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挑战与应对

2024-04-12 08:00董雅涵陈海燕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SWOT分析内部审计人工智能

董雅涵 陈海燕

[收稿日期]2023-09-07

[摘 要]2022年末至2023年初,ChatGPT浪潮来袭,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在不同领域引发了激烈讨论,这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审计领域,我们同样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势及机遇、劣势与威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挑战的应对措施。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内部审计;SWOT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3.017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3-0055-04

0     引 言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热度不减,相关技术也越来越完善,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及应用,从本质上说是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进步,但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在不断强调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途径,其与人工智能更好地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2022年底,ChatGPT突然来袭,对不同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它的问世进一步向人们传递了未来已来的信号。在此之前,人工智能的出现就引发了很大的热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被许多企业应用到工作当中,“AI是否会取代审计人”“‘无人审计时代还有多远”等话题热度不

减。ChatGPT具有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由此也引发了审计从业人员的新一轮“生存焦虑”。其

实,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审计人员不必过于担心,审计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去学习使用这个工具,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探索人机协同共生的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人工智能在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

1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审计学界对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也越来越多。郑石桥[1](2021)、张庆龙[2](2021)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审计领域的发展,并且为审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但何种方式才能促进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还需要将智能审计与智慧审计、数字化审计、审计智能三个概念进行区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助推了审计行业的发展,但人工智能技术受制于固定的算法和流程,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审计人员。吴勇[3]等(2021)提出构建人际协同的混合智能审计系统,强调人工智能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代替审计人员单独工作。

吕君杰、郑石桥[4](2023)认为,ChatGPT在审计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审计报告、自动识别和分类数据、处理大数据等,但在扩大应用时需要考虑数据和隐私安全。石玉琴、李爱华[5](2023)认为ChatGPT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广度,提升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并助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会计行业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以上文献看出,目前业界对ChatGPT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探讨还不够丰富,但ChatGPT技术的特征与审计的目标有契合性,其在审计领域必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审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强调了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单独工作。但很少有人对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各种因素用SWOT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促进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发展。

2     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SWOT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审计领域也朝着精准、可靠的方向迈进,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高效便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本文利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企业应该利用优势把握当下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人工智能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1   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势及机遇

2.1.1   内部优势层面

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人工智能应用以后,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用把时间耗费在路途当中,而且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提取信息进行工作。审计工作资料有来自企业内部保存的相关凭证,还有来自企业外部的资料,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检索出所需资料,更加有效地识别出样本中的关键术语,使审计人员更加专注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人工智能还可以将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自动圈出,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避免资源浪费。在审计最后阶段,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检索分析的数据情况,自动出具审计报告,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审计工作数据量巨大,传统审计工作大多采用抽样审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总体数据快速导入智能系统,该系统有着严谨的算法,不仅可以检索提取数据,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做到全面覆盖,还可以将以往的风险降至可以防控。人工智能严谨的算法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获取不易察觉的重要信息,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通过人工智能固定的流程,还可以规范审计工作,使审计结论有理有据[6]。

人工智能改善信息不对称。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信息不一致的问题,有了人工智能系统以后,可以很快查询到问题所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经济市场的变化和法律制度在不断更新完善,而企业和审计人员可能无法及时获取和学习最新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审计工作与现行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协助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还可以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2.1.2   外部机遇层面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我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成果出色,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促进作用,并且颁布了多个有关文件。在2022年3月,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财务作为天然数据中心的优势,推动财务管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传统审计中重复性劳动居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人工智能将工作人员从其中解放出来,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以后,审计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需求发生改变,高技能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应用不只局限于基础的审计业务,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业务,比如说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税务的计算及申报,或者利用人工智能与客户对账,甚至还可以结合特定业务进行定制使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工作效率,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不断的成熟,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2.2   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劣势及威胁

2.2.1   内部劣势层面

人工智能无法进行沟通交流。在整个审计工作流程中,从开始制订审计计划到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需要与相关人员多次沟通,而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思维无法与人进行沟通,也没有独立的观察询问能力,无法独立工作。另外,引入人工智能也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后期设备维护以及系统升级也会是较大的支出,都会增加企业审计工作的成本。

人工智能无法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审计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和经验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而这时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尤为重要。人工智能仅能通过固定算法得出结论,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特殊的问题,这时,人工智能做出的判断不如审计人员自己进行的职业判断可信。因为人工智能是在编程中大量录入的数据中分析对比找共性,而审计人员做出的职业判断是通过学习的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做出的,这一点人工智能是无法做到的[7]。

2.2.2   外部威胁层面

人工智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人工智能应用中主要由互联网平台作为数据储存载体,其存储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其中也包括企业隐私信息,而互联网的漏洞和不安全因素众多,系统中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企业内部控制不严谨,或者信息存储不安全,很容易造成电子数据信息的毁损和丢失,最终人工智能无法在数据系统中提取到正确信息,从而增加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

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工作状态是将被审数据与提前录入的大量审计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似之处,进而做出判断,但这种判断不是其独立思考完成的,因此依靠人工智能进行审计分析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也并没有针对性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做出判断,而人工智能面对此种情况,没有相似的数据进行对比,也无法独立做出判断,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8]。另外,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完善,在没有录入人工智能系统之前,其没有可对比的相似案例,也无法进行独立学习,其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复合型审计人才短缺。审计人员主要掌握财务、税务、会计等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少,数据挖掘及分析能力较差,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尚不足以满足所需要求,不能及时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由传统模式向人工智能模式的转变。他们不是当下所要求的集财务专业知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若没有高素質、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员来操作人工智能,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会大大受限。

3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挑战应对措施

3.1   增强人工智能应用意识

人工智能势不可挡,不仅在审计工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于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而言,也提供了重要技术辅助。企业要顺应大势,增强人工智能应用意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不应回避而应直面人工智能方面的挑战,转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认识到数据信息的正面作用,提高数据风险防范意识和数据挖掘分析意识,通过数据挖掘,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及阶段性总结,最后可以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发挥出审计工作最大的价值。

3.2   构建人工智能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配套平台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配套平台,需要注意审计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将审计数据损耗率降至最低,避免数据迁移时出现数据毁损丢失等问题。还应明确企业需要建设的各类云设施,做好云基础设施的监督,统一云审计格式[9]。另外,云审计人工智能平台应具有较好的安全防护及预警功能,防止信息被盗取或者篡改。

3.3   对企业内部审计电子证据取证加以规范

人工智能数据繁多,虽然人工智能有较快的数据提取能力,但也增加了审计聚焦的难度。而且电子数据信息带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迁移篡改较为容易,这就增加了审计证据追踪难度。这就需要规范电子取证过程,提高电子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一直到明细账总账,最后到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要明确记录这些电子数据信息的来源及产生时间,并进行详细分类,形成数据追踪记录模式以及规范的审计取证单,既要保证审计数据不被篡改,安全有效,还要便于之后追踪查询[10]。

3.4   培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有关知识,为此,应培养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对审计事项关联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人工智能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隐藏信息,通过挖掘隐藏在数据信息背后的关键信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信息化意识及审计操作技能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业人士来进行培训。企业也要定期组织财务岗位相关人员进行外出学习培训,学习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内部的先进理念及做法,提高审计结果准确度,降低审计误差。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也给审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人工智能是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以及不具备学习能力的机器,它无法代替人工独立工作,特别是做出审计职业判断。目前,人工智能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企业要把握好当下的政策机遇及发展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应用到审计工作的价值,促进企业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SWOT模型,对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分析,提出的对策比较浅显,仍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从而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促进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石桥.人工智能对审计取证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J].财会通讯,2021(7):17-20,110.

[2]张庆龙.内部审计创新: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N].中国会计报,2021-10-22(010).

[3]吴勇,余洁,王尚纯,等.人工智能审计应用的国际进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6):121-126.

[4]吕君杰,郑石桥. ChatGPT在审计中的可能应用路径[J].商业会计,2023(9):47-49.

[5]石玉琴,李爱华.ChatGPT时代:会计的变革、行业影响及应对措施[J].财会研究,2023(6):56-59,75.

[6]高思凡.审计智能化的伦理风险:表征、归因与治理[J].审计月刊,2021(6):7-10.

[7]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8.

[8]刘杰,廖捷,董海云.人工智能与审计变革[J].财会通讯,

2019(13):19-25.

[9]譚韵,张松林. ChatGPT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前景、挑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23(4):48-52.

[10]毕秀玲,陈帅.科技新时代下的“审计智能+”建设[J].审计研究,2019(6):13-21.

猜你喜欢
SWOT分析内部审计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