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华 王丰年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文以广东省英德市宝晶宫风景区为例,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从明确各研学地点的探究主题、确定各主题的驱动问题、设计多学科融合的研学任务、开展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地理+”跨學科研学课程设计思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知识交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PBL;跨学科;研学旅行;宝晶宫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1-0081-04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1]。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研学旅行的方式,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中小学生逐渐延伸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在中小学阶段,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3]。研学旅行具有计划性、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整合性等特点[4]5。研学旅行课程能够巧妙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新的思路。冯志旭[5]对近十几年来的研学旅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已有的研学旅行成果多以单一的地理学科研学为主,少有跨学科的综合研学。在研学课程中,如何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如何开展以地理学科为中心的跨学科研学课程?本文尝试将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研学课程设计,根据研学地点的区域特色创设不同的研学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将地理与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于PBL模式的研学课程设计思路
(一)研学区域概况
宝晶宫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英德市南部郊区,地处南岭山脉东南部、北江中游。该地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 ℃,年平均降水量1857.6毫米。当地的植被类型属于南岭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等为主,区域内以生物灰岩、变质砂岩、砂砾岩、硅质岩为主。
宝晶宫溶洞是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坝等。宝晶宫溶洞外不仅有碧落湖和北江等自然风光,还有碧落洞摩崖石刻、旧石器遗址、千年道观遗址等人文景观。宝晶宫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开展跨学科主题的研学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PBL理论的特点
项目式学习(PBL)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模式[6]。PBL模式会设置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驱动性问题,这些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地探究的过程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探究过程中,单一的学科知识可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合作小组成员要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PBL模式的流程通常包括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步骤[6]。结合宝晶宫风景区的研学安排,本次研学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研学目标确定
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树立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4]6。本次研学路线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研学时段适合高一和高二年级。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可以提升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7]。本次宝晶宫风景区研学目标(见表1)既能对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又能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点,落实立德树人和全方面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基于PBL模式的跨学科研学活动设计
(一)研学前期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确定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数量,与景区工作人员就接待等相关事宜进行沟通。接下来需要根据实际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安排1位研学导师,组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学团队。出发前,教师开展研学旅行安全培训,提前与学校进行外出研学的报备,并与所有学生家长明确研学的具体流程,签订安全协议。
教师和学生在研学活动开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资料。首先,教师应提前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并整理宝晶宫风景区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以及当地产业发展、景区旅游概况等人文地理信息,开会讨论研学考察路线及研学过程中的相关细节问题,并制定研学手册。研学手册是教师和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重要参考工具,包含知识储备、研学地点介绍、研学路线介绍、小组活动探究、通关练习等相关内容。另外,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辅助工具,如指南针、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水质检测仪、温度计等。其次,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研学手册,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点,做好知识储备,并提前熟悉各类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学生要携带好研学记录本和中性笔,确保在研学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相关问题,同时在手机上提前下载高德地图、形色、GPS海拔测量仪等应用程序。
(二)研学活动开展
研学课程以地理主题为核心,融合化学、生物、物理、美术、语文、历史等多学科知识。本次研学活动以“研学地点+研学主题+驱动问题+研学任务+学科领域”为主线展开,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研学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三)研学成果交流
研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成果展示与交流,分小组展示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学生在完成研学手册的通关练习后,提出研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进一步补充完善研学手册中的内容。同时,对收集的植物标本、地表与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照片、摩崖石刻的古诗词等进行整理,为后续的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三、研学课程评价
研学课程的多维度评价能够促进研学课程的优化。本次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参考仇小诗等[8]的评价量表,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研学课程评价总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构成,具体见表3。
四、结语
学科交叉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步伐,这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研学旅行属于综合性实践活动,研学课程是在客观、真实的情境下开展的,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研学课程的开发能推动各地区校本课程的建设。我国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差异较大,在研学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突出区域特点,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宝晶宫风景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自然条件独特,又有粤北最大的摩崖石刻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开展跨学科主题研学的理想之地。依托PBL模式开展研学活动,在不同主题的驱动问题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完成研学任务,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跨学科研学活动的完善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1-30)[2023-10-16].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EB/OL]. (2023-03-21)[2023-10-15].https://www.ctaweb.org.cn/cta/gzdt/202303/c15c73ade7624347b5627cc6051f0236.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5)[2023-10-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4]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5] 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J].地理教学,2020(19):61-64.
[6]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7]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8] 仇小诗,汪碧玲,张锦程,等.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广东省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74-76.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