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024-04-12 13:34李永超程超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农民政治

李永超 程超

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农民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目前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尚有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农民思想,引导农民实践方面具有天然学科优势。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大局结合,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培育具备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的新时代农民,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农村地区和庞大农民群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十分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领导和团结农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力量,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广大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挥农村群众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需要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的培育。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追求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民的道德法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发展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和传道授业三个方面。

(一)凝心聚力:在政治高度上凝聚农民的生态共识和环保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在民农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意识的培育,就是要使广大农村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紧跟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与政策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在建成“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引领下,通过不断提高农村群众自身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凝聚起亿万农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共识和力量,同心同行。尤其是对于复杂性和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理顺相关机制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及时介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从而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

(二)传道授业:播撒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要让广大农民掌握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知识和技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道授业的学科职能,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纵向成果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横向领域延伸,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向农民群体传播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生活中,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认识到土地、水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向农民科普当下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辅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科学应用农资农具等等,使农民在依靠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同时,充分兼顾生态环境质量,合理控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立德树人:培育生态道德和法治精神

农村生态环境的长效治理,要靠广大农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塑造农民生态伦理观念,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自觉地融入环境治理的行动中。[2]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直面农村现存生态问题,唤醒农民生态危机感和公共责任意识,自觉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以主人翁精神呵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塑造农民生态法治观念,充分了解国家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了解其所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自觉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坚守法律红线。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村群众

生态意识不足的主要表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上获得了长足进步,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但是在农村生态治理过程中农民生态治理主体意识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态治理中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上的欠缺和不足。

(一)大局意识不足导致其思想和行动上与宏观政策脱节

生态环境问题牵一发动全身。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体现,生态环境问题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农村生态问题的治理和解决,也是一个整体性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农民具备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深刻理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宏观生态环保举措,深入了解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关注生态问题,切实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意识。农民对环境问题的生态大局意识在今天仍尚有欠缺,其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包括政治教育不到位、农民因政策宣讲不足、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不高、不能充分理解国家生态保护大政方针、不能充分意识到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主观上是因思想教育不到位,不愿正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抵触情绪。农民不理解或不愿意配合国家生态环境相关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宏观政策脱节。

(二)科学意识不足导致其滥用技术和污染环境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的广泛合理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但同时如果农业科技不正确、不合理地应用甚至滥用,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也逐渐突显,如不合理地应用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我国农民因科学意识不足,导致农资应用不当而造成土地和水源污染、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平衡等等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使得中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3]一方面,是农民受限于教育水平,以及农村信息闭塞,前沿农业信息不易获取等因素,造成自身因不具备基础的农业科学知识,无法正确利用农业技术。另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一味追求增加粮食产量,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科学规范地使用农药农具等生产资料的要求选择了主观忽视。

(三)责任意识不足导致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人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但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罔顾环境承受力地肆意开发。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由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以自然肥为主要土地营养物等因素,并不容易产生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对立,导致在传统认识中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今天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传统思维惯性导致在生产中农民将自然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依然普遍,生态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这不符合“开发-保护并行”的现代农业发展逻辑。生态的脆弱性以及人类自身贪婪的本性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5]在农业生产中急功近利,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地开发使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使本来在整体发展中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在资源浪费、过度开发等不可持续问题上表现更加突出。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策略

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就是要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大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相结合,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培育具备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法律素质的新时代农民。

(一)增强村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大政方针和知识技能的传播力

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调动一切有利于农村生态发展积极因素,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传播平台宣传大政方针推广知识技能的能力,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首先,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完善村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及时为农民宣讲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有关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同时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邀请农业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走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授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

其次,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第一,语言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方式。第二,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设计通俗易懂的故事、谚语、歌曲等形式,向农民传递绿色发展等相关理念。第三,要兼顾农民实际利益,破除将生态与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念。[6]让农民切实明白生态环境治理目的,就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和良性循环。在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中不断将生态红利的“蛋糕”做大,在绿色发展中不断享受到生态红利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理论充分结合实践激发农民生态治理主动性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在农村生态治理过程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所面临的实际生态问题紧密结合,让农民既有愿望又有能力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从小事做起。村容村貌是农民生活环境的最直观体现,与农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也往往是农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村容村貌的治理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改善,不仅能使人们享受到环境整洁、生态优美带来的幸福感,同時也能够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关注生态,自觉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积极性。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组织农民参与美化公共空间等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如进行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示范,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改善,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通过示范项目向农民展示垃圾分类的操作方法和效果,促使农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改善。也可设置相应奖惩机制与激励措施,对于在学习和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农户进行及时的激励和表彰,形成模范效应。

其次,是从干部抓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扎实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责任,塑造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等走访农户,深入农村环保一线,利用口头、图文等形式向农民传达政策信息,了解农民的实际诉求,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三)结合依法治村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

通过与依法治村相结合,鼓励农民广泛参与生态法治实践,引导农民在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

首先,在农村生态治理中,注重利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讲述生态法治故事,展示生态法治成就,以生动的方式强化村级生态法治宣传。

其次,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农民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条件,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机制,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鼓励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及时发现并勇于制止侵犯生态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法治建设,发挥农民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自我治理主动性,引导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过程,形成农民代表参与环境决策的机制,建设村规民约并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7]使农民能够在环境问题上结合自身利益发表意见、表达诉求。

最后,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的环保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培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能力,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法律监督与执法公正,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生态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载《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王静静:《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路径选择》,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67-71页。

[3]李守伟、李光超、李备友:《农业污染背景下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2):97-105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郭文艳:《农民生态意识问题及其培育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9。

[6]张俊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农民知行合一的理路探析》,载《文教资料》,2022(23):90-95页。

[7]方亚丽:《农村基层治理与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推进探析》,载《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4):22-24页。

作者简介

李永超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程 超 通讯作者,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农民政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