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宝琴 陈娟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仍然非常重要。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需要具备跨文化和语言技能的重要能力。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并探讨大学英语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两个重要内容和一个重要策略,即以培养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为内容,并以开展课外实践为策略让学生学会“讲什么”“为何讲”和“如何讲”中国故事,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大学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62
“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自2013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无数场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消除国际误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讲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就不得不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即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当前,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遇到的两大挑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大学英语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需要实现两大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发挥语言工具性的功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挥语言人文性功能,学习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能力,从跨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一、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能力
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而语言则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包括语言技能不足、词汇缺失、文化负载词误解等,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帮助他们扫清这些障碍。
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教授语言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语法、篇章结构、语言逻辑、写作技巧、口语表达等,才能流利、准确、自然地讲述中国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中许多中文表达无法在英语找到对应词,例如“佛跳墙”“红烧狮子头”“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等中国食物在英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就需要特殊的技巧,比如直译加注或音译加注等。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即使在英文里有对应词,外延意义也看上去一致,但内涵意义却千差万别,这些词汇被称作“文化负载词”或“文化局限词”,例如“中国梦”翻译成Chinese Dream,外国人很容易就对标成“美国梦”,即American Dream。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并不一致,“美国梦”指的是美国给所有有梦想的人提供机会,每个人在这个国家里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强调的是个人奋斗与成功;而“中国梦”的根本内涵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紧密连接、无法割裂。因此,在给外国人讲述“中国梦”的时候,不能简单只会这个词的英文表达,还要能够解释它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让外国人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所追求的这个伟大梦想。此外,还有“民族复兴”“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词汇的翻译,就不能有效讲述中国故事。
因此,教授语言基本技能尤其是翻译技能,仍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能力
讲述中国故事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必须以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为前提。张红玲教授把跨文化能力分为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围绕这几个维度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文化知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托。以往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是关于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国家文化,鲜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因此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量非常有限,在講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语”现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近几年明显都在朝着“讲述中国文化”的方向引导,翻译部分考查的都是中国文化,例如中国的茶叶、节气、桥梁工程、治水工程、寓言故事等。然而,教材却并没有相关的内容,英语课堂上也没有相关表达,学生全凭个人的课外积累,抱怨该部分考试就像“拆盲盒”、完全就是靠运气。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应该调整教材,让学生多接触中国文化的英语素材,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讲什么”。
(二)情感态度
张红玲认为跨文化能力中的情感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国际理解。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述这五大主题的中国故事,既可以用宏大叙事,也可以用微观视角,学生既可以从自身入手,探究自己个人成长的文化故事,认知自我与个人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挖掘自己家乡或生活的地方的特色文化故事。
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为例,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深度学习并讲述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变迁,树立文化自信,理解、认同并遵从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把这些中国故事放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世界其他文化持开放、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以培养全球意识,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最终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知道“为何讲”。
(三)行为技能
经过“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主观上确立了文化自信、储备了文化内容,然而跨文化传播还需要很多技能,才能以恰当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避免引发误读或误解,因此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行为技能。
行为技能,不仅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情感态度转化为能力,形成善于倾听、观察、分析、阐释、比较、评价、创新以及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技能基础,让学生知道“如何讲”。
关于“如何讲”,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两种语言的思维习惯也大不相同,根据Edward T 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中文思维倾向于高语境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甚至“拐弯抹角”;而英文思维则倾向于低语境表达,更加直接、清晰,通常是“开门见山”。基于此,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就得顺应受众的习惯,用它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多用演绎、事实和数据说话;同时,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文化只有不同,没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分”,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不能带有“厚此薄彼”的态度,不能对他者文化有歧视或偏见的心理,要立足中国文化的独特点并尊重和理解他国文化,探寻人类情感的共通点,真正做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世界文化大融合。
三、利用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就是交际,一方面,随着大学英语课时的逐渐减少,英语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然而课外实践活动却可以无限拓展,大力弥补课时不足的缺点;另一方面,相比于输入,输出对学生的驱动力更大。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重视输入,而且要重视输出,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跨文化能力大赛、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中国文化主题英语短剧、中国故事演讲比赛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世界遗产大会等;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犯错、纠错、反思、进步,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目标、促进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当然,以上列举的这些直接以英语为媒介的实践活动毕竟有限,能参与的学生也比较有限。大学校园中还有多种多样不以英语为媒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主题的文化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寒暑假的下乡项目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面貌,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具有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的特点,都是非常新鲜的、真实的“中国故事”。然而,纵观众多高校的学校网站,相关校园事件都只有中文报道,鲜有英文报道,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网站为例:事件一,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链发展,学院“语你同行,筑梦尤溪”实践队开展了“外语进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事件二,“00后”双胞胎考研“上岸”同校同专业,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一路携手同行;事件三,2023年9月5日至6日,受台风“海葵”影响,福州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局部降雨量达到503毫米到556毫米,整个福州城陷入一片汪洋;遗憾的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生动的、真实的、具有校园特色、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却在学校官网上都找不到英文报道。在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研室可以搭建一个英文短视频数字平台,让参與这些活动的学生们用英文制作短视频讲述这些故事,培养并提高他们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环境下,跨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掌握英语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的是能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对标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维度:知识文化、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同时辅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学英语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虞怡达,沈兴涛.基于竞赛的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以“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8(1):52-61.
[3]赵莹.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J].数字化用户,2021(49):297-300.
[4]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如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名称: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AS21476)
颜宝琴(1984.2-),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陈娟(1982.11-),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