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记康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一大批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等,充分体现着这一伟大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民族立场和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原创性贡献;文化自信;现代文明;“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3-000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要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使命内容、创新方法和世界文明倡议等视角出发,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起源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典籍文物,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途中,体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凝结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會上对“三个自信”进行扩展丰富,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这一具有原创性的表达。
一方面,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史是中华儿女铸就辉煌的真切见证,是形成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凝聚在每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在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黑暗时代里发挥出共御外侮的强大合力。这种内化于心的文化力量带领人民打破任人欺凌的悲惨境况,改写了屈辱历史,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夙愿。如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4]。当前的现实实践深刻传承了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是对灿烂历史的续写和弘扬。因此,对文化自信的倡导本质上也是对历史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就是发自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认同。这种认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源于几千年传承不息的辉煌成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文明不辍。伴随历史演进,诞生了以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为代表的众多文化形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星辰。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中诸如唐诗宋词等文化表达形式依旧广为流传,朗朗上口。此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在历史的激流中汇聚了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代表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5],还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推进文化自信、自立和自强的过程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6],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文化建设的使命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8]应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置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看待,这一使命任务既是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承接,又是立足当下所作的深刻回应,同时更是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指引。
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接历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价值的光辉典范。
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现实,是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9]可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为迫切。美好生活需要内容宽泛,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则是实现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别于西方的文明形态,立足当下实际,包含着对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深刻回应。
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向未来,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展。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其时代特色,指向未来发展,这一命题因此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续写中华文明的实践中,对文明发展规律性认识深化的体现,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担当,也是对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战略性锚定,深刻回答了文化强国“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凸显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战略价值。
三、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坚持“两个结合”
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表达,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
一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生根结果,除其自身的科学性外,也源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从价值起点来看,民为贵的价值传统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相契合。在价值立场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本位思想。如中国古代的道德本位,体现着道德观念的主导地位,崇尚敬德保民、德行天下;如西方中世纪的“神本位”,亦称“原罪本位”,一切社会现象都为人类赎罪服务,本质上体现的是基督教主宰一切;如“资本位”,即“资本主义”,资本位只是强调价值的增加,而不在乎以什么形式取得;而社会主义的“一本位”体现的是人人平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本质上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可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本位与代表马克思主义的“一本位”有着契合相通之处。此外,二者的契合之处也体现在其他众多方面,如从历史推动力量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契合;从目标指向来看,大同社会美好愿景与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相契合等。正是二者存在内在契合性这一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
二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彼此契合、内在相通的两个主体必然在彼此借鉴、各取所长中实现共同发展,并在互相交融中衍生出新的成果。一方面,二者的结合实现了双方的互相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要适应当今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以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从“道法自然”到生态文明,从“大同社会”到共产主义等,不断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也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过程中使得自身不断丰富,特别是在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可谓是二者结合的鲜明代表,既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新型现代化之路,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是“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在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9]坚实的道路根基自然离不开物质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或文化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等价值理念,经由“两个结合”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纵深,彰显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思想智慧,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民族特色,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气,筑牢了文化根基。
四是“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7]可见,作为思想解放的成果,“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又将文化力量作用于理论和制度之中,实现理论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出体现在理论和制度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广阔文化空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入天下共治、“富民厚生”等理念,在堅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两个结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在新时代的贯彻和运用,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蕴含的文化创新,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表征。始终保持自身的主体性是发挥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7]的重大论断。“文化主体性”与“全盘西化”和“教条主义”等有着显著区别,突出体现为独立自主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凝结着自身的思考,并形成创新成果。“两个结合”正是这种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0]。“结合”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为世界各民族保持文化独立性主体性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文明发展倡议: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同时,为世界文明发展描绘出规划远景,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人类足迹遍布世界,由于各自生活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历史演进中诞生出不同的文明成果,集中体现着各民族的劳动智慧与精神追求,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摒弃傲慢与偏见,实现人类文明的“和合共生”。应当承认,文明多样性是客观事实,是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不同文明的魅力愈加彰显,都在人类文明中显现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着力构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新格局。
二是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各民族间虽然发展状况、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即是根据全人类共同、普遍生活提炼而成的。这种共同价值形成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同时又推动人类文明的深入发展。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交织错杂,各种潜在危险此起彼伏,各种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凝聚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发挥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团结各国人民共御风险挑战的作用尤为迫切。但需要明确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区分开来,秉持对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原则和担当,深切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与普遍期待,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合作共赢。当今世界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间应自觉跨越文明优劣与文明冲突的陷阱,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更好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提法内含着文明发展的历史性。文明连接过去又展望未来,传承是对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创新则体现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二者分别对应着对待历史成果的态度和实现文明新发展的要求,共同作为文明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穿透历史、绵延至今的基础所在。中华文明便有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鲜明特征,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关注各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推进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度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跨越时空的文明成果。世界各国都应尊重历史,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使其满足时代需要,以便在造福本国民众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之间需要交流,但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因此要努力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在西方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等成為他们对于国际关系的一贯认知,并在此种错误理念引导下推行霸权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人类各文明间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0]。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打破国际关系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并先后搭建了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正如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所言:“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国际间的平等交流作出了中国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5.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1.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3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85.
[9]杜泽尚.“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N].人民日报,2022-10-19(1).
[10]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2.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