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向美”的再书写

2024-04-11 16:01王丽清
新阅读 2024年1期
关键词:刘梓杉树入队

王丽清

李利芳将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及文化内涵集中概括为“向上向善向美”。基于特定的代际背景及个人的审美旨趣,孙卫卫的儿童文学创作历来都在积极探索并践行这一审美追求。在其最新力作《小树渴望参天》中,我们看到了关于“向上向善向美”的再书写。当然,对于孙卫卫这样既能坚守文学理想,又勇于在儿童文学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探索的作家而言,再书写并不意味着重复。新作中,作家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着力书写新的时代主题,刻画当下儿童精神面貌与心灵世界,从而塑成了对于这一经典审美内涵的全新表达与诠释。

《小树渴望参天》以一年级小学生刘梓睿的入队事件为叙事主线,刘梓睿从怀揣强烈而又炽热的入队意愿,到入队受挫后产生失落与困惑,并因此与家人、朋友造成冲突与隔阂,直到在老师、家人与朋友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与认同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入队”是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母题,但纵观以往与之相关的作品,多是在革命叙事、少年英雄叙事、少年模范叙事等叙事框架下对之进行艺术呈现,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情境或相对宏大的叙事视角,而将其与少年儿童的个体性成长与日常性生活相结合进行的叙事则略少。孙卫卫作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中坚力量,擅长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于真实及细微之处书写童年,因此,在处理“入队”这一母题时,不仅延续了传承少先队光荣传统的主题,还融入了当代儿童的成长、信仰与认同,亲情、友情与家国情等多重内涵,从而使作品在“向上”“向善”“向美”几方面都获得了意义的延伸、拓展与提升。

成长、信仰与认同——向上主题的延伸

成长,贯穿于儿童生命的各个阶段,因此,成长母题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母题。由于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涉及身体、心理、情感等多个维度,其主题内涵的纵深性及内在冲突的张力促使众多作家都乐于将成长书写聚焦于“高年级以上、成人以下这一段”少年人身上,此种背景下,低年龄段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被“遗漏”“遮蔽”或“简化”了。

《小树渴望参天》则以“入队”为切入口,细致地呈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刘梓睿的精神成长之路。让人欣喜的是,在这部面向学龄初期的儿童读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于低年龄段儿童生命成长内在性深度的挖掘,即写出了儿童生命内部不断分裂和统一的过程。故事的开端,作家通过刘梓睿在家一遍遍细致地演练入队仪式这一细节描写,把他对于入队一事执着而又自信的心态表现得极为生动,执着源于一种崇高的信仰——以刘梓睿为代表的新时代小学生对于少先队员这一光荣身份的向往;自信源于他积极而又勤奋的表现。而过分的执着与自信又演变为一种偏执与自负——刘梓睿笃定要加入第一批少先队员的行列,因而不能接受和正视自己的失败;他总是以一种苛责的眼光去审视身边那些“不合格”的少先队员,比如他嘲笑好朋友冯嘉翌“旧石器时代”的红领巾戴法等。这种偏执与自负是他言行具有两面性的潜在内因,从而造成他的落选;造成了他在落选后的意志消沉,与家人的情绪对抗,与好朋友的矛盾与冲突;也造成了他难以真诚地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认同自我,这是刘梓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和挑战。儿童的成长与对自我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反思性是自我认同的关键,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自我反思的道路要更为漫长和曲折,而且往往难以完全依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的评价、态度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刘梓睿的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他人的力量得以达成——家人的细心关怀和方老师的谆谆教导,使他逐渐走出了内心的阴霾;好朋友冯嘉翌、吴远泽的帮助,使他开始发现并接受自己的缺点,同时发现并欣赏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通过吴远泽因救自己而受伤这件事,让刘梓睿发现了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朋友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坚毅与善良。朋友好像一面“镜子”,当他学会直面并且尊重朋友时,对自我的反思才真正促进了他的成长。在刘梓睿自我认同的道路上,还有一面最重要的“镜子”,那就是少先队员的身份,对于这一身份的向往激发出这个年幼的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发展的强烈意愿,促使他接受并克服了自身的缺点,重塑自我。光荣的少先队员身份的获得也最终使刘梓睿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实现了精神的成长。

成长的曲折性和纵深性,一方面延伸了“向上”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强化了情节的矛盾与冲突,使作品的叙述有悬念,有起伏,也更具故事性。同时,成长的曲折性和纵深性,还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特别是主人公刘梓睿,在这个儿童形象身上,我们能看到当下日常生活中许多普通孩子的影子,既自信、积极、向上,偶尔也会耍小脾气,也有嫉妒、傲娇等缺点。性格的多面性使其摆脱了通常儿童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扁形化、符号化的特质,从而变得更加立体、真实、可感。

友情、亲情与家国情——向善主题的拓展

早在新世纪初,学者王泉根就提出了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美学命题。爱是能够激发人向善的重要情感力量。在《小树渴望参天》这部作品中,爱主要集中表现为新时代少年兒童生活中所能体验到的几种重要的情感,那就是友情之爱、亲情之爱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

刘梓睿、吴远泽和冯嘉翌三人的铁杆友情缔结于球场,作为校足球俱乐部的核心主力,他们都有着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坚持和对球队的责任感,这使三人自然而然凝聚在一起。但他们性格的迥异和缺陷也造成了友情的困境。刘梓睿积极向上,凡事追求完美,但内心有些自负及敏感,这种情绪在其落选后被极大地放大了——他对冯嘉翌违规的拉票行为极为恼火,认为这是在“帮倒忙”;刘梓睿内心的自负还使其难以接受各方面表现并不十分出色的吴远泽能够入选第一批少先队员这一事实,看着吴远泽戴红领巾,他“心里总是别扭,觉得他没有戴端正”。当吴远泽好心将同学的意见告诉刘梓睿时,他非但不感激,反而揣测吴远泽没有给自己投票。怨恨、嫉妒与猜疑使他逐渐封闭了自己内心,从而使他们三人的友谊遭遇了危机。如何化解这一危机?关键还在于自身。三个孩子身上虽然都有各自的缺点,但内心都葆有纯真、善良和对彼此的关爱——当冯嘉翌看到刘梓睿在小区广场上和大孩子起冲突时,会偷偷跑去告诉刘梓睿的姥姥,由此帮他解决问题;当吴远泽看到电动车冲向刘梓睿时,会奋不顾身地把他推开;刘梓睿虽然疏远了两位好朋友,但私下还是会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言行,和朋友和好后,他总能细心、贴心地为朋友着想,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书和玩具……好的友谊总是能给人正向的指引,正是友情之爱,让这三个孩子能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实现各自的成长和向善发展。

亲情向来是孙卫卫擅长驾驭的题材领域,其笔下的家庭氛围总是呈现出一种轻松、民主、充满温情的理想状态。在《小树渴望参天》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在刘梓睿的家中,正是爸爸营造的书香氛围滋养了他自信积极、乐于思考的品性;正是母亲宽厚、包容的思想使他学会明事理、知人情;而姥姥的爱则是最直接、最深厚而细腻的,虽宠爱但不溺爱,有错绝不包庇,这使刘梓睿的成长不会偏离方向……作家用亲情之爱生动诠释了良好家风对儿童向善的引导与指引。

家国情在作品中主要通过吴远泽爸爸这一英雄形象得以彰显。该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极为触动人心。吴远泽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一次救火中,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在当代社会中,正是因为有吴远泽爸爸这样的“无名”英雄,将小我融入大我,牺牲小我为大我,才守得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美满,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吴远泽爸爸这一形象,作家将新时代楷模的爱国情怀、集体情怀根植于儿童的内心,引领其向善成长。

除此以外,作品中还通过方老师这一形象,描写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情等。友情、亲情、师生情、家国情等多层次、多向度的情感描写,都共同指向了向善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是作家“努力创作于儿童有益、于社会有益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

意象之美——向美艺术的提升

如何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儿童小说中打造出富有诗意的审美叙事空间?采用意象化的手法,用儿童主体所触之“物”承载其生命情感,达到象征点题的效果,是孙卫卫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一种审美叙事策略。作家选取了与儿童“向上”和“向善”成长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的客观物象——杉树作为载体,小杉树林既是作品中一个实体的空间环境,同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空间的象征。“在刘梓睿的眼里,这些小杉树,包括他们班认领的那一棵,都是他无声的好朋友”,杉树一方面是作为精神上的朋友,陪伴在刘梓睿的身边,当他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时,都会到小杉树那里去倾诉;另一方面,小杉树挺拔笔直、精神抖擞、向阳而生的外在形象又使其起到了仿佛精神导师的作用,引领着孩子们的成长——就像作品中刘梓睿所言,“我们要像杉树林里的杉树这样,努力地往上长”。此外,好的意象描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是象征一种情感,一是以本身的美妙打动心态。”杉树这一意象本身所具有的诗性色彩,使其进入小说的叙事序列之后,增强了作品的诗意和美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向美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作品的最后,作者以对小杉树林的描写收尾:“新队员们响亮的呼号从礼堂传出,惊飞了栖息在小杉树林里的鸟儿,那些小杉树听到了,好像也在回应:‘时刻准备着!”画面中的小杉树活泼生动,叙述语言有节奏,有意蘊,写得看似轻松有趣,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

《小树渴望参天》在儿童文学“向上向善向美”审美追求上的再探索,是孙卫卫再次与儿童文学创作主流相呼应,进一步确认自己具有明确的时代性和指向性的文学选择的体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曹文轩就提出了儿童文学“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命题。在时代风潮涌动,创作追求多元化的今天,孙卫卫始终以自己的赤诚之心、真诚之笔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将“时代性”“文学性”“儿童性”彼此平衡,相互融通,从而自觉回应并肩负起儿童文学“培根铸魂”的文学使命,这也是其儿童文学能常写常新,始终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刘梓杉树入队
秋风
今天我入队——入队仪式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踩蛤蜊
When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 which source is best: internet or pri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入队誓词
今天我入队了
入队风波
妈妈的“跟屁虫”
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