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社交新模式的心理分析

2024-04-12 00:00:00曾智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1期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它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行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通过社会交往与他人开展互动,进行思想或者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获得各种信息与资源,并建立属于自己特有的人际关系。所以说,社会交往不仅是我们个体生存所必需的行为,更是我们建立某种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是,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媒介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社会交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因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自然形成了与以往几代人完全不同的社会交往模式。

第一,今天的年轻人更看重自我真实的感受,社会交往模式显得更加“现实”和“走心”,不愿成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人”。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于自己不想参与的社会活动,就会断然拒绝,尤其对一些他们认为无意义的社会交往也不太愿意逢场作戏,就像网上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贴上了“断亲族”的标签。他们抛弃“亲戚”,逢年过节也不愿意跟随父母或者像父母那一代人那样走亲访友,甚至坚决与亲戚们划清界限。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自私”或者“冷血”。我们要知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家庭或者家族为中心的亲情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社会交往模式的存在既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有着紧密关系,也是由当时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形态所决定。如今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与亲戚的社会交往明显较少,工作与生活对于亲戚的依赖关系也显著减弱。例如,家里有红白喜事不需要把十里八乡的亲戚喊来帮忙才能完成,直接找婚庆公司或者其他礼仪公司就能完全处理好。遇到困难需要借钱也不再去求助于亲戚朋友,而是找银行进行贷款。工作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也只能依赖于自己或者周围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亲戚朋友的直接支撑。凡此种种,如今的年轻人对亲戚的依赖显著减弱。特别是工作以后,由于时间的原因,一年半载也难得回老家一趟,联系也减少。当代作家贾平凹说:“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什么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延续,没有联系就没有来往了。沉默不语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句话应该说真实揭示了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真相,没有联系,即是一段关系的终点。所以说,“断亲”就是年轻人选择与亲戚断绝联系的行为,他们认为与亲戚保持关系是一种束缚和累赘,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系。这种社会交往的“现实”和“走心”是过去人们从来没有表现过的模式。

第二,由于如今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呈现“群体性孤独”,他们不得不求助于现代科技以虚拟社交来充实自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一群久未谋面的年轻朋友相聚在一起,一开始他们都还有说有笑,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开始各自打开手机,一边聊着天,一边浏览着手机里的各种信息;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到一起,无论电视上呈现多么欢乐的节目,无论家里洋溢着多么热闹的节日氛围,很多年轻人最后都可能捧着自己的手机,忙着自己的事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将如今年轻人表现的这种社会交往行为模式称之为“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就是说,一群人同处一个空间,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却不在一处的社会交往模式。这种群体性孤独的特质就是我们“在一起”的“独处”,或者说“身体在场,心却远离”。特克尔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想告别这种“独居”“单身”“空巢”的生活形态,因此,他们开始求助于科技(网络世界),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加入某个“饭圈”等形式都表明他们在选择通过某种虚拟互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孤独。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和以陪伴性、匿名化为特征的陌生人虚拟互动来丰富自己的社会交往,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直播非常火的原因。在直播空间那个看似虚拟的世界里,主播通过吃饭、化妆、学习、旅游等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对陪伴、对朋友的需要,也似乎给他们带来了一场“虚拟约会”,提供了一些年轻人难以在现实社会交往中获得的情感能量。有学者指出:“大多数直播观看者在观看网络直播过程中进行意义消费,表现出寻求认同、建构主体、躲避空虚、逃离孤独、寻找安慰、自我麻醉的行为特征。”

第三,如今的年轻人注重人际相处的边界感,尊重自我隐私的保护,但又渴望一种“兴趣相投”“融洽”的社会交往模式。事实上,我们前面所讲的年轻人“断亲”现象的发生也与这方面直接相关。因为在与亲戚朋友的交往中,传统亲情关系下人们很难注意人际相处的边界感,那些长辈们总会以关心的名义和年轻人谈及一些不愿分享的事情,例如工资多少、有没有谈恋爱、啥时候结婚……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就是属于隐私,不是特别熟悉的人不应该在社会交往中随意谈及。他们对社会交往的边界感特别看重。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有一种在年轻人中盛行的新型社交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那就是“搭子式社交”。搭子是指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交关系。“搭子式社交”主打的就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例如,一起考研的通过某个虚拟群体组成了“考研搭子”,某个明星的粉丝们因为追星而组成“演唱会搭子”,一起正在减肥的几个人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减肥搭子”,还有“旅游搭子”“吃饭搭子”“遛娃搭子”……“搭子式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年轻人陪伴的空缺,让他们在虚拟世界狂欢之后寻找到了一份情感的相互慰藉。通常来说,他们彼此之间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关系的维护,完全只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了共同分享或者一起完成某项事情而体验其中的快乐。这种社会交往模式的确能够保持彼此之间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没有太大的相处压力。

当然,对于以上三种最为突出的年轻人社会交往模式的特点,出于社会交往的时代性和社会交往主体的自觉性和舒适性,我们都不应该随便加以否定。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缓解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挫折、走出困境。而这种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就是天然存在的,例如我们的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等,另一方面是用心去搭建,例如朋友、同事、同学。打造和耕耘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必将以此获得温暖、爱、归属与安全感。所以说,年轻人在遵循内心的同时,也不必完全否定传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尊重自我边界感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发挥亲人的关心所带来的情感支持,通过走出虚拟世界去寻找身边现实的朋友。因为这些现实交往中的人才能更好地触及你的情感、精神核心区域,他们既能为年轻人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情绪价值,又能从心灵深处帮助年轻人缓解精神压力。不管是怎样的社会交往模式,社会交往的主体能够实现“自洽”,那便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