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健
近年来,儿童肥胖在临床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肥胖对儿童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可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发病率,继而增加了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儿童肥胖大多血糖正常,但机体胰岛素水平升高,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造成胰岛β 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最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加机体脂质沉积,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2]。若儿童肥胖长期未得到有效地控制,远期发生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升高。早期干预儿童肥胖能够阻断胰岛素抵抗和体重增加的恶性循环,是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关键[3]。常规饮食、运动以及行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但这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需要持之以恒。但部分患儿依从性较差或肥胖严重,导致常规干预效果受影响。近年来,二甲双胍被应用于儿童肥胖的治疗,其作为胰岛素增敏剂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有助于纠正高胰岛素血症[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甲双胍治疗儿童肥胖患者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将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儿童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防治常规》[5]中儿童肥胖诊断标准;②年龄在8~16 岁;③经临床检查证实为高胰岛素血症,FINS ≥15mU/L 或2hINS ≥75 mU/L 或糖负荷后峰值胰岛素≥150 mU/L;④血糖正常或存在糖耐量受损。排除标准:①合并1 型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③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所致肥胖;④不能配合研究。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 例数 男/女 年龄(岁) 肥胖时间(月)观察组 38 20/18 11.85±1.77 12.54±3.63对照组 38 22/16 11.43±2.01 12.81±3.75 x2/t 0.213 0.967 0.319 P 0.645 0.337 0.751
对照组使用常规干预,给予饮食指导,指导患儿实施清淡、低热量饮食,多食用蔬菜、粗粮、优质蛋白等;改变行为习惯,指导患儿用餐时增加咀嚼次数,减慢进食速度;每日保持1h 左右运动时间,以有氧运动为主,维持运动后心率>120 次/min,不宜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6]。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餐前15 min 口服,1 片/次,3 次/d。两组均干预6 个月评价疗效。
显效:体重明显减轻或基本正常,胰岛素抵抗消失,胰岛功能正常;有效:体重有所下降,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功能改善;无效:体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胰岛素抵抗仍在,胰岛功能无改善[7]。
①测定血糖及胰岛功能指标,分别于清晨空腹、餐后1h、2h、3h 抽取外周静脉血2ml,用全自动生化 仪 测 定FBG、1hPG、2hPG、3hPG 以 及FINS、2hINS,用计算HOMA-IR、HOMA-β、WBISI;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计算BMI、WC、WHR、WHtR。
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及t 检验,有统计学差异为(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治疗后FBG、1hPG、2hPG、3hPG 均与对照组相当(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mmol/L,±s)
表3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mmol/L,±s)
组别 FBG 1hPG 2hPG 3hP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8)4.84±0.67 4.81±0.63 7.35±1.48 6.93±1.59 7.08±1.57 6.85±1.23 5.20±1.36 5.06±1.28对照组(n=38)4.79±0.65 4.80±0.62 7.40±1.52 7.05±1.56 7.10±1.62 7.01±1.36 5.16±1.35 5.11±1.32 t 0.330 0.070 0.145 0.332 0.055 0.538 0.129 0.168 P 0.742 0.945 0.885 0.741 0.957 0.592 0.898 0.867
观 察 组 治 疗 后FINS、2hINS、HOMA-IR、HOMA-β 低于对照组,WBISI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胰岛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胰岛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FlNS(mU/L) 2hlNS(mU/L) HOMA-l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8) 1.52±0.27 1.40±0.21 2.25±0.22 2.07±0.18 0.86±0.24 0.70±0.17对照组(n=38) 1.54±0.28 1.53±0.27 2.26±0.21 2.24±0.20 0.85±0.26 0.84±0.23 t 0.317 2.343 0.203 3.895 0.174 3.018 P 0.752 0.022 0.840 0.000 0.862 0.004
续表4
观察组治疗后BMI、WHR、WHtR 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WC 相当(P>0.05),见表5。
表5 两组体重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体重指标比较(±s)
组别 BMl(kg/m2) WC(cm) WHR WHt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8)30.46±2.67 27.02±2.59 91.93±10.85 89.08±10.14 0.92±0.04 0.88±0.03 0.58±0.07 0.54±0.05对照组(n=38)30.78±2.72 29.34±2.65 92.04±10.73 91.52±10.49 0.93±0.05 0.92±0.04 0.59±0.06 0.58±0.07 t 0.518 3.860 0.044 1.031 0.963 4.932 0.669 2.866 P 0.606 0.000 0.965 0.306 0.339 0.000 0.506 0.005
儿童肥胖的危害巨大,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增加了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率,使得远期发展为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风险明显升高[8]。大部分儿童肥胖在发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正常血糖,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易于发生高胰岛素血症[9]。美国相关数据显示,儿童肥胖有80%~90%的概率发展为成年肥胖,而这类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10]。
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儿童肥胖是阻断高胰岛素血症进展、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关键。但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治疗儿童肥胖的方案,临床治疗仍主要以减重为主,常规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改善行为习惯等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BMI[11]。但需要持之以恒,短期疗效有限,加之部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较差,无法严格执行,导致疗效下降,减重效果不佳[12]。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主要作用于糖代谢过程,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葡萄糖的生成,并抑制肠道摄取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消耗,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13]。其不直接刺激胰岛β 细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胰岛β 细胞功能,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目前,临床已将二甲双胍作为儿童肥胖的治疗药物,但二甲双胍对儿童肥胖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活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降低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血脂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14]。同时,可抑制TGF-β1/Smad3 的信号通路,抑制脂肪组织纤维化,降低胰岛素抵抗,还可促进eNOS 蛋白的表达,增加NO 含量,保护血管内皮[15]。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临床疗效、胰岛功能指标、体重相关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糖指标相当(P>0.05)。证实二甲双胍能提高对儿童肥胖的控制效果,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降低BMI,有利于维持健康状态,降低远期疾病风险。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治疗儿童肥胖患者的效果确切,明显减轻了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BMI,且对血糖影响小,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