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令 李 瑶 鲁晓琦 张 涵 胡青青 陈璐
[摘要] 非遗的外宣翻译既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现华夏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武当山非遗丰富多样,且地方特色突出,积极探索非遗外宣翻译的优化策略是强化武当山非遗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措施。在调查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梳理武当山非遗外宣中出现的问题,阐述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的欠缺之处及形成的缘由,并给出提升非遗外宣质量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
一、武当山非遗概述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丰富多彩,包括武当武术、道乐、道医、庙会、神戏等。武当武术因张三丰创始于武当山而得名,随着历代武当人的不断继承与创新,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武术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充分融合了道教文化,在修炼的过程中讲究阴阳平衡,强调以武谐道、以武入道、以武修道;二是贵在养生,武当武术重在修养身心,而非争强好胜;三是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武当道乐又称斋醮音乐、法事音乐、道场音乐,是配合道场各种仪式活动所使用的音乐,是伴随武当山道教的发展而兴起的。武当山道教医药包括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修炼养生方法、独特的诊疗手段、用药特色、秘方配制等,创立了独特的“四个一疗法”,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把预防、治疗、康复视为一个整体,总结出不少治疗疑难杂症和延年益寿的成功经验,又经过历代道医反复临床应用,不断完善提高。武当庙会是由信徒独特的朝山进香活动演化而成的一种民俗活动,融合了民间信仰和艺术,流行于武当山地区。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得道飞升,每逢真武诞辰、飞升日,信徒都會不远万里来到武当山祭拜,民间逐渐形成了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庙会。武当神戏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在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传统戏曲种类。青塘村是武当山大兴土木的取材地,又是北神道香客集散地,每逢兴建庙宇、彩化神像、大户人家许愿、香客集会以及帮会活动都会唱“祭神戏”,长期的祭神活动使民间戏曲小调融入了丰富的道教音乐和文化元素,形成武当神戏。武当山非遗内容丰富多彩,除上述已经提到的这些之外,还包括武当民间文学、吕家河民歌等。它们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实践中不仅促进了十堰市传统文化的繁荣,还拉动了十堰市经济的发展,持续不断地为十堰市提供了独具价值与特色的发展原动力。2006年,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武当庙会、吕家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道教医药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武当神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武当山非遗外宣现状分析
(一)外宣翻译材料缺乏
非遗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独具魅力,但也正是因为其地方性使非遗外宣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武当山非遗的学术论文仅有7篇,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相关的学术论文搜索结果为0。在其他非学术性平台上查阅各类与武当山非遗相关的资料时,查阅结果主要是武当山非遗的简单介绍,缺乏官方的系统梳理与详细内容介绍,宣传材料甚少,更缺乏外宣翻译材料。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如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等)上发布的关于武当山非遗的视频内容缺乏准确性,且制作粗糙。在宣传手段方面,无论是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还是举办相关活动、印发武当山宣传手册等方式,都未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上述情况使武当山非遗外宣效果不佳,对武当山非遗感兴趣的外国人无法感受和理解其文化内涵。
(二)外宣翻译质量不高
非遗外宣翻译实际上是非遗进行国际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充分展现中国非遗的魅力,对非遗的传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对武当山非遗进行外宣翻译时,首先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以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解;其次,译作要避免出现语法、句法、用词不准确等错误。然而,目前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材料不多,且缺乏高质量译文,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错译、误译和漏译的情况,不能正确表达原语的意思,更不能有效传达武当山非遗。
(三)外宣翻译人才缺乏
就整个翻译领域而言,随着全球交流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需求不断增长,跨领域的专业翻译需求也在增长,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特定领域的专业翻译人才以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然而,专业的翻译者属于高端人才,语言学习者虽然数不胜数,但真正能称之为“译者”的人少之又少。外宣翻译适用性强,拥有很高的价值,翻译过程对译者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有着严苛的要求。就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这一特定领域而言,外宣文本的翻译大多依赖一些翻译机构或者翻译机器,翻译人员对武当山非遗文化了解不够深刻,也未经过专业的非遗外宣翻译训练,这毫无疑问会对武当山非遗外宣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相关翻译人员或翻译机构对同一文化内容的处理难以保持一致。武当山非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这同样也使译文无法保证准确性。因此,武当山外宣翻译人才短缺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相关部门也应该为翻译人员或其他机构工作的开展扫清重重障碍。
(四)相关单位对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视还需要加强
武当山非遗的国内外宣传工作应当是多领域、多单位协同发力,由十堰市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十堰市文旅局等单位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作用。湖北省政府以及十堰市政府对武当山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非常重视。例如,2023年10月在武当山召开了一场盛大的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向世界展现了武当的魅力和中国的文化。武当山独特的非遗也凭借这场活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群众对武当山非遗的认识仍然不足,相关宣传活动以及资料鲜少涉及外宣翻译这一领域。以十堰市博物馆开设的武当文化特展专区为例,在名为“仙山琼阁武当山”的展馆内有专门介绍武当武术的展区,展品都有相应的解说与介绍,且在一旁还标注了英文翻译。可是,现有的介绍不够充分,还达不到非常好的对外宣传效果,反而容易使外国人产生误解。如果要更好地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仅有英文翻译还不够,应该适当增加日文、韩文等语言。通过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不难发现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材料十分匮乏,政府与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的合理掌控及整合。
三、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非遗的保护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非常重视对非遗的扶持,从政策保护与公共服务等方面为非遗提供支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国始终遵守公约规则,坚持不懈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武当山非遗保护的力度,建立专门的武当山非遗保护机构,加强对武当山非遗的调研、收集、整理和研究。其次,应该充分了解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强武当山非遗的宣传,并从资金、人才和政策等方面予以鼓励支持,开展各类非遗宣传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武当山非遗进行翻译研究,探寻出一套适合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的行业标准。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上,十堰市政府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定期举办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大赛,由政府出资,联合武当文化研究者、语言学习者和专家进行评审,最后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积极主动的推广和宣传。
(二)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武当山非遗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翻译人才需要语言学习者和国家政策的双向助力。在国家政策层面,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懂外语的各类人才。培养跨学科、跨层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能保证武当山非遗外宣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不仅是宣传武当山非遗的需要,更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外宣翻译人员的要求较高,除了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的翻译涵养,还要精通传统文化,最好是对非遗和其产生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从而更好、更准确地将非遺的内在与外在表达清楚,让外国受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十堰市政府可以把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到市级战略高度,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或引进计划,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并搭建平台,加大投入,为武当山非遗“走出去”培养优秀的跨文化翻译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为潜在译者提供系统的、深入的学习机会。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在翻译教学和实践时注重强化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翻译人员以及语言学习者要认识到外宣翻译和普通的翻译具有相当大的差别,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注意外宣翻译的独特性。
(三)利用现代化数字传媒技术加大宣传力度
非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保护好非遗的基础上,更好地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使其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是一大难题,也是当下人们的共同责任。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当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非遗为更多人了解,为非遗的活化传承创造了新的可能。十堰市政府可以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博物馆,将武当山非遗以高科技、多语言等形式呈现给广大海内外人士,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实时测试人们对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的了解度、兴趣度和接受度。不仅如此,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非遗传播也值得广泛推荐,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在这些平台上宣传非遗能够让更多的人将视线转移到武当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十堰市文旅局也可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武当山非遗的官方英文宣传短片。我们要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武当山非遗,推动武当山非遗的对外宣传和繁荣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武当山非遗的宣传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摆脱固化思维,建立一条适合武当山非遗的互联网传播路径。如打造武当山非遗文创品牌,通过书写品牌的独特故事,赋予武当山非遗新的时代内涵,以此带动非遗的对外宣传。我们要在互联网传播的基础上,使武当山非遗真正“活起来”,从而推动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工作的开展。
(四)以外宣翻译为主要着手点,推进宣传纵深化、全面化发展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能很好地承载文化和反映文化特征。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因此武当山外宣翻译面临巨大的困难。好的外宣翻译要求译者不断学习、更新语言文化知识,熟悉、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读者的不同心理思维模式,掌握外宣翻译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外宣翻译绝不是一种近乎机械的语际转换的技术工作,也不是学点外语、懂些外语语法和词汇就能胜任的。译者在对武当山非遗外宣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要遵循外宣翻译的基本要求,并且应该注意到武当山非遗涉及众多道家文化、民俗等专业名词,在翻译这类专有词汇时要时刻注意译文的准确性和通达性。译者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一套武当山非遗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制定统一的译语,将外语作为信息载体,在保留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前提下,迎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非遗本身的特点和非遗外宣的目的决定了非遗外宣翻译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翻译策略,而必须在遵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异化和归化等翻译策略及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保留非遗特色、消除文化隔阂的同时,确保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实现非遗信息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提高译文的交际功能和跨文化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1-44.
[2]彭文婷.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外宣翻译的特点与反思[J].海外英语,2023(18):22-24.
[3]田雨霏,崔姗.黑龙江省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6):20-22.
[4]王莉.非遗文化“走出去”之外宣翻译现状与策略探究:以汕尾非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3(11):32-34.
[5]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41-44.
[6]徐倩,马慧.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23(2):52-57.
[7]张洁.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4):58-60.
作者简介:
张令(2004—),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陈璐(198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文学与文化、高校课程思政。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