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姐:
你好!近来心情不太好,具体的事情也说不上来,就觉得工作一地鸡毛,生活没有希望。向朋友诉说,朋友发来一句“么么,没事哒”,感觉她也安慰我了,却让我更加郁闷了。我不知道怎么回复她,也不知道怎么疏导自己的情绪,只觉得她是给我传递了一份“有害安慰”,我不想听。
林君姐,我这种感觉对吗?该如何避免这种不恰当的安慰方式?
橙子
亲爱的橙子:
你好!你信中所提到的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当人们感受烦恼或痛苦时,往往会选择向亲人或好友倾诉,期待对方能够聆听到自己的内心,能够帮助自己缓解心中的不快,可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就像你信中提到的那样,这种感觉对吗?我告诉你,你的反应非常正常。为什么人们自以为给出去的是安慰,结果反而成了一种伤害呢?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倾诉者的想法。当一位倾诉者想要把满腹的牢骚、难过、抱怨、不快倾诉给对方时,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显而易见,是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听到、看到,被承接到。
我们来看你朋友的回复:“么么,没事哒。”有没有感受到这里面隐含的两种潜台词?第一种是:“你说了这么多,我很忙,没时间回复你太多。”第二种是:“多大点儿事啊,你别往心里去不就成了吗?”她的回应让你感觉到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你感觉到被指责,不被允许有情绪,甚至感受到对方暗藏一份比你看得开、比你淡定的感觉。这样,你就感觉到——她根本就没专心听我说,她根本就不关心我的感受,同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劲,这么点事儿都搞不定”。所以,你听了之后反而更加郁闷了,这样的安慰,简直可以称为“有害安慰”。
生活中还有一些“有害安慰”:当我们筋疲力尽,和好友诉说自己的辛苦时,对方二话不说,就给我们来一句“加油啊”;当孩子告诉父母这次考试没考好时,父母说“我早就和你说过要如何如何,你就是不听”;当你和好友诉说遭遇不幸,她回复你“这算啥?我比你惨多了”,弄得你都不知道该如何说,只好反过来安慰她。还有诸如“你应该这样做,听我的就没错”,直接给建议的。这些“有害安慰”,往往让倾诉者无言以对,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几次过后,很多人就关闭了倾诉的心门。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安慰方式呢?这里给你提供沟通三个小步骤:
第一步,专注聆听,然后核对。作为聆听者,先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很多时候,当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聆听的时候,已经可以让对方的坏心情疗愈大半了。听对方诉说完之后,简单核对一下对方的故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忽略的地方。这也是考验聆听者最重要的的方式,往往我们的聆听越专注,对方就越觉得被重视。
第二步,承接。核对完毕后,告诉对方自己完全接纳他(她)的心情和情绪。这时可以这样说:“我听到你这样说,能感受到你难过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痛苦”等。
第三步,如果对方愿意,再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需要提醒的是,安慰并不仅仅限于语言。有时当你不知道如何安慰对方的巨大痛苦时,只需要专注地聆听和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后背,就已经很好了,真诚的陪伴远比苍白的语言更打动人心。
最后,祝福你早日走出情绪低谷。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阶段,给自己一些时间,也许明天就是开心的一天。
你的朋友:南林君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南林君,国际正念减压(MBSR)受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命完整疗愈师、国家高级儿童情商师、南京崇正书院前执行院长,著有《静待花开——从中等生到港大才女》《生命完整疗愈》《静待花开——好妈妈学会陪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