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徐翔
对于中国的航运业来说,“郑和下西洋”一直是中国航运人的精神图腾,“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场景,现在已经重现。”广东深圳鸿安货运代理联合创始人王海民从事航运将近20年,他见证了中国的航运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全过程,他告诉《中国储运》杂志记者,他对此感到自豪。
王海民自豪的底气来自一组权威的数据,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从总吨位上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而中国造船能力也突飞猛进,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3年8月公布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造船完工量24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6%;新接订单量44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4%;手持订单量127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3.4%。三大造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国之前,希腊是世界上最大的船东国,但是过去十年,希腊有一半以上的新船是在中国制造的。”王海民表示,中国取代希腊,标志了全国航运中心从欧洲移向了亚洲。
“全球航运重心移到亚洲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新兴的航运重镇,技术和人才的滞后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上海飞瑞国际货代市场经理丁淼对中国储运杂志社记者说道。
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认为,到2035年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可达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
与此同时,有机构对国内几所航运院校毕业生上船率做了调查,最高的上船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几,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实际上,海员招工难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尤其是高级船员”,张宝晨认为,企业要真正将海员视为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为海员提供充分的职业保障,让海员享受新时代美好生活,否则船员缺口难以弥补。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不少船舶公司在大力推动推进氢能、LNG、光伏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应用,以及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慧航运,提升航运业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
“这些技术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主研发和投入才会有收获,不是一日可成,但是需要日日为功。”丁淼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提升我国航运业海铁联运也迫在眉睫,据了解,目前我国多式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仅2.9%,其中海铁联运量占比仅为2.5%。中国海港只有1.3%的集装箱吞吐量通过铁路转移到港口。对比之下,美国海铁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40%,法国这一数字为35%。据测算,多式联运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节省物流成本支出1000亿元左右。
“我国已经在不断整合资源,加强海铁联运,提升效率的操作空间很大,而且相对技术突破要容易得多。”丁淼如是说道,他同时表示,罗马非一日建成,中国想保持最大船东国地位,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毕竟经济才是航运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