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种地的职业农民

2024-04-12 00:00:00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期

深秋的午后,在徐州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宽阔的土地已经翻整过,平整有序,裸露着被碾碎的稻茬。田边,几台高大、颜色艳红的犁地机器正在等待转入下一片田地中工作。

这样的画面总给人无限希望,这片土地的主人是全国劳模、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贾强,他笑着说道:“如今做农民,不仅要用力,还要会用脑。”

受父“诱导”回乡创业

贾强1988年3月出生于邳州市土山镇街南村,2006年高中毕业后,去了苏州打工。当时他和很多的乡下孩子一样,觉得务农既辛苦又没什么前途,青春年少应该到大城市闯一闯。

虽然在城市打工,但每到农忙的时候,他体谅父母的辛苦,仍然会请假回老家帮父母干活。在贾强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比较有想法,也很能接受新事物的农民。早在2002年,他就承包了30亩土地,2006年购进插秧机实行机器插秧,同时还帮着周边的农民机器插秧。

家里的活儿越接越多,父亲希望贾强可以留在家中务农,他认为时代不同了,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务农是有前途的。就在贾强犹豫不决时,父亲召集他们兄弟开会,好好算了一笔账。如果贾强回来,承包多少土地,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和人力,能够收成多少。父亲的账细致到了5元、10元一笔,最后发现,只要肯吃苦,辛勤干一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入并不比在城市里打工少,甚至还可以更多,而且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贾强心动了。第二天早晨起床,父亲告诉他,自己不放心,夜里又把账算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

就这样,2008年,贾强决定回乡创业,流转下200亩土地,正式开启职业农民的生涯。

贾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些土地大的大小的小,高低不平,田埂、沟渠太多。他无从下手,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我忙着呢,你自己想办法,那是你的田地。”

贾强知道,父亲这是“逼”他自己负责呢。确实,他决定回来创业了,就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亲了。贾强开始琢磨如何整理沟渠,如何留路,如何将地里没用的沟、渠、路、堰全部整平,既增加了播种面积,又方便机械化操作。经过两三年时间的整理,他的大田终于像模像样,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方案。后来夏季连降大雨,很多乡邻的田地被淹,他的农田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先行

受父亲影响,贾强种地很重视科技的力量。2010年,他用结婚收到的4万元礼金,再加上借来的7000元购买了一台拖拉机。2012年又投入20万元采购了两台粮食烘干机,实现播、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贾强收获了初始创业的丰硕成果。

贾强非常关注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只要有新机器出现,就愿意买来试一试。随着家中购置的农业机械逐渐增多,他觉得完全有余力再多承包一些土地。2012年,他又以每亩800元价格流转497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水稻。凭借着科学管理,亩均单产达到2300斤,亩均纯收入达到700多元。这一年,他被江苏省政府评为“江苏省种粮售粮大户”。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贾强第一时间来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这也是邳州南部的第一个家庭农场。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贾强在拓展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持续前进着,然而这个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贾强试着引进了两台高速插秧机,这比父亲当年的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更为先进了。可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很多村民对使用插秧机栽植水稻并不信任。当时,每天都有人堵在贾强家门口,有的人甚至把机器刚刚栽下去的秧苗全部拔了,重新用水育秧苗人工栽插。

说起当时的场景,贾强至今还感到心情低落。他也充满了犹豫,还要不要帮村民们去用插秧机插秧?问父亲,父亲说:“你自己看着办!”贾强咬牙坚持了下来,他相信技术、相信时间。

为了让秧苗顺利长大,贾强向村民耐心讲解,并给予精心指导。终于熬到了稻谷收获的季节,插秧机栽植的水稻亩产量并不比手栽稻产量低,甚至还要高一些,这让贾强重新拾回了信心。第二年,不少村民主动找到他,要求使用他的插秧机种植水稻。

村民自己也会算账,往年的水稻种植,都是自己育秧,然后再请人帮着插秧,要忙活好几天不说,人工劳动还增加了成本。用贾强的插秧机栽植,每亩地直接节省成本近100元,每亩稻米还增产100斤左右。这一减一增都是利润呀,村民们笑了。有了这样的开头,插秧机种植水稻慢慢被村民接受,如今贾强每年的订单能超过5000亩。

“相比订单的增加,我更高兴的是得到村民的认可。”贾强因常年劳作被晒得黑红的脸上露出纯朴的笑容,“我最喜欢看村民们的笑脸。”

2015年,他购进了邳州市第一台农业科技无人机。当时他还特地去深圳封闭学习了20天,回来后自己培训了一批飞手,在完成自家农田的植保之后,还能为其他农户服务。

邳州市第一台高速插秧机、第一台粮食烘干机、第一台农业无人机……有了现代化的装备,还需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贾强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劲头,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以及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2019年,经邳州市农干校推荐,他通过考试,进入徐州市生物工程学院学习。“努力做一个有头脑的农民,不仅用体力种地,还要用脑子种地。”贾强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念。

提升装备、创立品牌,这些年,贾强先后投入200多万元配齐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仓储设施:建有恒温育秧室190平方米、育秧流水线8条,还有水稻高速插秧机16台、小麦播种机5台、翻转犁4台、撒肥机3台、旋耕机11台,以及激光平地机、联合收割机、激光整地仪、植保无人机等一系列农业装备,可以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贾强的农场又从机械化农业过渡发展到智慧农业。从2015年购进邳州市第一台农业无人机开始,目前他的很多农机设备都实现了远程操控。麦田封闭除草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既能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更有着长远的社会效益。贾强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成高标准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种粮不用下地,收粮无需晾晒”的现代化农业图景。

种稻麦是国家根本

从最初从父亲手上接过来的30亩,到后来自己流转的200多亩,再到后来的400多亩,乃至今天的700多亩,土地一直是贾强的“命根子”。

春天的小麦,秋天的水稻,15年来贾强一直坚持只种这两种粮食。有人不解地问他:“种果树、蔬菜利润多高,怎么你只知道种小麦和水稻!”贾强乐呵呵地回答:“种粮食心里才觉得踏实,有安全感。”家中世代务农的贾强自认对粮食有着非比寻常的情感,粮食虽然利润低一些,但最大的好处是稳定,因为国家一直重视粮食生产。

作为“国之大者”,当下粮食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更让贾强吃了定心丸,“以前种粮食是为养家糊口,现在是为国家作贡献。”贾强说,“粮食的品质就是农场的生命线。”

在水稻品种上,他选购江苏省优质的大米品种——南粳9108,同时种植了本地稀有的黑稻品种、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硒”的富硒大米。遵循“绿色防控、生态种养”这一科学理念,他整改了农场中的52亩稻田用作稻蟹共养,既节省肥料,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大米的品质,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贾强认为,要想提高粮食生产的品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减肥增效”。在他的农场里,复合肥、尿素的用量平均比其他农民减少20%,但产量未减反增,通过科学施肥,达到了稳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他的农场因此被评为“邳州市化肥减肥增效示范区”。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次数和数量,贾强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生态种养”,增施有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努力营造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田间小气候。

2017年时贾强注册了“邳南”商标,进行稻米加工,自此形成了一套自产自销的农场经营模式。“邳南”稻米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参加江苏省优质稻米博览会,获得“江苏好大米”评选银奖。

如今,贾强承包的790亩土地都成为良种繁育基地。基地与省农科院、徐州市农科院合作,每年展示小麦、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5项以上,推广面积达到80万亩。

对话

《风流一代》:务农比较辛苦,当时决定回乡务农对这一点有心理准备吗?

贾强:务农确实比较辛苦,我妻子刚要跟我结婚时,村里人对她说:“他家有好多地,你嫁过去就要吃苦啊。”但我觉得这些苦都在我的承受范围内,只是在收获季节,抢收抢种时,活儿都集中到一起,辛苦程度就几乎到极限了。

《风流一代》:如今农民也是一种职业了,你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怎么看?

贾强:我觉得职业农民前景无限。当初我要回来务农的时候,同学们在各行各业工作,他们都来自乡村,了解务农的辛苦,所以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坚持要回乡种地,看见我就问:“你怎么会回去种地呢?”如今,我非常高兴选择了这个职业,而且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职业不仅永不失业,而且可以大放光彩。创业何必去远方,家乡一样放光芒。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可喜的现象,很多农村青年又重燃起了对土地的热情,现在仅我们土山镇就出现了六七十个种粮大户。从我家农场走出去,你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种植基地,都在孕育着新希望。

《风流一代》:去年获“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一等奖的成绩,这种技能是如何练就的呢?

贾强:这种能力绝对是平日里一天一天地实地干出来的。比赛现场,评委专家提几个难点问题,只要你是真正干出来的,你一回答,评委专家们就能知道。你要没干过,随口说几句,纸上谈兵,那绝对是糊弄不过去的。

《风流一代》:从业道路上,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你的人和事?

贾强:我刚回乡时,遇到农业农村局的一位老领导,对我影响很大。当时,父亲带我去办一些手续,那位老领导快退休了,我并不认识他,但是他一看到我,就笑容满面地说:“好啊好啊,看到年轻人,就看到了农业的希望。”老领导的笑容和他的话是对我很大的认可和鼓励,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充满希望。

《风流一代》:你自认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贾强:务实。农业是一个收入低、见效慢的行业,急不得、假不得,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干,所以做人一定要务实。

《风流一代》:未来或者近期的三五年有什么计划吗?

贾强:继续钻研技术,深耕农业,同时做好示范带头作用。自农场开办以来,我多次开办“田间课堂”、各类讲座,每年接待很多到农场来观摩的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

近年来我在水稻机插育秧方面有多次创新,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水育秧方式,全部采用流水线水稻基质育秧。在我们当地率先推广节能喷滴灌育秧技术,节省了水资源,缩短了秧苗返青期,增强了秧苗根系活力。机械式育秧、插秧的一些创新技术,从我这里推广到邳州乃至徐州全市,在全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令我十分自豪。未来,我会继续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