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措施探讨

2024-04-09 07:57杨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商科高校

杨琳

[摘 要]新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商科教育已无法达到商业市场对人才知识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正在向新商科教育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商科背景下进行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新商科背景,分析目前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的新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和落实新商科背景下的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财会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型智能财会教学资源以及建设复合型智能财会师资队伍,以期更好地实现新商科智能财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商科;智能财会人才培养;高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2.07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2-0239-03

0     引 言

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衍生出的打破经济管理类学科壁垒的新概念。新商科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融入传统商科课程,实现跨学科重组交叉。相较于传统商科,新商科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更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能够为培养具备数智化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人才助力。

新商科理念对财会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的总体目标和“培养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的主要任务。可见,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智能财务应用正在推动财会行业快速发展,传统的财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已不能适应智能财会行业发展的需求,财会人员的职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调整和优化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尚未全面落实

我国众多新興产业的数字化迭代速度飞快,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财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智能财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关注领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企业的高管或是财会部门的管理者认为会计学专业有必要进行智能化升级[1]。但是,从当前高校的实践来看,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到位,尤其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全面的问题。我国多数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时俱进,仍然以培养专业的核算型财会人才为主,并未将培养智能决策型财会人才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有些高校虽然对培养目标作出了调整,但是对新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要素的调整并未跟上,导致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未实现实质上的新技术与专业知识相融合[2]。从高校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来看,仅进行形式上的改革无法培养出符合数字化转型时代社会对智能财会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体系跨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

新商科背景下的智能财会人才培养应打破原有的院系边界,推进课程体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然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智能财会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材资源等方面存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高校的财会课程依然坚持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理论课聚焦于会计核算,实训课注重财务软件操作,这些课程没有融入大数据技术、智能化财务平台、模拟实践以及云会计平台等。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设智能财会课程,但是财会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并未深度融合,“两张皮”问题严重。从课程的学分占比来看,许多高校财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失衡,传统财会课程的学分占比过大,信息技术类课程学分占比较小,多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同时,专业课过于注重核算,对培养学生管理决策能力的分析类课程却缺乏重视[3]。从考核方式来看,目前许多高校的智能财会课程仍以案例分析和期末考试为主,融入的现代信息技术有限。

1.3   教学资源和方法缺乏技术创新

新兴技术未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逐渐增多,智能财会教育资源建设需关注新兴技术的应用。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ACCA)发布的《中国高校智能财会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智能财会教育资源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从校内教学平台的建设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仍依赖传统的教学资源,运用最多的实训教学平台依然为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在教育部的政策指引下,部分高校建设起虚拟仿真课程作为智能财会教学平台。然而,鲜有高校自主创新,建设较为新颖的教学平台,如数字证书及认证徽章和自适应学习平台。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来看,综合实力较强或学科优势明显的部分高校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实习基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未实现这个目标。从智能财会课程的教材使用来看,大多数高校以选用教材为主,只有极少数的院校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

1.4   智能财会教师短缺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智能财会教育质量的根本,智能财会人才培养要求师资队伍既精通财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智能财会师资不足是目前限制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当前,高校智能财会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数由原本教授财会课程的教师组成,而缺少学院以外或是校外更深入了解新兴技术的教师。同时,智能财会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较少,高校教师缺乏与同行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对智能财会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放薪酬奖励,但是大部分高校对智能财会建设有贡献的教师并无激励措施,这会削弱教师参与智能财会建设的积极性。在学术成果方面,智能财会教育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众多高校申请了相关教改项目,但是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较少。

2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2.1   制定和落实新商科背景下的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目标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人员需要了解财务的改革方向并掌握所需要的财务知识,而高校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财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重合。一方面,新商科背景下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适应数字化变革发展、思维缜密且能够开拓创新的复合型智能财会人才。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上,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在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高校智能财会教育改革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先在部分课程中嵌入智能财会知识,再逐步开设智能财会方向班进行试点,初步实现新技术与会计专业的融合[4]。当试点工作开展成功后,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全面实行智能财会改革,如设置智能财会管理专业或学院。第二,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应将智能财会全面深入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到位。从实践来看,高校需要对设置智能财会招生方向的时间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划,以便后续工作安排层层落实。第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还应充分发挥地方及院校特色,培养既适应智能化财会行业要求,又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2   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财会课程体系

高校应积極改革传统财会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知识融入财会专业知识中,构建跨学科的智能财会课程体系,杜绝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割裂。从课程设置来看,一方面,为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财会知识和信息技术,原有的传统财会课程应保留并优化,同时开设技术类前沿课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基础、Python语言、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作为智能化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进阶课程应该将财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充分融合,加深学生对新技术运用于财会领域的理解。可以开设财会智能化方向的课程,如大数据财务决策、财务共享、商业智能分析和财务机器人等。但由于学分的限制,原有的部分课程要删除或降低学分,因此可以将传统的核算类会计课程的学分适当减少,增加跨学科的智能财会课程和注重决策与分析类的管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占比,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在课程设置更新的同时,与课程培养目标配套的考核方式也有待改进,可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加入虚拟仿真案例以及在线平台测试等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智能财会知识,又可以迅速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良性循环。

2.3   开发创新型智能财会教学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财会专业知识的能力,高校有必要持续推进智能财会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如线上慕课和线上案例库,实现线上线下相配合的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时查漏补缺。其次,与智能化转型企业共建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企业实操”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云服务平台,推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满足学生进行智能财会学习的实训需要。学生可以在校内模拟仿真训练,真实体验和感知智能财会相关岗位的实操流程。通过不同岗位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智能财会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岗位的同时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另外,高校可以与智能化转型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能够应用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最后,智能财会教材的编制也至关重要,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现实情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写智能财会教材与实训手册等,构建完整的智能财会教学资源体系。

2.4   建设复合型智能财会师资队伍

智能财会师资队伍建设是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应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一支兼具深厚扎实的财会知识和智能化技术的教师队伍。从新教师的引进来看,可将有数字化背景的复合型青年财会人才作为引进目标,给学生开展会计学科发展、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从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来看,需加强对现有财会教师数字化思维和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供更多跨学科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如邀请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方向的专家对现有的财会教师进行指导;组织青年财会教师假期进入合作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学习新技术;组织财会教师与掌握新技术的其他学院教师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组成跨学科的教研团队共同进行课程改革[6]。除引进和培养自有教师外,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和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校企共建的师资团队共同致力于智能财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任务实施,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标准匹配、教学资源由信息技术赋能的目标[7]。此外,优化激励机制也是建设智能财会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可以对参与开发智能财会课程和承担智能财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尤其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评聘上有所倾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助力智能财会教育的发展[8]。

3     结束语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使财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满足数智时代财会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新商科背景下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新商科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的措施[9],主要包括制定和落实新商科背景下的智能财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跨学科的智能财会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型智能财会教学资源以及建设高质量的复合型智能财会师资队伍,助力新商科背景下的智能财会人才培养[10]。

主要参考文献

[1]温素彬,温皓然,张兴亮,等.兼听则明: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与方案设计[J].财会月刊,2023(1):81-86.

[2]洪小萍,孔莉.“数智”时代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45-51.

[3]段洪波,王映竹,赵宏月.数字时代财务人才培养的探索[J].财会通讯,2022(7):171-176.

[4]李慧,温素彬.比物连类: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J].财会月刊,2023(4):45-50.

[5]孙倩,宋在科.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2(11):167-171.

[6]陈俊,董望.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J].财会月刊,2021(14):23-30.

[7]魏凌波.以新时代的视角积极探索高校财会专业创新之路[J].经济师,2023(5):79-81.

[8]徐海清.应用型本科高校财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4):118-120.

[9]洪小萍,孔莉.“数智”时代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45-51.

[10]李丽阳.数字经济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路径研究[J].华东科技,2023(1):137-139.

[收稿日期]2023-07-12

猜你喜欢
新商科高校
“新商科”理念下跨境电商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