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增收与农业管理相关问题深度分析

2024-04-14 17:28唐远涛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村经济

唐远涛

摘 要: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实力在持续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水平差距。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扫清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推动以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经济转型,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来推动乡村振兴。本文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增收以及农业管理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农业管理

我国农村经济历经4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现代化农村经济主要体现在农村产业转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型方面,此外,农业供应改革提升了新旧动能的转换速度,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之下,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缩短城乡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管理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价值。目前我国部分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预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想在新時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大农小农的共同富裕。

1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表现

1.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果具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通过调整我国农村经济布局,将获得推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动力,这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正面邻着众多新的情境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采取了多种策略来推动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从单一经济模式向多样化的经济模式转变,实施了如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以及扩展农业产业链等多项措施[1]。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精心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产业,制定合适的布局策略,实施调整计划,采取特色规模发展和适当规模经营的策略。

1.2培养农业主体

为了增强农村的生产潜力,有必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实体的步伐。增强对新型经营实体的政策支持,确保为他们的成长和扩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加快培养各类生产主体、农资供应者和农技服务提供者,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职业农民,为农村生产和经营的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发展提供基础人才保障[2]。加快民生建设的步伐,聚焦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民生项目,每年集中解决一个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逐步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以确保农村的经济和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1.3优化农业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策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改进工作流程,并增强政策的支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有效帮扶,基于家庭或个人来制定详细的发展方案,并明确每户的增产增收路径,包括但不限于打工、项目、政策支持以及与省、市、区的资金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的转型和进步[3]。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开展线上农产品交易活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农村信息化程度。根据当地的特定环境和条件,精心挑选并打造品牌产品,将标准化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商品,并将其包装成区域性的特色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实现农业的转型和发展。

2农村经济中的农民增收与农业管理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缺少具备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的领军企业发挥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依据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首先明确各个区域发展的核心产业,并依据该区域的独特性质进行精细规划,最后依靠区域内的领军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农村经济中,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战略,农业产业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益,还能在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严重依赖区域内的领军企业进行领导和组织,这也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核心问题之一。

2.2农资涨价幅度与速度远超农产品价格提升速度

现阶段我国仍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管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价格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上涨趋势,这也意味着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农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农资价格与农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农资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价格的走势[4]。然而,伴随着我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迅猛发展,农资公司在生产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出现了急剧增长的趋势,这导致农资价格的涨幅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产品价格的涨幅,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农民持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地区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前往城市务工,这也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3影响农村增收的其他因素

与工业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如生产能力相对较弱、严重依赖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的区域性强以及产品市场的滞后性等,这些特性使农业生产面临较多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商品相比,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需求弹性相对较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并不明显。即便价格发生波动,大部分农民往往也束手无策,一旦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不合理变动,农民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长期实施一系列针对农民的补贴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农村经济中推动农民增收与农业管理的措施

3.1打造特色农村产业

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仅关注农作物种植是不够的,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必须注重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为了提升农田的使用效益并持续增加农田的经济回报,就要采取农业和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广立体种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能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非常丰富,通过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整合,构建系统化的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要在农田循环以及农药和化肥使用方面推动绿色生产模式。在农业种植中,根据当前的环境条件挑选合适且高效的技术方案,加强对种植地、农作物种子、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全面管理,实现绿色农产品种植目标[5]。在绿色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肥料品质和施肥方法,防止因盲目使用肥料而引发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要对畜禽和农作物的种植布局进行优化,提高经济回报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要优先考虑高端产品,各地区应依据自身独特的地理和水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如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高端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占据更大的份额,这对于实现农民增收有着积极作用。

3.2引进现代化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在现代科技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来开展农业经济与生产管理,已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增收的关键战略。当前农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提高,只有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和推动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融合可以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农民可以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业土地的土壤、气候和肥力进行实时监测和研究,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掌握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为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做好准备[6]。此外,还需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提升农村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以促进现代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在规划区域农业的未来方向时,必须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特殊性质和当前的实际情况。举例来说,三角洲区域经济发达,可采用现代化农业种植方式。但该地区的农业种植与其他地方有显著的区别,并且市场被外来品种占据,这导致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并未达到预期。对此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可通过种植业体系改革等多种手段,强化种植业结构合理性,增加农业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培养在市场上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种植企业。

3.3全面落实农民就业扶持政策

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打造有利于农业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吸引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前来建厂投资,通过对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引导与带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产业的深度结合。特别重视粮食、果茶、蔬菜、中药材、畜牧和水产等农业产业,创建现代化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开展特色种植与特色养殖活动,并扶持配套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行业的发展。

加强金融政策的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建立多样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农业和农村产业的融资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的金融担保机制是确保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高效融合的关键途径之一,遵循短期、小额、高效的原则丰富信贷担保品种,建立以农民为主体、财政为引导、社会化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扩大担保的规模和能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和高昂的融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推动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在财政职能方面的充分发挥。

加大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保障多样化的生产物资稳定供应。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政府从政策角度为农民提供支持,激励他们发展有特色的种植和养殖产业,从而提高农民的收益。将目光集中在茶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竹木、生猪以及渔业等优势产业上,打造千亿规模的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对于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还可以根据土地的流转和大规模经营的需求,激励农户将荒山荒地承包用于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例如,通过森林的间伐活动,确保菌材和菌料能够得到持续的供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供奖励和替代补贴的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利用价格优势,为农民提供菌材、菌料、食用菌培菌架和菌袋等土地,为落实农民就业提供完善的扶持政策。

3.4 培养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龙头企业

实施“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企业发展战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拓展市场空间。考虑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布局需求,明确龙头企业的投资意向,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种植规模进行对接,争取更多的投资,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7]。在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高质量发展。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提供农产品加工的增值服务,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并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始终坚持“产业+规模+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将龙头企业视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中具备竞争力、影响力和支撑力的重要驱动力。在龙头企业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更快的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一企一策”和“一链一策”的原则,提升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需要提供有利于龙头企业成长和壮大的条件,如税收优惠政策、信贷支持等。通过适当的政策导向,不仅可以助力龙头企业扩大其在市场上的份额,同时也有助于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主动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拓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途径。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化个体进行横向合作,形成共享技术、人才、品牌和信息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联盟。这样可以不断优化产业资源的利用和产出效率,提高龙头企业在产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表现。

农业经济问题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在现代化农业与乡村振兴建设中,有关部门要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养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创造更多的农民增收途径,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雨晴,陈灿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的实现机制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35(02):12-19.

[2]李帅璐,郭海清.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增收路径分析[J].广东蚕业,2023,57(02):77-79.

[3]黄季焜.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J].农业经济问题,2022(07):4-15.

[4]郝茂喜.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J].河南农业,2021(35):6-7.

[5]范馨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及政策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29):29-31.

[6]顾俊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路径研究——以扬州市头桥镇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476-477.

[7]李信蒙,杨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7(03):139-140.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农村经济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