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
★魯迅1926年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全面展现了鲁迅先生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对祖国的无尽眷恋和深思。
这部颇有自传意味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一、追忆童年,对故园的深切迷恋
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鲁迅用大量篇章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的童年是充满童趣与欢乐的。作品中提及的一些人物对鲁迅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阿长。文章语言虽朴实无华,但阿长善良纯朴、讲封建礼节又勤劳能干的形象跃然纸上。鲁迅满怀感情地回忆童年时期与阿长相处的趣事,表达了对阿长深深的怀恋与感激之情。
再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记叙了自己在百草园自由的快乐时光以及在三味书屋枯燥无趣的读书生活,既展现了自己儿童时期热爱自然、活泼自由的天性,也表达出他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不满。在鲁迅笔下,貌似有章无序的百草园变得鲜活有趣,无论生机勃发的夏季还是满目萧索的冬季,他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譬如夏季挖草、冬季捕鸟等。在描述百草园时,鲁迅巧妙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经典句式。恰是这种让步修辞手法,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这个繁复句式的凌空而出,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
后来,少年鲁迅被送进了三味书屋读书,他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性真切地表达出来。通过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揭示出封建教育制度泯灭儿童天性、压制儿童身心发展的弊端,为后期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埋下伏笔。但事物都是两方面的,童年鲁迅曾孩子气地认为,是自己顽皮才被家人送去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读书。这个“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的老师,便是寿镜吾。寿镜吾看上去非常严厉,但严厉中并不乏温情。所以,每年春节前,成年后的鲁迅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极尽恭敬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寿镜吾对鲁迅虽严苛,但是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这是鲁迅在《狗·猫·鼠》中的文字,主要描述了夏夜乘凉时,他见到“可爱小鼠对其容忍、跳梁老鼠对其憎恨”的绝妙瞬间,令人忍俊不禁。小鼠们探索着这个神秘的世界,老鼠们消费着这个熟悉的时空。它们的身影在房梁下跳跃,轻盈而敏捷,充满了夏夜的活力与世故。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突出了对故园的深情,传达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刻思想。鲁迅在文中阐释自己对猫没好感,是源于对部分扭曲可憎的中产阶级人士的厌倦,厌恶他们同猫一样只要有鱼吃就会弯腰屈膝、阿谀奉承。
二、青中年时期:遇到师友,思想形成
同时,鲁迅深情表达了对日本留学时的师长的怀念,并对国人封建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青年时期,他试图通过学医拯救更多劳苦大众,但在东京留学的种种经历,使鲁迅意识到学医无法救国,转而弃医从文:医学只能拯救人们的身体,而文学才能拯救整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
在《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我们耳熟能详。鲁迅对藤野先生作出了最高赞扬:“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被鲁迅称为“伟大”者,正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导师——藤野先生。
那时,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帝国主义势力渴望蚕食、分割这块孱弱的领土。英、法、日、俄等国家对中国不断地展开大规模的侵略和掠夺行动。所以,鲁迅在文中慨叹“来自弱国的中国留学生,考六十分以上似乎非己力也”,但藤野先生却对中国人没有半点儿歧视。他尽责地教书育人,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公正认知,始终坚守自己的无民族偏见的教学态度。
藤野先生严谨治学、刚正不阿,鲁迅对他的敬佩溢于言表,这对青年时期的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这位曾经相当困惑的学生,在藤野先生的言传身教、悉心教诲下,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为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相比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一些“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径,却显露出了其卑鄙不堪的灵魂。这一切,表达出鲁迅对帝国主义走狗的强烈愤怒。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描述了他人生价值观转变的过程及成长心路。他逐渐从心理上的抗拒转向皈依、从行为上的叛逆走向信仰,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藤野先生的引导。正是藤野先生身上闪耀的特有魅力,让鲁迅在精神成长中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整个民族重担的使命。
《范爱农》是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通过追叙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鲁迅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他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寄托了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鲁迅在叙述范爱农与自己的关系时,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始时,鲁迅通过发电报、拟电文等勾勒出范爱农负情、胆小的懦夫形象,并用贬句“觉得他简直不是人”“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等表达自身偏见,还特别描述了他与范爱农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范爱农对鲁迅的厌恶之情。
接着,笔锋一转,鲁迅大书特书范爱农热切关注革命、办事勤快的可贵品质,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是自己错怪范爱农了,原来他与自己志同道合,对残杀革命者的反动派同样义愤填膺……几抑几扬之后,备受迫害打击却又倔强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便栩栩如生了。《范爱农》通过大张大合的文字表达,展示了鲁迅、范爱农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相知相惜,特别使读者对鲁迅那种嫉恶如仇、知错就改的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自身成长及反帝反封建思想逐步形成的散文集。同学们跟随鲁迅的文字,能深刻感受到鲁迅从童年到青壮年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经历、志趣和性格趋向,显示了鲁迅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结合的襟怀。这些经典散文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又夹以深思和议论。作品生动形象,格调明朗,具有强烈的思辨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