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4-04-12 10:48宋媛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云南农业农村

宋媛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快速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效显著,为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云南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等困难和挑战,需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2017年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三个方面着力,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中部、西部省份相比,云南省还面临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等困难和挑战,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任重道远。未来一段时期内,云南省将按照中央的新要求、新部署,着力做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多措并举培养乡村人才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有效有力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阶段性成效显著

2017年以来,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快速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效显著,为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在全国的优势更加明显,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特色产业的推动下,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持续快速增长,“土特产”已成为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云南实现资源大省向农业大省的转变,并持续朝着现代农业强省迈进。[1]2017-2023年七年间,云南第一产业产值从2338.37亿元增长到4207亿元,增长了79.91%,年均增长10.28%、高出云南省2012-2017年的年均增幅2.9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95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2.65%提高到了14.01%,占全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从3.77%提高到了4.69%(详见表1)。

2017-2022年六年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872.9亿元增长到6635.8亿元,年均增长11.37%、高出全国3.99个百分点。2022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4.25%、比2017年提高了0.7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为362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30%,牧业产值为219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39%,渔业产值为11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0.78%,分别比2017年提高了0.89、1.00和0.0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虽然下降了0.44个百分点,但是占全国比重高达7.22%,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详见表2)。2023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4041.84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485.17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1969.32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125.37亿元、增长3.9%。[2]

由此表明,一方面,云南省第一产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在全国第一产业和农林牧渔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持续上升,相较于全国而言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曲折下降趋势,但是,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曲折上升趋势,云南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比全国第一产业高,第一产业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云南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升。2017-2022年,云南农业的亩均一产增加值、亩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从2295.63元、3802.13元增加到了3656.00元、5646.9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2.34%、12.08%,分别高出全国5.17、4.77个百分点。2019年云南农业的亩均一产增加值、2020年云南农业的亩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先后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云南农业的劳均一产增加值和劳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7.51%、17.78%,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48、5.07个百分点。[3]

(二)農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持续提高

1、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

2017年以来,云南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发力,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粮食产能逐年提升。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974万吨,同比增长0.8%,连续3年稳定在193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68.45万吨,同比增长7.8%,创新历史新高。[4]2017-2023年,粮食综合单产从289.3千克/亩提升至310.14千克/亩,六年增幅7.20%,年均增长1.40%;人均粮食产量从402千克提升至411千克,年均增长0.46%,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云南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聚焦产业的绿色化、设施化、集群化发展,按照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持续推进全国重要“菜篮子”供应基地和全国中高端水果一流产区建设;以规模化养殖为抓手促进生猪、肉牛等养殖业提质增效,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足,保障了市场全品类、全周期均衡供应,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供应基地和肉类食品供应大省,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积极贡献。2023年,云南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960.83万吨,同比增长3.6%,[5]近七成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果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蓝莓、草莓等小浆果发展迅速,多地形成了“水果+”的产业发展模式,园林水果实有面积排全国第7位,水果产量排全国第9位;[6]猪牛羊禽肉产量534.78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46.56万吨、增长7.6%,生牛奶产量72.59万吨、增长5.2%。[7]

2、乡村重点产业量效齐增,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随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云南省重点突出茶叶绿色化、花卉设施化、蔬菜和水果差异化、咖啡精品化、中药材道地化、蔗糖和天然橡胶机械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类型和产品品种丰富多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2023年,云南省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一,“云岭农科110”创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有机农产品获证数居全国第2位,打造6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重点产业[8]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9]其中,茶叶产量55.81万吨、同比增长4.5%;花卉强化培育云花品牌,提质增效明显,产业竞争力提升,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稳居全球第1位,鲜切花产量同比增长6.5%;坚果产业发展迅速,核桃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规模全球最大,2023年坚果产量255.57万吨,同比增长2.2%;中药材产量87.8万吨、增长6.7%,咖啡产量14.59万吨、增长1.9%,鲜切花产量增长6.5%。[10]2023年,云南以先建后补、直补主体的方式,实施农产品加工投资奖补,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2.2∶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11]绿色高效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云南农产品已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前六个月,农产品出口货值超68亿元,仍然保持西部地区第一,其中,鲜切花、咖啡豆出口额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水果和蔬菜出口货值列居全国第三、第四位。[12]此外,2023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云南省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最美乡愁旅游带、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示范点,3个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53条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入选全国推介名单,休闲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1.2%,[13]全省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14]

(三)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直接反映。近年来,云南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和数字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首先,云南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明显加快,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质效。2022年以来,全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1项,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13个,培训农业科技人员3.1万人次。[15]截至202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14万千瓦,比2019年增长7.34%;农机具总拥有量达669万台,比2019年增长12%。[16]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90.75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提高6.6%。

其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支持提质改造一批、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打造一批”的方式,建设75个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和31个蔬菜大县设施提质项目,蔬菜设施化率达15.2%,畜禽综合规模化率达42%。[17]

再次,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行动,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建成冷库6700余座,库容近700万立方米,蔬菜、水果、鮮切花等农产品经分选、清洗、加工、包装、冷藏处理后进入市场的比例提高了6%。[18]

最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每年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会同华为探索建设人工智能试验示范区,高端鲜切花、小浆果和烟草基本实现智慧化管理。[19]

(四)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17-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简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862元增长到16361元,增长了6499元、年均增速8.80%,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49个百分点。同期,云南与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相差5330元,比2017年的差距缩小了1759.74元(详见表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同比增长8.5%,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20]

从农民收入结构看,2022年云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4928元、230元和2610元,7379元。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状况仍未改变,但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增长较快。2017-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加2133.10元、1966.46元、53.46元、1131.81元,分别年均增长12.01%、6.39%、5.43%、12.04%,对农民人均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40.36%、37.21%、1.01%和21.42%,分别拉动收入增长21.73、20.04、0.54、11.48个百分点(详见表3)。

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乡村建设,同时,当前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脱贫地区仍然维持着多渠道提高到户到人的各种政策性转移支付水平。其中,高原特色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民增收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云南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之和占比为81.25%,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高达48.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09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贡献达53%。2017-2022年,云南农民收入的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22年,云南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596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59.8元。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7-2023年,云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快2.9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从3.14缩小到了2.66,缩小了0.48,相较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缩小程度快了0.16。分阶段看,2017-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四年、2021-2023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渡的三年,云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短的程度分别比全国快了0.07、0.09(详见表4)。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结束,云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说明随着扶持的减少,云南农村农业发展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

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2017-2022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8027.3元增长到13309元,增加5281.69元、年均增速10.64%。从消费结构看,云南农村居民7项支出均持续增长,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等4项支出持续增长,年均增幅均高于10%。2022年,云南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4589元、2626元、2013元、1508元、1218元。[21]

云南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曲折上升,从2017年的32.55%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31.82%,又提高到了2021年的35.78%,再次下降到2022年的34.48%,最高的2021年比最低的2019年提高了3.96个百分点,2022年较2021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但仍然维持在35%以下。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是导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7-2022年年均增幅分别达11.92%、11.72%、9%、7.63%和12.31%,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则是占比下降(详见表5)。2023年,全省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49亿元,增长7.4%,比城镇高0.8个百分点。[22]

因此,云南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长,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也快速提升,尤其是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在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是,受三年疫情的影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家中不能外出务工,对食品烟酒的消费快速增加,恩格尔系数出现波动。但是,从各项消费支出的绝对值和年均增幅来看,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贡献。

(四)农村发展条件大为改善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22年,云南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六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83.38万吨、较2017年减少20.92%,实现了“六年连减”;农药使用量(商品量)4.09万吨、较2017年减少29.12%,实现了“七年连减”。[23]2023年,云南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2%、82.3%,农膜回收率达83.1%。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2023年,云南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0.9%、86.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2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加快绿美乡村建设,建设美丽庭院8万个,评定绿美乡镇100个、省级绿美村庄200个。3个乡镇30个村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云南顺利实施完成第一个乡村振兴规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等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农村发展严重受限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确保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云南省的耕地坡度大、质量不高。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的耕地坡度在15度占45.86%,比二调时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25度以上的土地占比达到18.64%(详见表6)。从数量上说优质耕地减少,加上受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地力下降明显。同时,土地整理的成本比其他地区都相对较高,细碎化的影响更加剧了机械化实施的难度。2022年,云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24]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14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7.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4个百分点;每公顷农用机械动力为4.09千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2千瓦。[25]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环境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据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显示,2022年,全省还有23%的自然村不能便利的乘车,33.1%的农户尚未实现集中供给净化处理的安全饮用水。特别是农村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产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垃圾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够。绝大多数村庄地处山区、半山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投入成本高、历史欠账多,另一方面管护难度大、使用效率和周期受限。

(二)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

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质量效益更要看生产、经营以及支持体系的作用。云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在显著成效的背后,仍然面临着农业质量效益总体不高的问题。当前,云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二三产业发展不到位,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三产发展不充分,乡村产业存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相对低下、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等问题,呈现出农业质量效益总体不高,农产品质量跟不上、难以实现适销对路,商品率低、品牌少、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低等困境,在国内外市場竞争力弱,与全国的差距仍然较大。2021年,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之一的茶叶、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茶、中药材、蔬菜的亩产值分别是4081.62元、10918.11元、2743.10元,其中,分别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6.06%、121.28%、56.74%,不仅均低于福建、山东等农业发展较好的省份,而且蔬菜、茶的亩产值均低于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贵州等西部省份,中药材亩产值低于贵州省(详见表7)。

究其原因,一是以劳动力为核心的农业成本不断攀升,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较快,尤其是人工成本高,成为农业产业增效难的主要原因。2022年,云南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为6204.03元和54169.80元,虽然土地产出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但是劳均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31%,比2020年下降了0.78个百分点。[26]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水平不高,产业体系存在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低、农产品增值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2023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低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

三是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农产品生产从适宜区向次适宜区甚至不适宜区转移和扩张,加剧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导致产业总体品质下降、品质分化加剧、竞争力弱,许多乡村产业包括特色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迅速凸显。

四是乡村市场发育程度依然较低。山区农村远离中心市场,市场信息来源较少。农民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市场主体单一,市场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流通领域,冷链物流设施少、破损率高,出现了农产品原料“卖难”和农业减收的问题。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是起步阶段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科学研判人口变动趋势是配置和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前提。由于云南山地居多,且一些耕地大多坡度较大(详见表6)导致云南乡村聚落形态相对分散,这天然的加大了公共服务配置的难度。比如笔者调研的云南石屏县牛街乡,从该乡到县城的距离是70多公里的山路,来回最快都需要三个小时的路程,更不用说该乡的一些自然村由于居住偏远使得公共服务配置非常困难。此外,很难想象在该乡居然存在供水点与用水点落差可达1500米的情况。在云南石屏县海拔不高,山地也不算多,类似这样的地区在云南还很多。因此,公共服务如何有效配置直接决定着云南农村公共服务板块发展程度。与城镇相比,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仍然不高;农村养老存在供需失衡、观念方式转变困难等问题。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云南每万农村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为25.46张,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另外,2022年,云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2%,比2017年的46.69%提高了5.03个百分点,云南正步入一个人口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在城乡人口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一些村庄常住人口数的变动,加剧了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困难。农村公共服务既可能面临供给不到位的情况,又可能面临供给与需求错配的局面。农业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更加困难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推进。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有压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过渡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2023年,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27]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5719元、5932元、123元、3444元。[28]具体分析显示,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7.6%,拉动收入增长4.7个百分点,成为增收的主要动力;人均转移净收入3444元,比上年增长28.6%,为保障基本民生提供有力支撑;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与上年持平。但是,经营净收入是自2017年至今七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绝对值比2022年减少242元。脱贫县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4488元,下降10.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22年的35.8%下降到29.5%、占比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牧业收入下降74.3%,影响脱贫县农村居民持续增收。[29]

究其原因,虽然工资性收入有所提升,占比与经营净收入相比略低,说明家庭经营仍然是支撑着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生产经营的制约长期客观存在,加大了农民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风险。特别是当前云南省的许多脱贫地区,随着特色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产业同质竞争不断加剧,质量、效益、竞争力下降问题凸显,容易因产业资金链断裂、营销渠道不畅、品牌建设内卷、市场拓展难度加大,出现区域性、规模性产业滑坡和农户减收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于,通过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的收入支撑能力,现有农业产业质量不高、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加剧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风险和挑战。

展望与建议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要求“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聚焦“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強化农民增收举措”。

2024年1月,云南省根据中央的精神和部署、结合云南省情,部署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抓好“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加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收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等工作。按照中央和省的新要求、新部署,针对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近期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两个短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以科学规划统筹整个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的规划编制机构合作组成规划编制小组,结合各地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目标,多规合一编制实用性的村庄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都要根据规划统筹谋划和逐步推进。其次,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

根据云南乡村振兴的需求,应重点建设六个方面:

一要加快打通跨行政区域的乡村道路交通网络。既要尽快消除断头路,促使县域之间、州(市)甚至省际之间的交通路网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又要全面建设县域内各村组之间的道路,确保生产道路及生活道路全部流动畅通。

二要继续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完善乡村内垃圾处置设施,加快建设乡村污水处理循环系统,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特别是要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妥善处理农业生产以及养殖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要强化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引进具有实力和经验的国内知名流通服务企业,多措并举培强省内、县内的流通企业,建立健全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村宜居宜业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针对各地乡村的实际需求,差别化配置乡村医疗机构的设备、药品和专业医生,继续完善针对慢性病、地方病、重大疾病病患的家庭医生签约和定期上门诊疗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供适应乡村特点、农民需求、优质高效的健康卫生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县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布局,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六要加快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

(二)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乡村产业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一要培强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每个县都要引进或培育1-2个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能够引领农业特色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要培强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作用,引导不同类型的乡村企业和产业组织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协调推动乡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紧密型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和发展。

二要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体系制度。科学统筹抓好耕地地力培育、农机农艺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组织化建设等服务工作,不断探索完善良种繁育推广、高产栽培种植、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标准体系。以重点产业为核心,深入实施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引进示范与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省内外的试点经验证明,2014年发端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机制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30]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云南省应尽快制定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一批试点县,建立健全资产清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确权确股,加快培育承接主体,推进合股联营,因地制宜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农村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形成良性的产业、政策和分配机制的互嵌式发展,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将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作為破解云南“三农”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使广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向共同富裕。

(四)多措并举培养乡村人才

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推进产教、产才融合,探索建立涉农高职院校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建立乡村青年人才库,开展技能提升、创业实训、金融支持和就业见习等系列服务,支持青年回村、乡贤回归开展创业创新、发展乡村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合伙人”形式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通过设置贡献股的方式实现引进人才享受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权益。

注释

[1]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农业专场发布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网,2022年8月24日,https://www.yn.gov.cn/ynxwfbt/html/2022/zuixinfabu_0823/4906.html。

[2][4][10]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23年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云南省统计局网站,2024年1月24日,http://stats.yn.gov.cn/Pages_143_3912.aspx。

[3]根据2018-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5][6][13][17][18][19][20][22]《2023年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发布 多点开花强产业 乡村振兴增动能》,载《云南日报》,2024-03-05。

[7]《2023年云南猪牛羊禽肉产量534.78万吨》,2024年1月24日,新浪網,https://k.sina.com.cn/article_2640662852_9d655144020013f61.html。

[8]14个重点产业是指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等“1+10+3”重点产业。

[9][11]《我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载《云南日报》,2024-02-04。

[12]《云南农产品出口额居全国前列》,2023年8月3日,云南网,https://society.yunnan.cn/system/2023/08/03/032698740.shtml。

[14]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予波:《政府工作报告》,载《云南日报》,2024-01-30。

[15]《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载《人民日报》,2023-11-26(01)。

[16]《我省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载《云南日报》,2023-12-28。

[2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23]根据2018年、2023年《云南统计年鉴》整理。

[24]《云南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413万亩占耕地面积42%》,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网,2023年1月13日。

[2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云南统计年鉴2023》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6]土地产出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劳均生产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根据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7][28][29]《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5%》,载《云南日报》,2024-02月-06。

[30]陈华彬:《“三变”视域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和实证分析》,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11):50-58页。

作者简介

宋 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产业经济、贫困问题

猜你喜欢
云南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