制,但这部分没有目的地限制的资源也有较大部分供应中国市场。

二是发展历程不同。三大国际石油公司LNG产业链的发展是随着全球LNG市场成长起来的,有着20~50年的积累,已经抢先开发和占据了从上游资源、液化设施、船运到接收站和下游市场的较好机会。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LNG业务是伴随着中国LNG市场的发展而成长的,中国LNG市场仅在过去10~15年才得以高速发展,高速发展期较短,且国内接收站和下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相比三大国际石油公司仍落后较多。

三是发展步骤不同。从三大国际石油公司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它们是从上游(原料气、液化终端)到中游(购买协议+销售协议+运输)再到下游(接收站+相配套的燃气发电厂、船用LNG等),自上而下逐步完成垂直整合,实现全产业链的覆盖布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是从购买长期合同LNG资源、建设国内LNG接收站和开发国内市场等产业链的中下游进入,也在努力开拓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业务,但由于起步晚,面临的竞争激烈,能获得的较好参与机会有限。

四是物质基础不同。三大国际石油公司已经抢先进入和拥有多个优质的海外油气田和液化终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再进入这些优质资产的门槛较高,进入新开发的优质资产也面临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虽然在海外也有部分上游资产,可能受到油气资产类型偏于原油、权益股份较少、上游产品合同限制出口、本地化销售等影响,优势还是集中在下游接收站等基础设施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仅限于在中国境内。

3.2 资源池增长节奏不够平稳,资源池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5年以后,道达尔能源公司和bp公司意识到LNG市场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期,开始大幅扩张。壳牌多年来坚定不移发展LNG,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个年份都有新的采购协议达成,实现了资源池规模的稳步扩张。

反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源池总体增长节奏不够平稳。中国石化的天然气资源以国产气为核心,其LNG的发展经历了匹配接收站建设竞相采购长期合同、基础设施建设延期导致长期合同被迫转卖、消化高价长期合同、大量采购现货并在签订长期合同和采购现货之间陷入摇摆,在2013—2020年长达8年期间未签署新的LNG长期合同。中国石油LNG采购协议规模的发展也曾陷入摇摆,犹豫在加强管道气进口的同时,是否还要加大力度扩充LNG资源池规模,例如在2009—2012年未签署新的长期合同,放缓了LNG资源的引进节奏。中国海油一直坚持以LNG为核心的天然气发展策略,相比另外两家中国公司,LNG采购协议的增长规模更为匀速平滑。

液化终端权益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资源池主要体现在LNG采购协议的规模上,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资源池规模扩张基本上都是通过签订购买协议的方式实现。一方面,因为获取海外优质液化项目权益的难度大,例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虽然进入了卡塔尔能源公司的北部气田扩能项目,但获得的权益非常少,分别只有1.25%;另一方面,因为进入初期对该环节的投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仅签署了LNG长期采购协议,没有参与项目权益投资。

规模扩张方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而言,进行海外企业的收并购,既缺乏充足的经验,也面临多重风险和国家监管,实际执行的难度较大。

3.3 对于资源结构优化的重视不足

多元化和均衡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聚焦于获取单个大规模资源,而大规模资源往往聚集于少数几个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卡塔尔、美国和俄罗斯,忽视了一些小规模资源的获取。且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引入资源的来源地重合度较高,例如2021年以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累计签署LNG长期合同资源约2900万吨,其中57%来自卡塔尔,27%来自美国墨西哥湾,资源来源重合度高,导致中国整体LNG资源多元化和均衡化不足。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资源池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扩大规模是工作重心,加之中间有一段时期,长期合同资源的引进陷入停滞,相较之下,对于资源结构优化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除了主观原因,还受到客观因素制约,液化终端的布局不足也导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仅仅作为单纯的买家进行资源采购,在LNG长期合同谈判中较为被动。拥有液化终端的股权,往往意味着在采购协议签署时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优先权,例如选择合同的规模及年限、计价方式、交付方式等。从拥有股权的液化终端获取的资源量占资源池总量的比例看,壳牌最高,其次是bp、道达尔能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这一比例远低于三大国际石油公司。

现货占比波动大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合同资源引进节奏和经营策略缺乏稳健性。受LNG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采取的应对策略波动性较大,而且策略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3.4 上游短板和对时机的把握不足,导致资源池经济性较弱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缺乏足够的上游终端权益,主要原因是获取液化终端项目股权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前期以采购LNG资源为主要目标,对于上游股权权益获取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海外上游资源有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缺乏配套开发LNG液化出口设施的经验和能力,以合作伙伴身份参与项目开发的难度较大。

对长期合同的签约时机把握不足,未能充分把握长期合同签约的有利时机,主要原因是长期合同签订的决策受当时现货市场的影响较大,存在追涨杀跌的情况。特别是在2020年天然气现货价格不断走低时,中国三大石油公司LNG资源引进的重点放在了加大现货采购量上,放缓了引入长期合同的步伐。

4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LNG资源池的措施建议

4.1 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

一是向“上”走,加大海外油气田和液化终端投资,除了投资开发项目以建设自有LNG资产,也可通过并购、股权合作等资本运作手段优化配置资产,重点方向是低成本的天然气资源和能够发挥公司产业链协同优势的资产[9]。对于一些优质项目可能还需要以国内市场的部分下游资源作为交换条件。

二是扩大“中间”,包括提高购买协议的规模,既需要考虑国内天然气消费、天然气业务经营规模、国产气占比、进口LNG中长期合同和现货的比例搭配,也需要考虑除了中国的LNG需求,是否进一步扩大规模满足其他海外市场的需求。

三是向“下”走,当资源池规模不足时,开展销售协议的签订可以作为小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当资源池规模大于国内自身需求规模时,又可以作为一种经营方式,赚取购买协议和销售协议之间的差价。运力的扩张需要考虑“装货港交货”(FOB)资源的运力需求和开展LNG国际贸易的运力需求。接收站能力的扩张需要考虑LNG进口规模,判断是否需要扩充国内的接收站规模,以及是否进入海外LNG市场,投资或租用海外LNG接收站。开发下游需求包括开发与LNG接收站相配套的发电用气需求。船用LNG是未来LNG需求的增长点,可考虑对进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评估。

4.2 以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池规模的稳步扩张

一是追求长期主义下的稳健式发展,在某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规模无论是不增长还是增长过快,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敞口。从长期看,保持规模的稳步扩张,方能穿越LNG市场的多个周期,获得最为稳定的收益。

二是内外因素综合决定资源池的绝对规模。这取决于目标市场和追求的市场份额,既与公司战略相关,也与对目标市场的研判相关。

三是扩大液化终端权益的规模。尝试通过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获取液化终端的权益。液化终端权益会为资源池的扩张提供极大的便利。

四是丰富规模扩张的方式。不局限于签订购买协议,也可以效仿三大国际石油公司,寻找并购合适标的的机会。

五是灵活进入及退出项目。三大国际石油公司既会选择进入新的项目,也会退出已有项目,灵活的进入及退出机制是资源池优化的必要手段。

4.3 进一步优化资源池结构

一是不断优化资源结构,从参与项目的地域分布、液化终端的权益产能、资源来源和规模、计价方式、运输方式等方面提高多元化和均衡化程度。

二是扩大液化终端权益的规模,借助股东身份,从中获取更多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资源。

三是降低现货占比的波动性,当涉及长期合同增长节奏时,需要考虑整体的经营规模、与现货量的协调,需要保持长期合同量与现货量的比例相对稳定在一个区间内。立足于10年甚至更长的阶段评估收益和损失,注重稳定性,预防波动风险,采取稳健且灵活的采购策略。

4.4 通过有效方式提高资源池的经济性

一是获取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液化终端项目股权。当长期合同价格高时,可以依靠液化终端项目的收益来提升全产业链的收益;当长期合同价格低时,可以依靠下游的收益来提升全产业链的收益。提高在该领域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储备,积极寻求与国际公司的合作。

二是长期合同的签订立足长期稳定发展,降低当下现货市场对远期判断的干扰,加强趋势研判,适当地采取逆向措施,避免陷入周期性被动。考虑到LNG市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若能够在长期趋势研判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动态,适当地采取逆向措施,例如在现货低价时期及时补充一部分长期合同,在现货高价时期签订长期合同时做到更加审慎,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谈判主动权,提高长期合同的效益,避免陷入周期性被动。

猜你喜欢
国际石油现货液化
《国际石油经济》期刊征订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国际石油经济》期刊征订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美国大豆现货价格上涨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豆粕:美豆新高后回落振荡,现货临近春节成交转淡
当代水产(2021年2期)2021-03-29 02:57:38
浙江电力现货启幕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3
备战电力现货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