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植物去聚会

2024-04-12 00:00:00浦东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期

202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高冶从北京来到深圳,邻里的陌生感、新环境的适应、难以搬运的植物,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花园,由许多会行走的植物组成?它们被领养到每个人的阳台,受到主人的悉心照料,又能在特殊的时候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社区花园。在主人要搬离时,植物被返还到社区中,等待新主人的领养。鼓励带着植物去聚会的项目“走走植”就这样出现了,它让更多人关注城市生态,拓展人际关系,过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让毕业设计走出校园

高冶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打造社区花园的想法在读书期间就有了雏形。那时,他和同学、学校的教职工、教职工家属尝试用可回收材料布置场地,将宿舍楼下的小块荒草地改造成了一个社区小花园。因为花园的视觉设计很有冲击力,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大家也很乐意在课余到花园里浇浇花、种种菜,放松一下心情,或者交流一下学习和生活上的体会,小花园一度成为校园里的英语角。

高冶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他希望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高校,于是带着花园项目参与到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中,认识了许多有着共同目标的朋友。

本科毕业后,他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加入校园营造联盟发起的初创公司,尝试在一些社区营造花园,并积累了一些项目经验。若将城市里的花园理解为绿化用地或街心公园,它们其实随处可见,给城市带来一抹抹清新的绿色。而社区共建的花园却是社区共治共享的产物,通常是将闲置土地分割成小块租赁,或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用于种植蔬果,需要社区的居民共同打理和维护。通过参与式微改造,社区民众自发地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去,可以说每一个社区花园,背后都维系着一个睦邻友好的社群。

考上中央美院社会创新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后,高冶并没有放弃对这个项目的思考。自2021年开始,他频繁往来于北京和深圳之间。在深圳,他作为一名实习设计师,跟随深圳市城管局的团队共同完成社区“共建花园”项目的设计与更新。

高冶发现,流动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流动人口达到了总人口70%以上,流动人口为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急促的步调。参与“共建花园”项目的过程不仅启发了他对环境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也让他有了更多新的灵感:既然人是流动的,那么何不让植物也流动起来?

这个灵感后来就成了他的毕业设计课题,即采用一种创新的社交方式,以可移动植物充当媒介,尝试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但对自然感兴趣的社区居民汇聚到一起,不仅是讨论植物与自然,更多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导师的鼓励下,“走走植”这个项目诞生了。高冶带着项目完成了学业,也带着项目走出校园。他希望推动一种移动盆栽的理念,鼓励社区居民将自家的盆栽带出家门,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形成一种分布式社区花园网络。

行走的植物与流动的人

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支持之下,高冶和女友等人组成“走走植”团队,并在深圳南山区蛇口南海意库园区找到了第一个落地的项目——从2022年11月开始到2023年3月为期近5个月的“一起萌动·韧性社区”展。

在筹备过程中,对于“走走植”箱体的设计,高冶花了不少心思。箱体采用“回收塑料+秸秆粉末”制成,植物均选适应深圳气候条件的,经过计算,40厘米冠幅的植物每年能从空气中吸收至少1公斤的碳原子,居民的养护行为也是一场环保行动。由于定制数量很小,工厂并不愿意尝试新的材料,高冶将材料商、制造商拉到一个微信群内,不断沟通了两周,最终花费了很高的制作成本,制造商才同意制作。

这个项目本来是作为2022年蛇口无车日的一个子活动,由于一些不可控原因,蛇口无车日临时取消,但当时所有材料已经定制完毕,高冶有点焦急。最后在组委会和TNC的帮助下,他临时联系到了南海意库文创园区的一家星巴克门店,第一次植物领取活动就安排在店铺门口的拐角处。

本来预计当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一共领取了远超计划的58盆植物。居民把植物“领养”回家后,可以放在家中日常照顾。“走走植”箱体底部装有轮子,还配备了牵引绳。这样,植物变成了“宠物”,可以被领养的居民们“拉”到楼下,组成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花园。

领养的居民被叫作“植爸植妈”,他们领养的信息被记录在箱体上,包括为植物取的昵称和亲手绘制的植物简笔画。高冶在活动当天为“植爸植妈”们分发“走走植”的养护指南,告诉他们如何养护这些植物,并组建了线上社群方便大家交流。

当有居民决定离开这一社区时,这盆植物又被放回公共的花园里面,等待下一个人的领养,箱体上则会一直保有过往领养者的相关信息。“这会成为你在社区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高冶说,他希望“走走植”成为流动的社区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第一次领养完成后,高冶开始策划植物领养者聚会。经过线下的交流碰撞,高冶才知道,大家对于家庭植物都缺乏专业的养护知识。小植物也有大学问,就跟养娃、养宠物一样。“你家虎尾兰怎么长的?”“我家琴叶榕长新叶子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交流起管养心得,更巧的是来到现场聊几句后发现,很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从事设计行业,前辈向年轻人分享初来深圳时常去的免费灵感采集地,多了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话题。这种效果也正是高冶所期望的。

在流动中找到安定感

2023年3月,“走走植”走进了第九届深港双年展。这届双年展以“城市生息”为主题,与韧性社区的理念十分契合。高冶组织了一次线下聚会,不仅迎来了20位新朋友的参与,还有众多展场“路人”听完了“走走植”的设计分享,由此转为“粉丝”。

在春日的展场,团队邀请大家共同尝试种植芽苗菜,松柳、甜荞麦、鸡毛菜、豆芽等的种子会在三天内迅速萌发,并在两周内成长为十余厘米的小苗。在JOHANDY咖啡的支持下,“植爸植妈”们种植的芽苗菜变成了展品蔬菜,配合大家各自带来的酱料、蔬菜、水果、肉类,变成美味的沙拉。餐后的沙拉杯也被装满土壤,撒上种子,为下一场聚会做准备。

最让高冶感动的是,每次在社群中招募活动志愿者时,都能得到很多人响应。有请假专门来做志愿者的人,也有带孩子来做志愿者的人,大家把执行“走走植”项目作为一种疗愈或激起能量的体验,从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模式中抽离出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另外,一些“走走植”领养者带着植物出去玩,还会拍摄到达各个地方的图片,很有意思。

2023年7月29日,“走走植”和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合作,在罗湖区金光华广场举行“科学用电·植绿未来”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可斜挎的绿植杯子。杯中装有星兜、条纹十二卷、白天使、白雪安妮等多种植物。市民在集章地图完成关卡后,通过“南网在线”微信公众号,无偿领养由“走走植”提供的绿植。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大都在深圳落地,也曾走到北京、杭州、厦门等地。截至2023年11月,高冶已经举办了20多场“走走植”快闪活动,共有500位“植爸植妈”参与领养植物。项目的所有成本均由邀请活动的主办方承担,“走走植”负责项目的策划、设计、落地、社群运营等内容。

流动的植物在城市中的各处短暂停留、生长,“植愈能量”抚慰都市人的心。高冶希望有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因为自己即为深圳流动人口中的一员,对在外的漂泊生活感同身受,而培育植物也是在流动中找到安定感的一个方法。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