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磊
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疾病的发生对于脑组织、脑部神经系统极具破坏性,因此致残率、病死率等较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略高,具有极大危害性。脑梗死于发病阶段可见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因疾病累及神经系统、脑部微循环,患病者多伴有不同程度持续性头晕、头痛,同时生活自理能力也将明显下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治疗脑梗死,及早恢复脑组织梗死处供血、供氧可使患者病症反应得以缓解、消失,进而改善其预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在脑梗死治疗中能够对患者脑组织血运作起到有效干预,进而提高患处供血量,同时对血栓形成能够产生抑制作用,用药后可使脑梗死患者病症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阿托伐他汀以调脂为主要功效,临床常将其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调节干预人体血脂水平,防治血栓。为使脑梗死患者疾病康复率能够显著提高,于治疗中将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做联合使用,发挥药效协同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病症反应,有助于患者恢复[3]。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脑梗死病人共100 例,奇偶数方式做组别分配,50 例分入对照组,男、女分别27 例、23 例,平均年龄为(62.48±4.18)岁,发病至就诊(8.75±1.72)h,患者脑梗死病人就诊时间(1.98±0.57)d,患者体质量(67.58±4.38)kg,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各11 例、27 例、12 例;50 例分入观察组,男、女分别26 例、24 例,平均年龄(62.57±4.24)岁,发病至就诊(8.93±1.52)h,患者脑梗死病人就诊时间(1.89±0.48)d,患者体质量(67.43±4.42)kg,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各13 例、26 例、11 例;无差异(P>0.05)。
采用抗血小板药物予以对照组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 每次,24h/次)、氯吡格雷(75mg/次,24h/次),用药1 个月。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予以观察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单次服用40mg,24h/次,抗血小板药物与对照组相同,用药1 个月。
统计治疗后出现胃肠不适、出血、肝功异常及皮疹等药物副作用反应发生率。
将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血小板参数指标数据进行汇总。
血脂水平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数据汇总后作比对分析。
卒中量表(42 分,低分者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量表(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得分高,肢体运动功能良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100 分,日常生活能力高则得分高)予以患者评测,分析其神经系统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头晕、头痛、感觉障碍等脑梗死病症反应,症候积分表评测,6 分最高分,表示病症反应明显。
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1.0,t 值、x2值分别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表现为(±s)、[n(%)],结果呈现P<0.05,存在差异。
比对数据,可见两组药物副作用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异,但观察组治疗中增加给药阿托伐他汀,药物副作用反应发生率并未上升(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药物副作用反应[n(%)]
将两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血小板参数指标实施比较,两组在采取治疗前,对照组为(9.93±0.46)fL、(12.78±0.69)%、(250.72±11.46)×109/L,观察组为(10.02±0.37)fL、(12.69±0.75)%、(251.06±10.93)×109/L,对比数据未见差异(t:1.0780、0.6244、0.1518;P:0.2837、0.5338、0.8796;P>0.05)。不同方式实施治疗后,对照组(10.59±0.38)fL、(18.52±1.13)%、(221.44±8.67)×109/L,观察组为(12.12±0.23)fL、(14.98±1.12)%、(201.57±6.20)×109/L。 数据经统计学计算,有显著差异,指标项数据以观察组行治疗后更为良好(t:24.3563、15.8665、13.1818;P<0.05)。
组别间比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对照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为(4.25±0.78)mmol/L、(6.78±1.25)mmol/L、(1.07±0.29)mmol/L、(3.84±1.17)mmol/L,予以抗血小板药物开展治疗后,(3.20±0.56)mmol/L、(5.47±0.68)mmol/L、(1.21±0.24)mmol/L、(2.93±0.48)mmol/L。观 察 组 做 联 合 治 疗 前为(4.27±0.59)mmol/L、(6.73±1.14)mmol/L、(1.10±0.25)mmol/L、(3.79±1.05)mmol/L,予 以其联合治疗后为(2.64±0.22)mmol/L、(4.70±0.35)mmol/L、(1.46±0.12)mmol/L、(2.31±0.21)mmol/L。
治疗前指标项数据开展比对,两组基本一致(t:0.1446、0.2089、0.5540、0.2248;P:0.8853、0.8349、0.5808、0.8225;P>0.05)。
以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4.4659、7.1192、6.5880、8.3676;P<0.05)。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头晕、头痛、感觉障碍等脑梗死病症反应,症候积分表开展评估,组别间治疗开展前,对照组为:(4.68±0.32)分、(4.79±0.46)分、(4.85±0.41)分、(4.72±0.35)分、(4.83±0.36)分;观察组为:(4.59±0.45)分、(4.68±0.38)分、(4.94±0.52)分、(4.60±0.42)分、(4.75±0.52)分;对比数据,显示不具备统计学差异(t:1.1525、1.3036、0.9610、1.5520、0.9024;P:0.2519、0.1954、0.3389、0.1239、0.3690;P>0.05)。
组别间采用不同方式做脑梗死治疗,治疗后对照组症候积分为(3.02±0.33)分、(2.19±0.25)分、(1.40±0.47)分、(1.54±0.21)分、(2.45±0.36)分;治疗后观察组症候积分为(1.47±0.20)分、(1.56±0.43)分、(0.56±0.12)分、(0.87±0.15)分、(0.91±0.13) 分(t:28.4033、8.9562、12.2448、28.6505、28.4503;P<0.05)。
临床接诊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脑梗死具有较高占比,该疾病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性,促使患者、患者家庭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重患者家庭生活负担[4-5]。
予以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能够对患者机体血小板聚集产生拮抗作用,调整血小板参数,从而改善脑组织梗死处供血、供氧,提高患处血运,以延缓脑梗死所致脑组织液化、神经损伤等发展进程,通过增进其供血、供氧,促进患处组织结构恢复,由此使患者病症反应、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情况得以改善[6-8]。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虽然对该病具有治疗作用,但于临床用药中可见其疗效稍显不足,原因在于抗血小板药物不具备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作用,且部分患者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抗药性,由此影响该类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用药效果,促使疗效无法达到预期[9-10]。
阿托伐他汀降脂功效显著,其药物成分对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该物质产生抑制,有助于提高人体血流动力学水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形成可做到有效干预,降低其发生率,因此在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具有较高应用价值[11-12]。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托伐他汀方式,结合二者药用价值及作用机制,用药后使患者病症反应得以快速改善的同时,脑梗死对患者脑组织微循环、局部组织血氧供给等方面影响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减轻,促进其恢复供氧、供血,增进脑组织循环代谢,有助于内皮细胞再生,从而恢复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其预后后遗症遗留率,充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13-18]。
综上,对脑梗死患者开展临床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疗效良好,用药安全性尚可,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