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漪
杨绛的散文《老王》讲述了杨绛一家人与车夫老王相处的几件事,表达了对老王的深切怀念及自我的反思。《老王》教学可抓住两条路径,一条是传统的细读课文,可发现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主题意蕴的奥妙,让学生做批注,细读线索、重点段落及结尾,从而发掘文章的诸多精彩;另一条是创新的人物对话,先用杨绛口吻说一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谈一谈与杨绛一家人相处的场景,探求双方对彼此的情感态度。
教学《老王》,按传统的教学路径应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在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做批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关于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及结尾,尤其值得细读和批注。
细读课文的线索。有学生通过细读,认为课文的线索是“老王”,因为标题是“老王”,同时根据时间顺序写了老王的生活经历,体现了老王的品质。有学生认为课文的线索应是“我”,因为“我”是陈述者,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老王的基本情况、生活处境和精神品质。有学生认为课文的线索应是“我”和老王之间的情感,因为文章主要写了“我”和老王相处过程中发生的几件事,贯穿这几件事始终的正是“我”与老王之间的平等而友好的情感。通过细读,学生对课文的线索认识更全面,也更深刻了。
细读重点段落。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细读,不仅能对人物形象有更为全面的理解,还能借此探究课文的主题。文中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段落无疑是重点段落,作者反复描写老王的肖像和神态。内容几乎相同,其中的作用需要通过细读进行理解。细读课文发现,课文第8 段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也不那么直僵僵的”,第16 段里写“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三处都用了“直僵僵”一词,但作用却各不相同。其中第8 段两次写到“直僵僵”,是为了突出老王病得很严重,“我”面对老王很惊讶。第16 段中“直僵僵”是为了突出老王善举不被理解的落寞,可以看出“我”当时看到老王这一状态的害怕,以及对老王送鸡蛋、香油这一行为的不理解。总的来说,第8 段“直僵僵”与第16 段“直僵僵”前后呼应,完整地展现出老王病重之时前来送鸡蛋、香油的真情,为文末作者愧疚之情的抒发作铺垫。
细读文中结尾。文章结尾句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事实上,初稿写的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把“多吃多占”改为“幸运”呢?“多吃多占”更多指的是物质层面的占有,带有贬义,而“幸运”则更多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优势。进一步想,如果老王是“不幸者”,那么作者一家人就真的是“幸运者”吗?从课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作者当时的境况也不尽人意,如默存的一条腿被弄得走不了路,如“我们在干校”“我自己不敢乘三轮”等。事实上,从这里的改动中可以看出,杨绛骨子里对老王并不是平等看待,而是带有一种优越感的,或者更通俗地说,不管怎样,她始终对老王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这才是作者在老王死后多年愧怍的原因。
《老王》主要写了两个对象、四个人物的故事,其中一方是老王,他单身、社会地位地下,几乎是做着最苦、最累的活(蹬三轮),是社会的边缘人物。另一方是杨绛一家三口,他们是知识分子家庭,家境优渥,却平易近人,因坐三轮与老王结识,并相处得很好。为了还原老王与杨绛一家人的相处细节,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让他们双方“对话”。首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展现他们一家人与老王相处的大致情况,也顺便展现老王的基本情况。
老王给“我”的印象是既可怜又善良,他是单干户,基本上没什么亲人。老王生活贫困,一只眼是瞎的,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子里。这是老王物质方面的情况。在精神层面,“我”发现老王是一个善良且老实的人,如何体现呢?首先他愿意给“我”家方便且车费减半,可以看出老王从来就没想过我们好欺负。老王还做过很多很感人的事,比如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老王愿意送默存去医院而且不愿收钱,在自己病入膏盲时还来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从杨绛的视角可以看到,老王是一个生活物质方面较为匮乏,但精神方面十分富足的人。他自己的处境并不好,却给杨绛一家人带来不少帮助和感动。物质与精神的比较之下,更显老王品质的可贵。
还可以从老王的视角进行观察,回顾他和杨绛一家人相处的场景:
场景一:杨绛是一个没有架子,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杨绛在坐我三轮时,总愿意和我说话,我们聊得很愉快。在我搭载过的人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
场景二:除了杨绛人很好之外,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挺好,知道我晚上眼睛看不见,她的女儿特意送给我鱼肝油,我想肯定是平时无意间知道了这件事,并且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从这件事中我感觉到他们一家人十分善良。
场景三:我愿意给杨绛家里送冰,而且自愿车费减半,因为他们都十分善良,为他们服务我感到很愉快。这个想法当然遭到了杨绛的拒绝。后来我想通了,她之所以不接受,可能是认为我本身就挺困难,对我产生了同情之心。
场景四:在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特意把我家里最好的东西——家里母鸡生的蛋以及香喷喷的香油送给杨绛家,因为他们一家人对我帮助最多,最值得我牵挂。当杨绛收到鸡蛋和香油时,她想拿一些钱给我,我坚决不要,因为我送的是情谊,不是为了这点钱。但她可能不理解我的做法和我的想法,还是拿了一些钱给我,我感到些许遗憾。
通过老王的“自述”可以看到,在老王眼里,杨绛一家人都对他很好,不计较他的身份地位,愿意和他平等相处,也不会听信外面的流言蜚语,愿意一如既往地帮助他。对杨绛一家人,老王心怀感激,所以在临死之际,最牵挂的人就是他们一家人。可是从杨绛的反应来看,她好像并不完全理解老王的一片苦心,没有明白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意思。通过两个视角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老王和杨绛一家人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一个特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够建立起来,是作为知识分子家庭,杨绛一家人脑子里存在“尊重他们”“平等和谐”的观念,但他们二者彼此之间真的能够做到“心心相印”吗?恐怕还不能,从杨绛在老王临死前的举动看,她还是理解不了老王的一片苦心,这种“平等”恐怕也因为这份不理解而要打一个折扣,但总的来说,这份超越阶层的情感还是难能可贵的。
让杨绛与老王对话,还原他们之间的生活交往与情感交流;细读课文线索、重要段落和结尾,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明白作者“愧怍”的真正原因。这两种教学路径都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