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翠
“双减”新政透射出深化教育改革新信号,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又一新起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这说明教育正步入信息化教育时代。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课堂作为育人的主场地,学生需要在学校的主阵地实现社会性的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正式使用了“双线混融”教学这一概念,强调双线教学的“融通”;焦琳娟等人从整合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双线混融”教学并非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简单叠加与混合,而是两种教学方式的混融共存。从学者们对双线混融教学相关定义的研究来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双线混融”教学是指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混融应用,以线上线下的教学空间拓展、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教学评价探究以及教学交互体验等教学活动要素同时“共存”“共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观察中、参与中、实践中学习,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例如,目前诸多成功的公开课皆是授课老师在长时间的备课、磨课等努力下呈现出来的“心血”课,因为如果以常态课的方式来进行公开课教学,恐怕会让授课班级的学生们、所在学校以及前来听课的老师们有失望之感,也让授课老师自己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影响活动初衷。那么是不是可以尝试在技术支持下,尝试“双线混融”教学,在借校借班特定情境教学中推进学生深度学习,来一场真正的师生“双向奔赴”?
过去,教师很难获取丰富数据,只能凭借经验开展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教学将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数据,实现“尊重差异、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发展个性”的精准指导。这具体表现为创设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内化、课后能力迁移递进式教学,促进学生有效深度学习,实施具有教学决策数据化、师生交流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教学设计动态化的智慧教学,精准把握学情分析和教学起点,解决因学生差异化学习能力和水平等导致的教学痛点问题,尊重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基础和发展基础,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教学”翻转式混融教学为例,很多公开课教学是借校借班上课,借班授课老师不妨尝试在课前借助“问卷星”设置相关问题,以搭建教学支架,展开学情调查,适度解决班主任夹在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难甚至“零沟通”等问题。授课老师可基于问卷调查显示的后台数据,了解学生关于本课教学的真实学情和真实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动态调整、优化教学设计,预设师生互动中的提问与回答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提问的聚焦性及学生对开放性问题回答的深度,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与质疑精神等。因此,学生可在课前利用自学完成自我知识传递,课内完成知识内化,实现一种数字化条件下的“以学定教”。当然这并不是设置标准化教学,而是助推教师差异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学年抑或每一学年甚至是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会在教师心中形成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可以说是教师给学生的“画像”。这样的画像一般都是定性的。传统的课堂评价量表和评价量规,抑或是档案袋评价等,都是以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和学业测评为主,学生素养评价的真实性受限。当前背景下,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不再局限于具体的评分等级。例如,参加项目式主题活动的次数与质量、参与的开放性与拓展性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标准,这有助于更客观地去体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积极引导学生与自我比较,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让评价本身成为评价内容的重要部分,从而让学生的评价“画像”更客观、有效。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多维度的具体评价,如充满自信、认真倾听、正确朗读、独立练习、模仿体验、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准确表达、主动识记、主动交流、乐于探究、乐于实践、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广泛阅读、勇于创新、解决问题;学会分享、学会欣赏、互帮互助、课外拓展等等,把学生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客观数据。其实,公开课教学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基于精准数据的数字画像机会,他们的课堂表现会在公开课的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生生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立体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修正甚至是改变本身班级教师及同学甚至是家长对他们的固有认识,即“灵动的增值评价”。因此,基于学生数字画像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发展方向,不只是停留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上,而亦可扎根在课堂学科教学阵地上,为阶段性教学改进提供方向。
初中语文“双线混融”教学转型课堂是“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增效的一次尝试,以促进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探索可视化教学精准教研,全面落实育人方式改革。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当前教学形势,向未来教学生态“进军”,不能因此而陷入教学焦虑。
技术赋能,减负提质,“挡也挡不住,拒绝更不可能”(北师大教授顾明远语),但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整合、方法的选择、过程的设计及实操模式中的难题需教师胜任力、教学效能感来均衡,另受调查条件的限制,所得问卷数据基本属于截面数据,所得结论是基于静态数据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且教育初衷也不是让人与机器对话,根本上立德树人的人文精神不可变,双线混融课堂浓浓的语文味不能变。数字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目前没有普及,需要更多的培训与探索。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需要拥抱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世界也是复杂多变的,实现学生的社会性成长,须辩证引领,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大自然与社会,防止学生迷恋虚拟尤为重要。
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唯传统,转型“满堂灌”教学,助推学生面对新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性挑战,避免传统课堂忽视知识的丰富情境问题,把生动的知识釆用形而上的方式进行思辨、论证甚至是灌输等;不唯线上,避免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学生关注的问题、缺乏现场指导和督促等,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交互性重构、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建、课堂混融教学胜任力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深度学习方式变革,推进生成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