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4-04-10 05:33秦红益李峰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专业

秦红益 李峰泉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剖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的典型问题和高校本身现状出发,阐明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时代意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关键组成以及组织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实施路径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遵循育人规律,有助于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和长效性。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57-04

一、引言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述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上的重要意义。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至此有依可循,拉开序幕。《意见》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中小学生都要进行劳动教育,且不同年龄段应当有所差异,各有侧重。中小学生应重在劳动体验、劳动认识,以期达到热爱劳动过程和掌握劳动技能的目的;而大学生应当重在劳动理解,旨在劳动创造[1]。因此,要想做好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潜力等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劳动内容,分类实施,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真正做到劳动教育的“三全育人”。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时代意义

尽管相较于中小学,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且大学生智力、体力趋于成熟[2],但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一般,存在着劳动教育定位、设计思路不明等一些突出问题[3]。因此,以实际为支点,从高校教育主体(学生)和高校两方面当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出发,对症下药地分类细化教育内容,有助于精准打造新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的典型问题

《意见》中指出,近年来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时有出现。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体,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以下典型问题:(1)思想上轻视劳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创新创造类人才的社会需求。此外,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学历分流影响,一些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观念偏差,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贵,劳动是低知识含金量和廉价的,进而产生不尊重劳动、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2)价值观上盲目拜金。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新媒体和手机支付等技术工具和网络文化正史无前例地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4]。大学生通过手机支付和电子商务就能实现足不出户、享受衣食无忧,似乎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互联网时代的“网红”经济又给大学生产生“人人皆可一夜暴富”的错觉。这些诱因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偏差,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3)经验上劳动技能不足。我国已于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普遍提高。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夹杂着社会精细化分工带来的焦虑,致使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只要学习、只会学习”的状态,逐渐脱离劳动或者劳动经历很少,不得劳动要领,缺乏劳动技能,不会劳动。此外,独生子女还因缺乏集体劳动,滋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紧扣当代大学生的典型问题,合理设计、有效进行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高校存在的问题现状

高校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一场域,育人地位极其重要。但因高校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1)高校劳动教育思想认识要强化。各大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认识深浅不一,执行效果不言而喻。因此,高校需要首先从思想上再强化,一方面真正将劳动教育提升至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突出劳动教育不可替代的育人地位,加强“五育并举”之间的联系支撑,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功能[5]。(2)高校劳动教育体系要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差异较大,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也更加丰富,因此应当创建良好的具有包容性、探索性的多部门有机协作的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同时,建设劳动教育师资团队、拓宽实践场所等。(3)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形式要优化。当今的高等教育具有专业化教育趋势,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专业差异性。因此,避免“一刀切”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心理更为成熟,自主性强,脱离组织性劳动时间过久。因此,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应突出多元性,有利于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效果。另外,还存在如实施过程管理不细致、劳动教育思想拔高不够等问题。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成长追求,也是优秀新时代新青年的时代要求,凸显了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在个人层面,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長成才的内在要求,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新时代意义:(1)在社会洪流之中,劳动教育能够塑造大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继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苦创业精神,树立爱岗敬业、劳动奉献的新时代价值理想。(2)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技能、激发劳动服务,通过知行统一,为已有实践实验课程增光添彩,提升解决问题能力。(3)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实践场所、内容的体验,是学生就业的预演,能够进一步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提升职业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就业,打通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层面,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使大学生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争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助力“中国梦”实现,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筑梦人。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形式

教育的重点应关注“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劳动思想教育通过传授劳动的含义、作用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道德。而劳动实践教育则是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劳动过程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劳动实践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实践环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艰苦创业、勤劳节俭、团结协作等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理论教育的实现形式

新时代高校劳动理论教育应当包括基础劳动理论教育、专业劳动理论教育和公益劳动理论教育三部分内容,依次与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相呼应。(1)基础劳动理论教育应涉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国内外劳动法律法规、劳动伦理、劳动保障、劳动的当代价值等主题。通过剖析劳动理论,带领大学生重新审视“规范劳动、社会化劳动、奉献劳动”的深刻精神内涵。(2)专业劳动理论教育应充分结合大学生所在“文理工农医”等的学科属性,在横向上比较学科间劳动特征异同,在纵向上与传统学科比较凸显时代新要求(如“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如工科除了要探讨工程设计、工艺技术、科学技术、操作规范、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主题,还要重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劳动教育。此外,应当兼顾同一学科下不同专业的特殊性,深化学生内心对“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专业劳动价值的认同感。(3)公益劳动理论教育,应通过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帮扶救助等方面的鲜活事例,以主题讨论式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幸福感、助人获得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实现形式

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应当与理论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劳动实践教育内容形式多样,但不应缺少以下三大类型。

1.基础体验性的劳动实践教育

基础体验性的劳动实践教育一般包括校园环境卫生维护、垃圾分类督导、绿化养护、园艺栽培、食堂帮厨、学生公寓协管保洁、教学楼清场、体育场馆整理等方面。该类型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与专业相关性较弱,与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相关度高,以体力劳动为主,可集中开展,可实施性强。通过该类型的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觉维护校园公共环境卫生,形成良好自律习惯,获得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的身心体验,强化分工协作产生的集体荣誉感。此类劳动在实施时,应随时注意个别学生获得感不高,劳动过程马虎,凑时长、混任务的懈怠思想,要及时纠正。另外,任务的组织管理不宜直接交给后勤部门,而应归口于劳动教育指导教师,能有效避免学生被动无偿劳动的思想。此外,对于非农学专业学生,田地劳动可以纳入基础体验性的劳动实践教育,但要充分考虑劳动实践时长限制,避免学生因劳动成果无法收获而获得感不足。

2.专业技能性的劳动实践教育

专业技能性的劳动实践教育是紧密围绕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该类型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需要依托实践平台,与专业相关性极强,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强。与专业实践平台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教育包括专业实践平台(如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单位等)的顶岗实习、巡查管理、维修维护、设备培训使用、专业服务、科普宣传等。如我院眼视光学专业定期开展的“眼健康免费检查服务”。学生除了可以通过进入专业实践平台开展劳动实践外,也可以将专业知识、技能带到校园乃至社会。如法学专业开展的社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此外,专业技能性的劳动实践教育也可探索“创新创业+劳动实践”模式,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专业技能性劳动教育的外延,提升学生升学与就业应聘的竞争力。有的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申报也为劳动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专业技能性的劳动教育其实施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创新创造,技术回报国家”的思想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优良品质。专业技能性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需要注意学生的适用性。若其专业综合素质要求高,则该劳动宜面向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开展;而低年级的学生则开展专业实验室认知实践实习等,同样可以增强专业认同感。

3.志愿服务性的劳动实践教育

志愿服务性的劳动实践教育根据劳动场所可分为校内志愿服务劳动和校外志愿服务劳动。校内志愿服务劳动主要以师生为服务对象,包括电器维修、活动装饰、设施搬迁、助教助学、迎新、军训、运动会、校园招聘会、校内学术会议等校内志愿服务活动;校外志愿服务劳动主要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包括深入城乡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和公共场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三支一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可纳入该类型劳动实践教育。志愿服务性的劳动实践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开展灵活。劳动教育导师需要把握好集中开展与自主劳动之间的互补关系,指导学生积极拓宽劳动服务外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弘扬集体劳动价值。此类型的劳动实践教育应尤其重视过程管理。

四、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保障高校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应从牵头统筹、体系设计、师资保障、配套支持等方面系统考虑,确保高校劳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成效提升。

(一)牵头统筹

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样,形式各异,劳动教育项目内容的发起部门也较多。大体而言,基礎体验性的劳动实践教育发起部门可有后勤保卫处、学生工作管理处、学院共青团委员会、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单位或学生管理单位等;专业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一般由各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或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发起。班主任、辅导员起配合协同的作用。志愿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可参照原先志愿服务认定流程,由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处、学院共青团委员会等发起。由此可知,应当建立一个统筹性的高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或教学委员会,由校长、书记、二级学院负责人等牵头才可统筹协调有效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避免多部门共同承担或交叉管理的问题,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管理体制[6]。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当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根据学生人数富有盈余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不仅能够学满必修课时数,还能快乐劳动,饶有收获。

(二)体系设计

为充分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将劳动教育独立开设为专门的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通过专家研讨会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将地方特色、院校特点、专业优势等有机融入课堂、融入产业,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有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应当建成学时核算和项目组织时刻并行的两条线。学时核算指的是在开课初期核算学生总学时、按专业或按班级分配课时、再按实践项目核算及认定学生课时,整个过程在教学办公室主任的复核下完成;项目组织主要由专业主任或教研室主任根据核算结果负责组织完成,一方面需要组织专业教师研究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项目,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实施过程中的跟进与管理。同时,体系设计过程中,还应增加动态反馈机制,修正、优化新一轮劳动教育的开展。

(三)师资保障

高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不足,制约劳动教育的长效发展[7]。不同来源的劳动教育师资存在不同特点:(1)劳动理论教育师资一般可由公共课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思想政治教师的基础劳动教育理论扎实,能兼顾公益劳动教育理论,但专业勞动教育理论相对偏弱;需要配合专业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契合专业劳动理论教育。采用多媒体资源、公开课素材,进行翻转式课堂、研讨式教学均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2)劳动实践教育师资可由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前者主要承担专业技能性劳动实践教育,后者主要承担基础体验性和志愿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的组织管理。为构建长效劳动教师培育机制,一方面要政策激励自有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型,并通过培训提升自有劳动教育师资的教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补充劳动教育教师的队伍,比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劳模导师[8]、技能大师等参与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来。

(四)配套支持

高校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开展,还应从多方面给予配套支持:(1)依托宣传阵地,搭建高校间的经验分享平台,通过案例交流、经验分享等方式,推广优秀的劳动教育做法,弘扬劳模典型,推广优秀劳动教育经验,促进劳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2)筹措专项经费,开通便捷通道,大力支持劳动实践耗材、专家经费等相关支出;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与现有工作有效衔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项目,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并将其作为升学、就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组织同行互评,动态研讨提升,形成设计—运行—研讨—优化—再设计的反馈优化机制。(4)搭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平台,积极与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拓宽和共享专业技能培训资源,也可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劳动、义工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作用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劳动教育机会。

五、结论

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形式和组织管理确实是劳动教育开展的关键。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培养当代国家栋梁之才,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专业需求、实践能力等因素对劳动教育主体进行问题深度分析,更加针对性地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也需要考虑高校面临政策、师资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该兼顾“知”和“行”。尤其在实践过程中要多元化地开展实践项目,将劳动任务变成劳动兴趣,将刻板劳动变成创造劳动。此外,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包括明确分工、体系设计、师资保障等。综上所述,通过对劳动教育主体问题和高校面临问题的分析,综合考量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分类细化设计内容,强化组织管理,有助于瞄准当前时期问题。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6):16-19.

[2]苏爽.高校引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的现实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6):16-18.

[3]时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22(6):85-90.

[4]李锐,蔡雄春,唐宁.浅析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J].大学,2022(17):1-6.

[5]王一名,胡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J].大学(思政教研),2020(41):117-119.

[6]刘玉方,曲霞,田守雷.为劳动教育赋能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12-14.

[7]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5):54-59.

[8]姜雪.关于高校引入“劳模导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17-1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专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