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
【摘要】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出台,历史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重点。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当今广大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课题,其能对课堂教学内容予以有效补充,同时在多种实践活动的引导下,能够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以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基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策略展开研究,旨在提升教学温度的同时,为广大教师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价值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课外实践活动 策略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之课外实践活动教育策略研究》(立项号:GS[2021]GHB145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2-0187-03
现阶段高中生情感认知趋于成熟,对事物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为他们提供更为深入的历史体验,增强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科学、严谨的历史观,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原则
(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原则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等。高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做好活动内容的布置与引导,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情感素养的有序发展。
(二)师生互动原则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历史问题,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以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历史史实原则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基于历史史实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展。对此,历史教师应深入解读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与授课内容相结合,加强历史史实和事件的展现,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同时,教师还要从历史考察、个案研究、历史角色扮演等活动入手,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增强对历史文本的解读能力。
(四)学生成长原则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参与活动,同时也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正视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促进个人成长和能力、素养的多维度发展。
二、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实地考察,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历史,并通过情境、问题探究等方式直观化展现历史影响,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激发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课为例,教师可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
1.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丰富的历史资源宝库,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来深入了解历史发展,明确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隋、唐两个盛大王朝的兴起和覆灭,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通过实地考察博物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例如,观看展示的历史文物,如隋唐时期的陶瓷、绘画、书法作品,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文献等,了解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体制、社会阶层和艺术文化特点,以此深化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历史遗址
实地考察历史遗址是另一种有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情境。学生可以前往古老的城堡、古代战场、历史名胜等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和背景。这种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市场、商业街区、工坊等地,了解当时的商业活动、手工艺制作和社交习俗。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和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其他地方历史遗址,如,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隋唐时期的古都长安(今西安)或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王国遗址,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的直观化展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氛围,了解古代城市的规模、建筑风格和艺术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化还原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二)开展影视作品赏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影视作品赏析是一种生动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对此,教师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挑选适当的历史题材电影、纪录片或历史剧集,鼓励学生观看并分析其中的历史内容。
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网络视听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歌曲、影像片段、战争纪实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并在多种感官的加持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聚焦民族英雄,通过展示影视资料与人物传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强化学生爱国情怀,如七七事变中的民族英雄佟麟阁,其被敌人的机枪射中,他的部下强行要求其退下,但其仍带伤作战,最终被敌军伤害而死亡。再如,张自忠,七七事变后,他亲自与敌军周旋,尝试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军队与敌军作战全军覆没,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借民族英雄引路,更好地感受他们身上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视听史料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胜利的意义展开实证分析。例如,为学生播放“百团大战”的记录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抗战中关键战役的起始、影响,战役中的英雄人物等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抗战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有哪些,以此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
(三)组织历史兴趣小分队,开拓课外历史学习园地
组织历史兴趣小分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领域,提高他们的历史探究能力。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随后,教师应秉承异组同质原则,在班内组建多个4~6人的历史小组。每个小组应包括一些历史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一些历史能力稍差的学困生。这种异组同质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协作,以优带弱,共同提升。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史料探索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任务可以包括指引各小组依据章节内容,搜集相关的文献或史料。例如:
1.史料搜集任务:一组学生可以负责搜集关于辛亥革命爆发时期的报纸文章、宣传海报、政府文件等史料。他们需要分析这些史料,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情感反应。
2.主要人物研究任务:另一组学生可以深入研究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等。他们需要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些人物的背景、信仰、政治立场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3.事件影响分析任务:还有一组学生可以研究辛亥革命的具体事件,如武昌起义、清朝的倒台等。他们需要搜集相关的史料,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影响,并讨论事件的复杂性。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将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他们将培养历史史料的搜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展开讨论和成果交流会。学生可以分析并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呈现给其他小组和教师。在成果交流会上,学生不仅能够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还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分享见解和观点,从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观点,将其汇总成思维导图或文档,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还能够培养历史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为他们提供更深刻的历史体验。
(四)创建“历史讲坛”或历史“演播室”,展示历史史料
创建“历史讲坛”或历史“演播室”是一种促进学生表达和展示能力的策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主题,通过历史报告、展示板、口头演讲、影像制作等形式,分享历史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和沟通技能。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结合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初步讲解,确保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有关“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图片、文献资料、政策文件等。通过图片形式展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后续的历史“演播室”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学生可以分组合作,每个小组负责创作一部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广播剧。在广播剧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农民、政府官员、社会观察家等,通过对话和情境再现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这种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和演绎能力。学生可以自己编写剧本,讨论对白,并在课堂上进行排练。最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广播剧的表演。每个小组可以轮流表演他们的广播剧,让其他同学充分欣赏和评价。这种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就广播剧内容展开讨论,如,选择剧中一个农民角色的日常生活。学生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了解“该农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生计变化。讨论广播剧中的情节是否真实反映了农民的生活体验,并探讨这一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此深化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的理解。
(五)开展调查访谈实践活动,增强历史体验
开展调查访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增强历史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制定调查内容,确定调查对象,通过对话实现资源的交互,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以“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定一个相关主题,如全球化对当地产业的影响,然后帮助他们设计调查和访谈的问题,如:1.全球化对当地产业和就业市场的影响如何?2.该产业有没有新的发展机会?所面临的挑战都有哪些?学生可以考虑采访当地企业家、工人、政府官员,以了解全球化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其次,学生要着手开始实际的调查和访谈工作。他们可以亲自前往企业、工厂、市场等地,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在访谈中,学生应该充分准备,记录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和见解。此外,学生还可以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报告,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全面地开展调查访谈,从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理解。
最后,学生要将他们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整理成报告、展示或论文,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科学的发展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历史素养,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在今后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推广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展开学习,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不仅如此,在今后教學中,教师也要做好教学评价的渗透,精准对接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教学工作针对性与指向性,推动我国高中历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云.高中历史阅读实践活动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2022(11):25-27.
[2]张子其.高中历史研学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2.
[3]廖海萍.高中历史活动型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124-125.
[4]王京.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许双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