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原藏尊胜陀罗尼经幢考述

2024-04-13 00:28于颖
理财·收藏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八面经文故宫

于颖

在沈阳故宫院内,露陈有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大十面”。据《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陇右金石录》等金石书著录,目前所见的历代存世经幢,内容以密教陀罗尼经为多,特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占绝大多数,俗称“尊胜幢”。“尊胜陀罗尼经幢”,在中唐以后开始盛行;这种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传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佛陀波利曾来五台山。永淳二年(683年)抵达长安,带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文本。唐高宗令日照三藏等共同翻译。而后,他携带梵本和译本再至五台山。由此,其所译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流传于五台山乃至全国各地,为传至五台山最早的密藏,是密宗在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重要经典之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后经日照三藏、善无畏、不空三藏等八译其经。流行最广的佛陀波利之经文译本,其整个经文有2600余字,而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如《尊胜陀罗尼经》,却只有300余字。大历十一年(776年),唐代宗李豫曾谕旨“天下僧尼令诵佛顶尊胜陀罗尼……每日诵二十一遍”。由于李豫的这道谕旨的发布,使此经在唐朝控制的土地上开始广泛流行,载有此经的石幢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树立。经文需要诵读的地方比较短,老百姓容易读,办法简单,入门快,这也是其流行原因之一。尊胜经幢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信仰的显性表现。

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高2.1米,宽0.3米。天盖为八角亭檐式,上以瓦垄纹为饰,下为檐枋;转角处为一斗二拱的斗拱形制。因幢身形体为石柱形,共为八面,加上顶和底座共十面,故而被俗称“大十面”,谐音“大世面”。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何汝霖撰文记载,其曾立在沈阳故宫前东华门南侧,从这一时间算起,此幢所立的时间,也经历了194年。1952年,为保护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将它移存于沈阳故宫院内。由于“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大部分刻文蚀损的不可辨认,无论在对幢身刻文和著录上,还是对其年代的考证上,都存在着一些疏误和不足。作为广大观众、学者研究、鉴赏沈阳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因其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故而本文将学界存在的三大争议内容略述于下,以供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关于“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之建造年代的争议:究竟是唐代建造,还是辽代建造?

第一种观点为“唐代说”。日伪统治时期,东三省博物馆解散,改为奉天故宫博物馆。其时,该馆编撰《奉天故宫博物馆要览》,其中在“总目”之第“十二”的“陈列举要”中“第三陈列室”,即师善斋“陈列古碑帖古泉币石椁石刻等古物”第“47”之“十面石拓本”记载:“八张:石经幢在大政殿前,高约六尺,形为八面,矗立于小亭内,隐约尤辨‘大唐开元二年(714年)。”据《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宗梦云:奉天皇宫东华门之右侧,有高可丈许,形为八面,耸立于小亭内色深青之一石,即俗所称为‘十面者也……数年前曾于上搜‘尊胜……罗尼……唐开元二年……等字样,隐约可辨,始知此石乃一千余年前之一佛教刻石,所谓‘石经幢是也,清初时为之郑重保存,故置之皇宫门侧,其所刻经文,年久剥落,后人遂多不辨其为何物矣,但在今日固犹有考古之价值也。”“金梁云:大政殿为太宗御以听政之殿……前有小亭,供一断石,俗称十面石,十面均看佛号,隐约尤辨大唐字样,当是唐时寺塔残石也。”关于沈阳故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年代,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人内藤湖南认为:此幢第二面第六行字迹为“唐开元三年”(715年),故而把其定为唐代遗物。此幢第二面第六行字迹,有的认为是唐开元二年,还有的认为是“唐开元三朝”。

第二种观点为“辽代经幢说”。据《沈阳市文物志》“第一节、辽代碑刻、石经幢:石经幢,俗名‘大石面,辽天祚帝时期建成,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又据《沈阳景点民间说》记载:“这个大石面本是辽代景宗时的文物,上面刻着经文。”又据傅振伦、李鸿庆《沈阳清故宫藏品概说》之“六、石刻”记载:“辽经幢:文德坊外有八面石幢,辽人刻金刚经……”这一观点认为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为辽代末期天祚帝时所制。作为统治者的辽太祖和辽太宗,极力推崇佛教,奠定了佛教在辽代的地位,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辽太宗后,受佛教的影响,多在石墓幢或棺盖上,刻有汉字经文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而且愈到辽末愈明显。辽末时期,为辽代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佛教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辽代受到佛教影响,盛行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万物轮回于六道之间,六道分别为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为避免在轮回的过程中,堕入地狱等“三途”,即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风,在辽代极度流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能够消灾灭罪的功能,也是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无论是唐代还是辽代,他们在各地广布石经幢的原因,都与统治者重视佛教分不开的。辽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密教,在辽政府控制的地域内,不仅石幢广布,而且老百姓也广泛信奉佛教,故此教兴旺了200多年。由于在石幢上刻的经文,其意是能让老百姓得福报、去灾祸,所以比较适宜流行于民间。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世尊所说:“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悉皆消灭。……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又“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经中类似这样直白的宣传,烘托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殊胜能力,对佛教信徒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遼代普遍在石质经幢上刻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真言、咒语,反映出当时密教信仰的流行及其与世俗生活的交融。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被认为有破地狱之效,所以与死亡信仰存在密切关系,体现出辽代佛教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二、关于“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八面阴刻文字内容的争议

其一,清同治年刘世英《陪都纪略》记载:“番经十面亭”:“石幢经咒海,番底镇陪州。误作十面看,万古永千秋。”清光绪年之缪东麟太守《沈阳百咏》记载:“胜数东华八角亭,奇观十面诳人听(人从九面望玲珑),摩沙细认嶙峋石,上写金刚一卷经。”作者加按语:“按:亭子在东华门外,中立石刻金刚经全部。相传,为镇海眼而设。”其二,认为幢身八面,每面竖刻阴文五六行不等,共有文字577个。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上面刻的非为《金刚经》,而为《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内容由“启请文”“陀罗尼咒文”“五十三佛号”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面和第二面为“启请文”,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前两行为“陀罗尼咒文”,第六面第三行到第八面为“五十三佛号”和药王、药上两菩萨号。即唐代高僧不空法师奉诏翻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其名则称之为“尊胜幢”。其书法遒劲洒脱端整,笔锋凌厉,是研究唐代书法的实物资料,弥觉珍贵。即“尊胜咒经幢”题曰:不空和尚译。唐开元年间所立“唐尊胜经幢”,所刻内容为僧人不空翻译的版本。其时,对这一经文的信仰,属于五台山信仰范畴。而五台山信仰,是从李隆基执政开始,在唐朝皇帝的关照下,开始广泛地被人们所关注,也就是说,这一信仰的广泛流行,是在统治者的重视下,才得以传播于各地的。这样,大臣们和宗教信奉者都会跟随,于是,不仅在唐朝、宋朝,也不仅在城市、乡村,还有政府的各个层面以及民间,都得以普及。不空是唐代高僧,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由印度回国,在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宠遇甚隆,被称为“灌顶国师”。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特进试授鸿胪卿,加号为大广智三藏。唐大历九年(774年),在长安大兴善寺入寂,时年七十。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他译过很多佛经,特别是他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曾盛行一时。所以,在石幢上的“唐开元三朝”等字样,是刻记陀罗尼经咒所采用译本的译者不空的赐号。

三、关于“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幢座浮雕内容之争议

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幢座,为一八角形石座,其上内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佛像、护法神金刚力士、蟠龙等浮雕像。或称各有力士凫兽的浮雕,如“幢座八面各有力士凫兽的浮雕像”。又“沈阳石幢八面幢座,各面为力士浮雕”。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伎乐天人物造像。提婆,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天”的意思。这个“天”,不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界的天”,而是说的信佛者,即“有情众生”,他们“所行之业”,所感得之“殊胜果报”。凡界的六道为畜生、恶鬼、地域、阿修罗、人、天,十界是指除了六道外,还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界、天道,也叫天众、天人。“天”,就是指“有情众生”最快乐的地方,即“最善”“最妙”。要想投生“天部”,就得修习“十善业道”。天虽然地位最高,但也没有脱离轮回。他们还把世俗的天下,称为“色”“无色”和“欲”三界,其中在“欲”的天下中,有六个“天”,分给了四个“大天王”,还有“忉利”和“兜率”;在“色”的领域中,主要有“大梵”和“大自在”等十八个“天”。当“前业”享受没了的时候,就要再次进入“轮回”。这些都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在佛教艺术中,常常出现的“诸天”,即如“帝释”“大梵”以及“四大天王”还有及种种供养天、伎乐天等等。伎乐天,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石刻飞天,可分为伎乐天,即佛教中所说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前者奏乐,后者歌舞和供养天为散花、捧香炉、供珠宝等。所以飞天也被称为佛国天宫的侍从和歌舞团。乾闼婆,为守护东方的神,其同时也是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其形象为,顶上有八角冠,身相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动物的,如马或者鸟;左手执箫笛,右手执宝剑,具大威力相。紧那罗,也被称为歌神、歌乐神、音乐天。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或称紧那罗外形像人,但头顶长一角。

综上所述,石幢,因这个经文,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成为佛教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在传播这个经文中,也成为一种媒介。这个幢,一般被放在交通要道或坟墓旁、寺庙和信奉者家里,而位于交通要道旁和寺庙的石经幢,对于此经文的广泛流通,会有很大效果。人们把幢放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就是为了把设立此幢的人的“恶业”去掉,同时,也是为了能让经过的人感受到“教育”,或得到福气。在辽幢中,很大一部分是墓幢,而沈阳故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放置的位置是在交通要道,即沈阳城市的中心处。这一经文,在辽代,重视的是佛陀波利翻译的传本,而在唐代,却有八种流行的译本,沈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译本则为唐代所盛行。从这两点来看,属于唐代幢的可能性大一些。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八面阴刻文字内容,乃密宗经文,故而不可能是金刚经,当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启请文”“陀罗尼咒文”和“五十三佛号”。沈阳故宫尊胜陀罗尼经幢幢座浮雕内容,也非为金刚力士,实际上乃为佛教伎乐天人物造像。但相关史料还需要研究者不断丰富,以求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八面经文故宫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雪中故宫
《圣经》经文中国化
宇通八面“埋伏”
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支撑八面”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故宫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底界不整合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