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贵州实践

2024-04-12 08:16王红霞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文业态景区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彰显乡村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贵州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农文旅深度融合能充分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现状,探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认为,贵州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要从思维、业态、科技、服务等方面系统推进,从而助推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对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强调“贵州风景名胜多姿多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州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为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奠定坚实基础。

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农文旅融合是助推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对资源和环境容易造成不利影响。而农文旅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提高整个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由于耕地有限,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依靠“农业+”多元产业融合方式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另一方面,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文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不是单一的业态,现代农业更需要文化、科技、旅游等元素深度融合发展的支撑。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与文化旅游全链条深度融合需求愈加明显。再次,随着农业生产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大力加强农业与文化旅游协同推进,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这是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农文旅融合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农文旅融合有利于推动乡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融合、调整和重组,实现一二三产的升级调整。尤其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把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将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要抓住关键时期,既要清醒认识到制约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又要面对农文旅产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新特征,紧扣乡愁主题,以创意为核心,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三)农文旅融合有利于激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 农文旅融合能有效促进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村生态系统循环更有活力。与此同时,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深刻改变农民农业发展思维方式,更能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使得传统农民向多元化的“新农人”转变,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农文旅融合在乡村“遍地开花”,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乡村,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农民通过主动使用、学习现代技术,自觉提高信息知识、数字技能,从事第三产业的专业服务,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通过从事更多行业来促进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农文旅融合是适应乡村社会发展之变和农民生活之需,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贵州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一)以旅游产业化为重要抓手,强化农文旅融合一体化推进

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为抓手,贵州聚焦“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旅游领域存量项目盘活”四个方面,推动开展农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创建。按照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部署要求,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比如,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结合实际情况及拥有的丰富资源,采用共同缔造的模式,紧扣乡村振兴发展要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在特色餐饮方面,乡村乡愁体验、布依文化体验的主题餐馆较多,地方特色餐饮“万峰林蛋炒饭”独具特色;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景区以布依族文化为载体,开发了多家非遗文创店,如蜡染、扎染服饰、手工艺品、装饰品等;在特色文旅融合设施方面,游客服务中心功能配套齐全,游线设计上具有地方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主题民宿、主题客栈“乡愁”特色鲜明,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以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为手段,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等建设成果有效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黔南州荔波瑤山古寨具有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至今仍保存着原始古朴的远古遗风,现今仍有上百年的禾仓群文物,瑶族歌舞、服饰、建筑、婚礼习俗、祭祀等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是贵州唯一的白裤瑶聚居村落。

荔波瑶山古寨重点从“瑶族文化展演+旅游”“瑶文化研学+旅游”“瑶浴康养+旅游”“瑶体育+旅游”“瑶餐饮+旅游”等农文旅体验业态,以合作经营、租赁等灵活方式与运营主体展开合作,发展有瑶银、瑶窑、竹编坊、蚕坊、康养、游学等农文旅业态,不断提升农文旅体验感和品质。

在农文旅产品供给创新上,坚持自然生长的建筑手法、融合共生的原住民关系、高品质业态产品供给,在真实的瑶山古寨中让民族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用活态的博物馆大力推动“农文旅”,从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三)聚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快速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贵州乡村旅游在多元化的需求中快速发展,春观花、夏避暑、秋采摘、冬赏俗。随处可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找到“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贵州省3500个左右行政村聚焦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元,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排全国第3位;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3个,包括重点镇23个、重点村300个。

乡村旅游类型多样,主题鲜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格局,涌现出城郊休闲型、田园观光型、民俗体验型、生态康养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启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旅游模式。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乡村旅游从“农家乐”休闲美食转向乡村体验生活,从乡村旅游点状分布转向群带式发展,从物质需求转向品味文化、留住乡愁的精神需求。

(四)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聚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产业园建设加工厂房、冷链冷库、分拣中心,打造电商中心、农文旅观光设施等,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同时将产业园的建设与周边休闲观光、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生产生态生活相融相促,推动乡村功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从单一的种养产业向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化转型。比如,在长顺县广顺镇高钙苹果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基于已有的高钙苹果种植、紫王葡萄种植、绿壳蛋鸡养殖、葡萄酒酿制、食用菌种植等多个农业产业,以及凤凰坝农旅休闲民宿和中华银杏王景区等农文旅结合业态的基础,引导东部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企业、流通企业及文旅龙头企业等入驻园区,设立智慧农业基地,线上线下展示长顺特色农产品,扩大黔货出山规模。

吸引东部游客观光旅游消费,设立研学基地,引导广东中小学生来长顺游学,发行“长顺惠游”旅游卡,不断探索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系统完善

随着大众市场对文旅消费需求的增加,传统观光型景区亟需通过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深化产业融合等措施,强化景区发展动能。部分景区缺少系统性规划,项目布局过于松散,导致景区业态较为单一、动线设计不合理、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利用率不足。尤其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景区整体思路和主导产业不够清晰,需在延续前期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景区实际发展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同时,农文旅融合发展缺乏发展合力,一些农文旅品牌建设还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推进涉及发改、文化旅游、农业、国土、规划、交通、财政、林业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对融合发展职责不够明确,再加上产品同质化导致品牌优势与特色不突出,缺乏系统化推进,深度融合实效大打折扣。在旅游发展规划与空间利用衔接上,“多规合一”顶层设计不到位,部分建立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很难顺利实现实体化、机制化、常态化运转。

(二)运营思维有待进一步强化提升

贵州省大力推进农文旅项目在运营管理、业态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但也有一些项目的市场运营思维尚处于较浅层次,农文旅业态缺少创意策划,景区的发展定位和业态开发未能展现资源价值和地域特色。一些项目整体运营思维较为单一,景区主导功能定位不够明晰,导致景区业态出现同质化问题,农文旅产品整合度低,无法与其他景区景点形成明显区别。还有一些项目缺乏线上线下整合营销能力,虽然大部分运营主体主动对接了线上营销平台,但线上营销思维还处于单向渠道的传播阶段,市场细分效果不佳,游客行为分析也有待加强。

(三)业态融合尚需进一步深化多元

一是有的农文旅融合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内容较单薄、特色不突出。有的地方或项目过于注重“可观赏”项目,以传统游览观光产品为主,旅游产品单一化、业态陈旧,忽略文化特色塑造,导致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同质化严重,低层次和重复性旅游开发,有形而没有魂,缺乏持续吸引力。

二是有的地方很重视“文化保护”,但轻视“活化利用开发”,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没有创造性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贵州省瑶浴很有特色,但还没有与农旅深度融合形成特色产业。

三是农文旅融合缺乏创意。独特的乡村文化内涵和特色地域农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中没有得到充分呈现,融合产品魅力不足、体验性旅游产品不足。

四是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短、没有与农耕文化、民族手工、农副产品加工、传统工艺等产业深度融合。多数景区售卖的纪念品,除民族特色商品具有“黔货”标识外,还有不少商品属于外地工业化没有特色的产品,游客“无感”。

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文旅融合运营思维

一是强化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规划策划,集聚各方要素,通过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拓展融合广度和深度,共创共享农文旅融合经济发展红利。

二是强化创新管理运营思维,通过“内部提升+外部拓展”,综合开发农文旅资源,打造农文旅氛围浓厚的景区综合体,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助力传统景区转型升级。部分景区借助多维场景整合營销方式,提升农文旅产品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三是强化生态农业理念。一方面,要把生产生态绿色食品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底线,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和利用,防止粗放开发、低水平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用好贵州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开发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态和产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同时还需要树立开放的理念,聚焦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本着互利共赢的思路协同发展,推动贵州与有关省区市的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合作共赢,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共享的农文旅融合经济体系。

(二)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一是农文旅广范围、深层次融合。通过运用“农文旅+”模式,推动农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形成“农文旅+”工业、交通、体育、康养等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农文旅产业边界不断延展,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的新格局,产业跨界融合为农文旅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彰显文化特色是关键环节。农文旅融合最为核心的是“文”,文化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魂,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进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打造。

三是坚持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将乡村特色建筑建成各类展示馆,挖掘人文肌理,推出地方特色演艺节目,打造集亲子游、学生游、夏令营、户外拓展、党政考察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经营综合体,探索推进乡村真正成为“全时、全季、全员、全产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科技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在科技应用中丰富体验内容方式。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许多景区景点纷纷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便捷化服務,呈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着力建设“大数据+农文旅”智慧服务。建立自有旅游数据平台和统计监测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做好限流引导和业态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服务。围绕农文旅常用服务平台,打通农文旅服务信息渠道融合,依据互联网、大数据等,把农文信息深度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搭建智慧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化对景区运营管理的升级带动,提升景区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水平。

三是加强科技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将分身伴游、全息投影等多种前沿、体验度好的科技产品与景区游览相结合,配合延伸场馆搭建,丰富景区业态,完善景区功能业态布局;通过智慧景区建设,赋能文化旅游与生态康养的有机结合,利用数字科技搭建数字化康养旅游平台。借助虚拟现实、现代数字艺术、人体感知互动等技术,创新开发地域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增加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

(四)构建农文旅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农文旅服务设施的融合。要整体布局农文旅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业生产、文化广场、卫生、急救、体育、安全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国家森林步道、城市绿道、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运动休闲设施建设。打通旅游交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顺畅疏通景区线路的“毛细血管”,提高通达率。

二是增加高品质民宿供给。按照梯次发展,做优一批高品质民宿和一批中端民宿,着力提高国际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引导低端民宿转型向中高端发展或与高端精品民宿合作共赢。推广星级酒店、农家乐统一服务标准,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

(五)健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整合。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加强政策融合、组织融合,以更实举措抓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建立完善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要素聚合。人才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适龄村民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乡村农民提供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创新、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专业种养能手。资金保障方面,相关专项资金向旅游业倾斜,整合水利、林业、农业、环境整治等涉农资金,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方面,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系列优惠政策并重在基层落地。

三是深化平台融合。充分调动农文旅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搭建融合平台,系统整合农文旅产业要素、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机制,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实现,从而有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载《领导科学论坛》,2023(12)。

[2]张明、许雯燕、成怡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耦合发展研究——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为例》,载《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2)。

[3]张霞:《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文旅养融合发展探究——以杭州市为例》,载《现代农业科技》,2023(22)。

[4]冯朝睿:《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实现机制与推进策略》,载《改革与战略》,2023,39(06)。

[5]胡佳瑶、周思怡、梁洁等:《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嘉兴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6)。

[6]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载《农业经济》 ,2019(04)。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农文业态景区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