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程顺 迟美丽 郑建波 刘士力 蒋文枰 李飞
红螯螯虾是世界性淡水经济虾类之一,为解决其标粗成功率低导致养殖效益不稳定的瓶颈问题,团队采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和外塘暖棚内网箱三种标粗模式,在不同隐蔽物类型与标粗密度下,对幼虾生长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暖棚内网箱方式进行大规格幼虾培育标粗具有优势,建议应用于实际生产。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是世界性淡水名贵经济虾类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后,国内形成了一定养殖规模,并在技术模式上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红螯螯虾出苗后即为幼虾,其个体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御、躲避敌害的能力均较弱,一般需要经过中间培育至一定规格后再放入外塘养殖,加上销售时间、放苗水温等外界因素限制,导致幼虾出苗后中间培育的时间长达2周。但在中间培育过程中,特别是蜕壳阶段,红螯螯虾自相残杀导致其成活率降低,损耗严重。由于放养大规格苗种可有效提高养殖成活率,因此亟待改进传统苗种标粗模式,从而提高大规格苗种供给率,提高养殖稳定性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红螯螯虾产业化发展。
本研究对三种幼虾标粗模式,即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及外塘暖棚内网箱培育进行效果评价,并探讨不同模式下隐蔽物与密度对幼虾成活与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规格幼虾培育提供参考。
红螯螯虾取自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德清试验基地,挑选健康状况良好的虾苗作为试验材料。选择黑色塑料管、扣板虾屋、网片或毛刷等作为隐蔽物,分别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外塘暖棚内网箱中开展试验(见图1)。
图1 不同隐蔽物与虾苗标粗场所
试验在16m2的水泥池内进行,分为五组:①密度100尾/m2,无隐蔽物;②密度100尾/m2,扣板虾屋1组;③密度100尾/m2,黑色塑料管1组;④密度200尾/m2,扣板虾屋1组;⑤密度80尾/m2,扣板虾屋1组。每组三个平行。保证培育环境的溶氧、温度、水质状况、饵料投喂良好及一致,每日吸污,30d后统计各组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
试验在0.8m2的循环水水槽内进行,分为五组:①密度100尾/m2,无隐蔽物;②密度100尾/m2,扣板虾屋1组;③密度100尾/m2,黑色塑料管1组;④密度200尾/m2,扣板虾屋1组;⑤密度80尾/m2,扣板虾屋1组。每组三个平行。保证培育环境的溶氧、温度、水质状况、饵料投喂良好及一致,每日吸污,30d后统计各组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
试验在200m2外塘暖棚内的网箱(面积2.4m2,高1.5m)中进行,分为六组:①密度100尾/m2,扣板虾屋1组,40目网孔;②密度100尾/m2,扣板虾屋1组,60目网孔;③密度100尾/m2,网片2个,60目网孔;④密度100尾/m2,毛刷1捆,60目网孔;⑤密度80尾/m2,扣板虾屋1组,60目网孔;⑥密度60尾/m2,扣板虾屋1组,60目网孔。每组三个平行。保证培育环境的溶氧、温度、水质状况、饵料投喂良好及一致,30d后统计各组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
试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完成,统计结果以平均值与标准差(X±SD)表示。
结果表明,②组、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①组、④组(P<0.05)(见表1)。
表1 室内水泥池培育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
结果表明,②组、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①组、④组(P<0.05)(见表2)。
表2 循环水水槽中间培育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
结果表明,③组、⑤组、⑥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外塘暖棚内网箱中间培育幼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
从本次外塘暖棚内网箱模式的试验结果来看,单从隐蔽物对幼虾成活率角度,网片作为隐蔽物效果较佳。由于各隐蔽物所占空间面积基本一致(0.3m2~0.4m2),网片组成活率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网片组隐蔽效果最好,不仅遮阴效果好,还极大地增加了环境复杂程度,且网片悬浮于水中呈倒锥形,使单位体积有更大的表面积供幼虾活动,幼虾可钻入网片内部的巨大空间,平时栖息或蜕壳阶段不易被同伴残食,减少了相互残杀的概率;而扣板虾屋和毛刷作为隐蔽物对生境复杂性的提高作用不及网片,造成自残概率较高。但若中间培育后需要收集幼虾进行售卖或转运至别的塘养殖,以网片作为隐蔽物有一个缺点:不易收集,耗时耗力且操作不当易损伤幼虾,因此若暖棚标粗后同一塘进行养殖,可以尝试以网片作为隐蔽物,若后期需要收集幼虾,则谨慎使用。另外,不同隐蔽物对外塘暖棚内网箱模式各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影响,而扣板虾屋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中各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这可能与外塘与室内的环境条件不同有关,具体原因需进一步探索。
从密度对幼虾成活率及生长速度角度,密度为60尾/m2、80尾/m2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密度为100尾/m2组,生长速度也略快于100尾/m2组,说明适当降低中间培育的密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虾的存活与生长。
从整体生长速度角度,之前本团队做过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密度达到2000尾/m2),幼虾养殖12d后成活率最高组仅为41.03%,增重率最高组仅为127.27%。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外塘暖棚内网箱中间培育的模式可能比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生长速度方面,由于外塘水体天然饵料丰富,本次试验的增重率达到了1565.63%~1801.56%。
结合这三种方式,从成活率角度,暖棚内网箱的方式拥有优势,培育30d最高可达到接近70%的成活率,远超室内水泥池(试验未结束,根据先前的试验结果成活率并不太高)与循环水槽(最高仅30.5%)。从整体生长速度角度,暖棚内网箱的方式的特定生长率也较高,接近10%,远超室内水泥池(实验未结束,根据先前的试验结果并不太高)与循环水槽(最高仅6.69%),可能是由于外塘水体天然饵料丰富,促进了幼虾生长速度的加快。因此,不管从成活率角度还是生长速度角度,通过暖棚内网箱的方式进行大规格幼虾培育均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