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落实,强化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涌现出习水县打造“乡村提调官”助推乡村治理实践、关岭县坡贡镇抓牢“四要素”创建宜居和美乡村等典型案例。2024年,贵州必须牢牢守住保障粮油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两条底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建设补短板,坚持农民主体抓治理,进一步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贵州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抓牢抓实“两个环节”(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两个关键”(产业和就业工作)、“两个重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力量”(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取得实效。
主要做法:强化“三落实”
(一)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贵州省始终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以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即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聚焦“四个不摘”要求,坚持高位谋划、高标推进、高效落实,持续压紧压实责任,全力推动各项惠农、助农、富农措施落地落实。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全年共有43位省领导联系54个县的乡村振兴工作,实现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全面梳理国家重要政策文件,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3项配套文件。
二是压实部门责任。为了及时将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进行责任分解,全省制定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每项工作的具体牵头单位、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等,推动各部门、各市(县)各司其职,不断健全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统筹有力的工作体系,以及调度、协调、督办、信息倒逼工作机制等。
三是压实帮扶责任。全省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有序完成了驻村干部轮换,继续选派驻村工作队9972支、队员31029人,实现脱贫村、规模较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真正做到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同时,通过持续强化系统培训、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措施,采取暗访调研、电话抽查、查看资料、访谈群众等方式,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岗到位、作用发挥和派出单位责任落实等情况开展督导,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
(二)强化政策落实
1、强化“3+1”保障政策落实
在义务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2023年全省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26.61亿元、资助学生712.92万人次,投入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4.22亿元、惠及农村学生481.48万人。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增学位7.12万个。在基本医疗方面,严格实行“三重保障制度”,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2%和93%。持续实施大病专项救治,累计救治患30种大病的监测人群17.7万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71.6万患有“四类慢病”的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应签尽签。累计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00个,有力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在住房安全方面,贵州省不断健全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全年下达中央补助资金4.44亿元、省级住房保障资金800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任务共30574户,排查整治新增自然灾害造成农房受损2405户。在饮水安全方面,全省开展了多轮农村饮水安全排查,并开通了省市县三级农村供水监督服务热线,及时掌握群众用水需求;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新建或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630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同比提升7.57个百分点;积极应对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累计新建水源点2466个、延伸管网9470公里、应急送水11.37万车次,有效保障用水需求,切实防范化解因灾返贫风险。
2、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
一是系统谋划安置区接续发展。全省出台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物业服务管理等指导性文件,逐步破解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鎮化难点问题,并累计将符合条件的1万余户搬迁户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全省512个安置社区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社区商业门面使用率达89.65%。
二是支持安置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统筹相关资金发展后续产业项目,全年招引落地安置区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1.27亿元,助促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三是加强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就业工作。全省建成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72个,助促96.51万搬迁劳动力高效就业,户均就业2.34人,就业率96.19%,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3、强化国家重点帮扶县政策落实
2023年,全省下达重点帮扶县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70.59亿元、占全省47.5%,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2437个。重点帮扶县获批建设用地7.84万亩,出让国有建设用地3.87万亩。引导1036家民营企业实施帮扶项目1347个、涉及投资额59.87亿元。支持重点帮扶县发行专项债券42.41亿元。深化科技顾问团帮扶,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县均超过30人。推动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省直单位帮扶重点帮扶县全覆盖。
4、强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政策落实
为了促进《关于建立粤黔两省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的实施意见》的落实,2023年粤黔两省党政代表团开展了2次互访交流和学习考察活动。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投入财政援黔资金34.94亿元,并向贵州选派党政挂职干部221人、专业技术人才2195人;贵州向广东选派挂职干部429人、专业技术人才3154人。同时,推动全省99个共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协作新增投资企业755个、到位投资额277亿元;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6个,累计认证“圳品”47个,广东采购或帮助销售贵州农特产品212亿元。为深化同原东部帮扶省市的协作,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还赴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地考察对接相关工作,并签约项目46个、资金额达466.32亿元。另外,中央单位全年投入无偿帮黔资金6.83亿元,采购和帮助销售贵州农特产品10.51亿元;澳门帮扶从江县、澳门联合横琴帮扶正安县工作也取得有效进展。
(三)强化工作落实
1、聚焦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贵州省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机制保障”“大数据+精准识别”“大数据+精准帮扶”等举措,深入排查各类重点人员,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3项)。在具体工作中,贵州省还制作宣传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白纸”,积极推广“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让群众看得懂、易申报。特别是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作为重点,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有效防止低收入人口规模性返贫致贫。同时,贵州省还推进低保对象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同步开展入户核查、乡镇(街道)审核、民政和乡村振兴县级确认,确保兜底保障到位。2023年,贵州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到6086元/年、增幅达15%。
2、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添活力
贵州省始终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注重做强“土特产”文章,聚焦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发展,“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推进品种培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动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17个。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种质资源5249份。加强朝天椒、天麻、蜂糖李等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关岭牛等贵州黄牛选育攻关,提高良种自给能力。
二是推进品质提升。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扶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登记,累计认证绿色食品464个(2023年新增66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154个。
三是推进品牌打造。贵州制定了第一批农业品牌目录,发布全省10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认定名特优新农产品57个(2023年新增38个)。
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全省开展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制订地方标准48项,2023年获批发布农业生产地方标准22项。
五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全省遴选推介100个净菜原料生产示范基地、10个净菜加工示范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6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贵州省农产品出口61.95亿元,同比增长12.6%。
六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到2023年底,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0家;全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6.4万个,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22家;全省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数量4.5万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累计达3000家。
七是加强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服务和设施支撑。全年争取到49名院士、首席科学家等权威专家的技术支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产业集群6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个、产业强镇51个。其中,2023年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
3、聚焦稳岗就业强支撑
贵州省坚持把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农民收入的基本措施,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开发、引导鼓励企业就近用工、就业岗位信息推送等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3年,贵州省助促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外出务工346.11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5%以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581个,发放劳务报酬19.56亿元;发放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交通补助资金8.18亿元,是2022年的41倍。市(州)、县(区)层面也下足了“功夫”。如,黔南州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29.7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48.7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44.09万人)的110.5%,外出务工总数比上年增加2.87万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12.66萬人,占易搬劳动力总数(13.26万人)的95.5%,其中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0.2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7%;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6.52万人,就业帮扶车间387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25万人;全州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309个,累计吸纳劳务用工16.10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34亿元。又如,六盘水市水城区全年实现劳动力就业335147人,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1.69%;脱贫劳动力就业96681人,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2.8%;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28989人,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1.36%,户均就业2.29人。
4、聚焦乡村建设展形象
通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贵州统筹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建立全省乡村建设信息库和项目库,实行村级数据填报一张表,完成1.79万个行政村信息采集。二是以整治农村“八乱”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是启动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362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开工一批水网连通工程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四是巩固提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5、聚焦乡村治理见实效
一是印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同时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完成标准化规范化达标验收。二是发挥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作用,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效能提升行动,全省80%以上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广“合约食堂”“寨管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三是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红白理事会制度”“积分制管理”等做法,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四是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建设,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网络流量超300亿次。
6、聚焦资金强保障
一是贵州全年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9.35亿元、增长2.38%,其中中央资金149.17亿元、省級资金100.18亿元。特别是在中央资金中,安排了91.16亿元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占比61%,带动脱贫群众173万户次、监测对象12万户次。二是下达可由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220.82亿元,以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发放财政惠民惠农补贴290.53亿元、同比增加44亿元。四是省农业现代化基金投资项目39个、规模55.8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55.93亿元。五是全省支农再贷款余额达546.2亿元,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创新开发“乡村振兴产业贷”,发放贷款85.32亿元;新增发放“富民贷”48.29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1.81亿元,贷款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五。
7、聚焦农村改革增动能
为了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贵州省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探索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特别是贵阳市、六盘水市、湄潭县获批全国农村产权交易流转规范化试点,以及在修文县等7个县开展的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都很好地赋能了乡村振兴实践。总体来看,全省比较典型的改革实践有:湄潭县入选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获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探索移风易俗新举措新办法”试验任务并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试验任务的县。正安县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探索形成发扬“三我”精神、构建“五自”模式的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创新办法;赤水市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习水县入选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余庆县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播州区入选全国第七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务川县创新实施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改革;绥阳县创设“网格基金”探索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等等。
主要成效:“兴、富、美”
(一)“农业兴”: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23年,贵州省茶叶、蔬菜、园林水果、中药材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8%、3.8%、9.6%、7%,“四肉”、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2%、4.9%。林下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喜人,预计全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3200万亩以上、产值700亿元以上。同时,贵州还克服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旱情影响,使得粮食进一步获得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160.7万亩、产量1119.7万吨,分别超额完成国家任务4.3万亩、40.2万吨;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平均亩产269.1公斤,同比增长1%,增速排全国第12位。总体来看,2023年贵州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3.6亿元,同比增长4%。
(二)“农民富”:农民收入不断提升
2023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同比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上年同期收窄0.11。具体地,贵州农民收入增速实现了“三个高于”——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排名第5位,高于全省GDP增速3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个百分点。其中,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101元、增长14.2%;基本完成180万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清零目标。
(三)“农村美”: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2023年,全省编制村庄规划3618个;建成51个农文旅融合发展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19%;完成新改建农村厕所15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集运处置体系覆盖率70%;全省农村公路“组组通”、4G网络“村村通”、5G网络“乡乡通”全实现。
基层探索:相关的典型事例
(一)习水县打造“乡村提调官”助推乡村治理实践
1、基本情况
贵州省习水县聚合乡土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提调官”,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引导乡村人心向善、和衷共济、稳定繁荣,扎实推动村(社区)党组织扩权、赋能、减负,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截至2023年底,全县26个乡镇(街道)累计为2115名“乡村提调官”颁发聘用证书,引导其参与化解群众邻里矛盾纠纷3000余件,参与宣传政策3400余人次,组织群众倡导文明新风2万余人次。
2、主要做法
(1)以“聚”为先,下好善治有人“先手棋”,不断激发“乡村提调官”新活力。由乡镇(街道)制定选聘实施方案,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网格化、地毯式识别摸排,按照“自荐+组织推荐”的原则,灵活采取“一网格一提调官”“多网格一提调官”等方式,通过“组摸排-村招聘-镇审核-县备案”选聘流程,通过乡镇选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中颁发聘用证书,让“乡村提调官”队伍群众有认可、上任有荣誉、干事有责任。
(2)以“培”为基,打好共治有招“当头炮”,不断提升“乡村提调官”战斗力。鼓励“乡村提调官”发挥矛盾纠纷化解员、重点人群帮扶员、社会治安巡防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引导员等“一官五员”功能,引导群众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滥办酒席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截至2023年底,镇村两级累计集中组织业务培训120余场、开展学习交流200余次。创新实施“乡村提调官”培育倍增计划,依托乡镇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积极培育一支有提调素养、有提调品行、有提调才华、有提调作为的“金牌提调官”队伍。
(3)以“用”为本,找准自治有效“突破口”,不断增强“乡村提调官”感召力。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提调官”作为村级招商顾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群众在家、就近或外出稳定就业。组建“党支部+志愿者+乡村提调官”志愿服务队,让“乡村提调官”将地方习俗与现行政策精神有机融合,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引导乡村提调官带头宣传好、执行好“两榜一单”管理办法。
(4)以“管”为要,念好精治有方“制胜决”,不断提高“乡村提调官”影响力。对“乡村提调官”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动态考核。探索建立健全“乡村提调官”培育机制和激励政策保障体系,定期评选“乡村提调官”示范典型。
3、主要启示
一是坚持“发挥优势、注重引领”是成功打造“乡村提调官”队伍助推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石。二是坚持“整合资源、解决难题”是成功打造“乡村提调官”队伍助推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三是坚持“推进共治、凝聚群众”是成功打造“乡村提调官”队伍助推乡村治理的重要渠道。
(二)关岭县坡贡镇抓牢“四要素”创建宜居和美乡村
1、基本情况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凡化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农旅一体、振兴乡村”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集文化、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民宿美丽乡村,抓牢“党、美、文、业”四要素创新凡化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子,先后荣获“全市文明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做法与成效
(1)坚持以“党”赋能,建强组织保障。凡化村坚持党建引领,从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入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和党员示范作用推动支部建设全面进步。目前,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41岁,中专以上学历占比100%,储备后备干部3人,全村党员45人,乡土人才90人。同时,村“两委”为村级“指挥部”,结合村级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坚持“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群众主动干”,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2)坚持以“美”塑形,建设和美乡村。凡化村以创建宜居和美乡村为契机,成立凡化村河道治理委员会,多方筹集资金并以群众为主体投工投劳,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抓好河道治理。制定“十要十严禁”村规民约,明确“红黑榜”管理制度,由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组成评议会,动员全村群众投身环境卫生整治,定期开展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检查,评选出先进示范户和后进曝光户。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废旧竹木、石材等,自发制作花篮、简易文化墙等美化庭院景观。截至2023年底,全村筹集15万元治理河道2.7公里,河道硬化5.4公里,打造美丽河景25处,1100余亩连片油菜花海如诗如画;共收集民族特色古物件100余件,制作花栏80余个,打造“微景观”100余处,农户庭院改造“三园”110余户。
(3)坚持以“文”铸魂,提升文明内涵。凡化村以自身文化为内核,由村两委牵头,乡贤寨老参与,成立村民理事会、凡化地戏协会、专业顾问团,以开展培训、演出、墙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村民了解“地戏”、学习“地戏”,传承忠、孝、仁、义、勇“地戏”文化精神,成功举办关岭自治县2023年首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凡化地戏艺术节,不断唱响“黄果树后花园”特色旅游品牌。目前,正在建设凡化村村级文化陈列馆,将明代调北征南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老物件等进行传承和保护。同时,凡化村严禁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并将文明祭祀、赡养老人、关爱妇孺等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凝聚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和正能量。2022年以来,通过严格执行《红白理事会管理规定》,全村仅举办红白喜事42次,为群众节省63万元。
(4)坚持以“业”聚力,实现乡村振兴。凡化村坚持推行“支部+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茶叶、油菜、小黄姜等特色产业,村级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对策建议:推进贵州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举措
(一)牢牢守好“两条底线”
一是牢牢守住保障粮油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底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任务,确保面积稳定。更大力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提标,狠抓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抓好水稻、油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只增不减。二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建设“巩固成果”“拓展衔接”“党建引领”三个样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高效开展集中排查,切实提高识别的精度,增强帮扶的准度和力度,提升关怀的温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尤其要紧贴群众就业需求意愿,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有序抓好农民稳岗就业、就近就业。二是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保障劳务有效输出和高质量就业,尤其是要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20万人以上。三是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要重点在粮食生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创新发展、畜牧业健康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以工代赈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真正让农民受惠增收。四是加快盘活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推动农民从“苦力型”挣钱向“技能型”赚钱转变。五是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要按照“四品”(品种、品质、品相、品牌)、“四化”(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工作思路,持续推进贵州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尤其是要聚焦茶叶、刺梨、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等产业,不断开展其质量提升行动。二是要进一步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三是要持续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平台建设,推进链条延伸、要素集聚、企业集群发展。
(四)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补短板
补短板可从三个层面开展:一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要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整治提升村庄环境。二是扎实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群众可接受度,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精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三是扎实抓好特色村寨建设。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以自然村寨为单元,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突出乡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肌理和地域特点,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型、产业型、传统村落型、民族文化型、农旅结合型等特色小寨,不断提升贵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
(五)坚持农民主体抓治理
一是强化县级党委抓乡村振兴责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要创新治理抓手和载体,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三是要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乡贤工作室等平台载體,发挥调解队、帮扶队、巡逻队等各种志愿服务团队的作用,更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探索“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五是大力实施“数智黔乡”工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数字乡村治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推进情况》,2023年内部资料。
[2]贵州省乡村振兴局:《贵州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介绍》,2023年内部资料。
[3]黔南州乡村振兴局:《黔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介绍》,2023年内部资料。
[4]遵义市乡村振兴局:《遵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介绍》,2023年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
李华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