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对教学中几个“热词”的解读

2024-04-11 02:22王威任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热词语文课程情境

王威 任静

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大主题”成了热词,教师以课程核心素养为纲来设计学习活动,在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力求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可是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对这些承载着新课标理念的热词理解得很模糊,导致在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这四个词语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大单元

“单元”一词的大意为:物体中自成系统的单位,功能上不可再分。语文单元中的“物体”指的就是语文课程,主要载体是教材。单个知识点和同类知识的简单累积不能自成系统,因为它不是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单位。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不只是同类知识内容的组合,还是目标、任务、情境、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多种元素的整合。教师制订教学目标之后,就需要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来达成。任务的设置要以联结知识和生活的情境为背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需要方法指导和评价。以上这些要素是一个教学单元所必备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也不能再进行细分,否则教学便会呈现出“浅”“散”“碎”的现象。

为何要把这个教学单元称之为“大单元”呢?首先,是语文课程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仅仅学习教材上的知识,靠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不能完全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学习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单元目标的制订、任务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内容的整合都要结合生活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单元学习过程就一定會出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结。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语文自古就是个无所不包的“大肚汉”,即使是小学阶段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话十四个字就包含了四个地名,如果不了解这四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理解作者当时急于还乡的喜悦心情的。作者为何要用“穿”字呢?只有了解了“峡”,才能理解“穿”字一词用得是多么恰当,这里的语文学习就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既有“涕泪”为何又说内心“喜欲狂”呢?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来理解学习,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学生难以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这种指向核心素养的,在内容上综合化、结构化的,结合生活实践的学习单元被称为“大单元”。

二、大任务

“任务”一词通常指上级交派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语文学习中“上级交派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就是教师结合学习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作用,一方面是让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单元内知识的统领和整合。在任务的统领和整合下,零散的知识会发生层状和网状的联结;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处理问题。语文的学习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在正常的教学中,很难在一节课中全面涉及到。如果没有一个任务整合,分课时学习字、词、句、篇等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终会以零碎的状态呈现知识的简单累积。教师设计一个任务,贯串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指引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子任务和每一课时的作用最终体现在整个任务之中,这样的任务称之为“大任务”。

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教学,本单元以传统文化和美食为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语文园地也包含了描写美食味道和制作美食方法的字词。为了整合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我为家乡代言”这一大任务。在这个大任务的统领下,语文的学习更像是交响乐,是多种乐器的合奏,不是独奏,也不是轮流演奏,是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大情境

“情境”我们一般理解为是一种境况。生活中常见的有戏剧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等。什么是“境况”呢?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知识是间接获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挖掘和利用,使之和新知识产生对接。创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进行对接的情况,这就是教学情境。这个情境能够像桥一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座“桥”的搭建包含物理具象、情感渲染、氛围意境等各种情况的结合。

为什么称之为“大情境”呢?2022年版课标视域下的情境,包含但又不止于课堂上的情境导入。它涵盖着整个教学单元,指向的是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运用的背景,是将真实的生活带入学习,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场景。语文产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真实的生活是丰富鲜活的,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的学习情境同样也是丰富鲜活的,加之这种情境涵盖着整个的单元教学,所以称之为“大情境”。这种情境赋予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是搭建在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认知境况,有具身性。

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体裁各异的课文,有古诗,有散文,还有童话故事。课文表现了春天里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把它放在新年结束后的第一个单元,意在一边迎接春天,一边学习春天、体验春天,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表达春天。由于地理原因,学生生活的地区每年二月份开学的时候还处在春寒料峭的阶段,气温不稳定,植物和冬季相比变化不大,这样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就缺少了“春天”这个最大的情境。教师不能仅靠语言去描述“万条垂下绿丝绦”,也不能只用图片去展示“碧玉妆成一树高”。在春天里读春、看春、写春、画春,去放放风筝,这才是对“春天”的最好的学习,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找春天”的乐趣。为了创设这个大情境,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第一单元调到了第二单元之后,让学生真正在春天里学习“春天”。

四、大主题

“主题”是指作品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或者包含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学科的学习实现立德树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上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主题。为何称为“大主题”呢?一方面语文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对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工具性,在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主题范围就变大了;另一方面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网络热点、社会事件等都是语文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结合语文课程要聚焦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要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发挥育人的作用来看,语文课程的主题理应被称为“大主题”。

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最终要靠一线的教师。教师理念的转变是语文教学发生改变的第一步。“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大主题”这几个词语是对课标理念的高度提炼,只有理解它们的内涵,运用它们转变当前语文教学设计和学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泉城小学/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热词语文课程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