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
走进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以下简称“十一中”),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照在古朴的青砖墙面上,将氛围衬托得越发静谧。这所拥有110年历史的老校,在学校特色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坚持课程培根、文化铸魂、活动育人,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优良的办学品质为基,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使母校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百年老校主动求变
2010年,十一中创校已近百年,文化封闭、管理团队与教师的观念更新慢、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低、课程建设单一、校本教研低效等问题逐渐凸显,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求变”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层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从内打破困局、獲得新生。自此,十一中开始变革育人方式,努力提升办学品质。
求变的第一步是重新解读校训,确立新的育人目标。十一中的校训为“博文修德,精益求精”,校领导结合育人目标,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扩充。
“博文修德”指向人格,即教师要成为博学于文、修德于心、业务精良、德才兼备并体现十一中文化特色的教师,学生要成为博采广撷、修身励志、人格完满、多元发展并体现十一中文化特色的学生。“精益求精”则指向行为,教师应当崇尚大雅、精勤不倦,学生务求卓尔不群、笃行至善,才可为家国栋梁。在此基础上,十一中提出了“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之育人目标。“中学阶段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基,我们希望十一中的学子走出校园以后,小则对家庭有所担当,成家立业;大则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学校现任校长李顺林向我们解释。
求变的第二步是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突破学校发展无特色的困局。2010年,十一中的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正式启程;2016年,学校成为重庆市青少年海军航空学校;2018年,学校挂牌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分院科技附属中学。十余年间,全人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地,使十一中有了自己的特色课程,办学品质有了显著提升。
育人模式的优化,打破了传统学校重分数轻素养、重当下轻长远的短视办学观,推进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让学生在“论坛式”“辩论式”“活动式”“体验式”“探究式”与“项目式”等多种学习方式中获得成长。今天的十一中已成为外人眼中“有故事”“有特色”“有质量”“有担当”的学校。
坚持做好值得做的事
如何建设特色课程?李顺林以语文特色课程为例,做了详细介绍。
2010年,语文特色课程改革之路正式启程后,十一中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语文教学要有利于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总体要求之下,十一中在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即:整体规划六年阅读的书目,增加图书馆阅读课,学生阅读以限定性阅读为主;调整试题内容、结构,以学科规划为依据,突出课外材料、海量阅读和信息筛选的考查,以考促读;减少考试次数,引导师生用长远的眼光重视能力培养;设置“大阅读”活动节,将阅读活动化、特色化、常态化。在如此大力度改革的推动下,2016年,十一中大阅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初步成型,大阅读特色课程初成规模。
为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定期送青年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十一中也积极引进“名师精品课”,开设“文学作品研讨课”,邀请专家进校开讲座。“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使教师的眼界被开阔,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学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外,国防教育、科技教育的推进共同勾勒出十一中的探索路径,即大课程观、可持续观和能效评价推动五育并举,用跨学科的研讨与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学习,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下定决心,坚持去做值得做的事,做好值得做的事。十一中的变化看得见,感受得到。“站上无数先辈的肩膀,望见时代最美好的模样,在含珠池畔红袖添香,在精益楼前放飞希望……”,十一中“第九届大阅读活动节暨第二届科技嘉年华”活动上,来自高2024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共同创作了这首主题曲。在有画面、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有力量的文字中,在未来的“家国栋梁”身上,百年老校的教育底蕴被呈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