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雨璐
(湖南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00)
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夕堂,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船山先生在《与惟印大师书》中提到:“余丁亥至飞来船,有诗云‘偶然一叶落峰前,细雨微烟懒扣舷。长借岳云封几尺,潇湘春水座中天。’当时遍示山中人,无相解者。[1]”他在清顺治四年(1647)路过飞来船时写下的这首诗应该是关于南岳飞来船最著名的一首,但是,他在《船山记》中也提到:“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1]”因此后人解读他所写的这首诗时多以为飞来船就是石船山上之船,其实不然,王船山所写之飞来船原在南岳,后来突然消失,笔者即对南岳飞来船详加考证,以期还原其真实面貌。
飞来船石到底在南岳的哪里?它的形态是怎样的?明清文人多有在游览飞来船之后留下诗文者,根据他们的描述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顾璘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撰《游衡岳前记》中提到:“度飞来船石,观宋徽‘寿岳’大书。[2]”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也有“由丹霞上三里为湘南寺,又二里南天门,平行东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飞来船、讲经台”[3]之语。王船山《南岳赋》中有“飞航切云,高台含烟。[1]”飞航即指飞来船,高台即为讲经台。又据黄周星撰《衡岳游记》:
时有僧持茗出饮客,伧夫而操吴音,修呼问所胜,对曰:“过此则飞来船、讲经台矣。”遂从歧路趋至船所。船之上下左右皆石也,船则高庋两崖间,适当石之门户处,人皆从船底往来,船上亦扪蹑可登。余与修盘礴流连,未始不叹其奇也。周视绝壁间,有题曰“石舟”者,有曰“蓑云钓月”者①,又有拟题曰“慈航”者,以船喻船,都无是处。往观讲经台,台上劖有“寿岳”二大字,云是宋徽宸翰[4]。
可知飞来船在讲经台之上,飞来船石旁有众多题词,讲经台上有宋徽宗赵佶所写二字。
飞来船石的具体形态据谭元春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写下的《游南岳记》中记载:
……转寻飞来船石,众石支扶,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见石上树如藤,皮半存,青青自有叶。望讲经台,甚了然,遂不往,取旧路边山而下[5]。
又彭而述撰《再游衡山记》中提到:
迤东百步外为飞来船,船嵌空架两石上,首尾舳舻俱肖,人行其下,其南下临无地,岸石三层约围十余丈,风吼筼筜簌簌,人立其上,毛发皆寒,此时方在三伏,已似十月天。岸藤如蛇虬相攫,挐根盘石窟跃而上,与石争怒[6]。
从以上描述可以想见,飞来船夹在两石之间,下底悬空可过人,其石不仅轮廓酷似船形,就连细微之处也非常相像,所见到的人无不流连感慨。
对飞来船具体的位置和形态总结得最详细的则要属李常庚所撰《南岳飞来船石去记》:
若南岳名峰七十有二,祝融称首,近祝融之前有芙蓉峰,芙蓉之巅有巨石广丈余,袤三倍之,以崎石抵两腋若挟胁而行,下虚一窦可通往来,名曰“飞来船”,其势巍峨,亘古称赞以今[7]。
可知飞来船石在南岳七十二名峰之一芙蓉峰上。
飞来船屹立芙蓉峰上已不知多少年,为何会突然之间消失不见,关于它的消失又有多少不同的传闻?从前人留下的诗文及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或许可窥见一斑。
清顺治七年(1650),彭而述游览衡山结识了两位好友,彭而述撰《林君苗诗序》中提到:
比游衡山,得两异人。一为道士李皓白②,病面修躯,腹多经世书,自命是魏夫人后身,薄李长源不为。一为吴僧破门③,善怀素书法,如苍虬相纠结,巴蛇抟象,其狰狞吞噬之状,若出纸上。非是,则七十二峰无色已。皆与之交,投赠有诗[6]。
上文中提到的道士李皓白在《南岳飞来船石去记》中详细记载了彭而述游览的经历:
上庚寅之七月,南阳彭公来游兹岳,首访九仙观,留记题诗。再游诸峰,会隐逸君子适芙蓉峰,玩飞来船之石,顾盼不已,语诸偕游者曰:“此会须有坠时?”及造下火场之刹石浪庵之居,晤破门禅师,高谈物外,询曰:“居何以石浪名?”曰:“因上有飞来船之故耳。”彭公曰:“飞来船有时会坠。”
彭而述在赏玩飞来船后说了两次飞来船会落下来,他在《破门传》中也提到:
……石浪居在飞来船下,仰视天半银海,雪掀风樯,斜出如飞鸢,跕跕欲坠,我谓破门曰:“尔看此物会须有堕时,如破门头颅何?”破门曰:“嘻嘻,予亦一笑而别。”时为顺治庚寅七月,予陟岳还造其庐为之书[6]。
僧人破门所居之石浪庵正好在飞来船之下,彭而述还与他开玩笑说如果飞来船落下来砸其头该如何。
关于飞来船石如何消失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3种:
一为雷电说。据李常庚撰《南岳飞来船石去记》:
不意至辛卯三月十有二日,晡时风雨大作,雷霆震怒,附近山居之僧无不震骇惊悸,发狂呼叫,谓此身将无所寄,其轰裂之势如此。又有稍远闻之者,其声作不一,有若雷,有若霆,有若平和攸长之声,有若砰霹雳之势,仓卒察之,似有数家雷神而共掘之,是夕飞来船去矣[7]。
一为野狐说,认为是飞来船遭受雷击与野狐相关。《南岳志》云:
顺治八年三月十二日夜,衡山大雷电,击碎飞来船石,是日午后有野狐曝其上,忽紫云垂下,雷雨大作,狐毙船碎[8]。
王大经在《飞来船仿天问体》中也问道:“畴暴野狐,雷电安击?胡遽竟毁,碎同瓦砾?[9]”
一为绯衣人说。《南岳纪异》中记载:
顺治庚寅七月,南阳彭而述游此,题曰:“此物飞来,会当飞去,歘然风雨,不知所处。”次年辛卯三月十二日,晡时风雨大作,雷霆怒号,夜半小沙弥见绯衣人无数,次早飞来船去,莫知所之[10]。
总结以上3种说法的共同之处,一是飞来船消失的时间都明确是在清顺治八年(1651)三月十二日的晚上。二是飞来船消失的晚上都提到有大雨雷电,飞来船的消失应该与其关系最密切,而至于数家雷神、野狐、绯衣人等说法可能是为了给飞来船石蒙上传奇的色彩。
飞来船石消失之后还留下了什么痕迹?李常庚在《南岳飞来船石去记》中:“翌日有南天门焚修道人胡碧阳恭诣其所,上下徘徊,忽拣得雷拽一枚,长四寸,阔一寸六分,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上脑崩去少许,此世间之所少见者,若飞来船之石[7]”,《南岳志》中:“或云船飞去,翼日有道人于其处拾得雷栧一枚,长四寸,大寸余,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上脑缺去少许,人皆以为异[8]”,都提到飞来船消失的第二天有道士捡到“雷拽”④一枚,疑为飞来船之碎石。另有《[道光]衡山县志》中记载:“飞来船石旧传在芙蓉峰,今失所在,或云飞去。又黄庭观侧亦有船石,广丈余,袤三倍之,截然中断,下有支石,相传为雷所击,故断石今尚存[10]”,认为飞来船石为雷击所断,断石在黄庭观侧。但黄庭观在衡山集贤峰下,飞来船石被雷劈断后如何从芙蓉峰之巅移动到集贤峰?且今黄庭观侧确有船形巨石,但并没有断裂,相传为魏夫人飞升处,石上刻“飞仙石”三字,《[道光]衡山县志》似将其混淆,误以为飞仙石为飞来船石。
飞来船石消失的事情彭而述在当年就得知了,他想起曾开过的玩笑,写有《讯破门(有引)》:
破门住石船下,予前《衡山记》有云:“船有时飞去,如老僧头颅何?”船于是年飞去,破门无恙,书此讯之。
船去不应尔独留,屠苏剩得老僧头。金刚未碎慈航杳,莫上祝融观海楼[6]。
彭而述询问石船消失的情况,并调侃破门应该和飞来船一同离去,经此一遭破门虽然安然无恙,但是以后还是要小心为上,别再登高望远了。破门也有和诗:“泼天烟雾送行舟,无限青山未敢留。霹雳一声惊雨散,乘风撑去乱云头。[11]”描述了飞来船消失之夜他惊心动魄的经历。
清顺治十三年(1656),彭而述再次经过衡阳,撰有《问飞来船(有引)》:
飞来船在衡岳南天门外,予庚寅登岳,为偈付僧,疑其飞去。数日大风雨,忽不知所在,湖湘间传为异事。丙申复过衡邑,问麓下居人,船果乌有矣。为此诗以讯山灵。
(一)
空山雷雨奋孤舟,化作神龙不可留。天上银潢不用棹,如何搜取到山头。
(二)
系马湖湘已六年,游踪半在祝融巅。重来无复懒残在,不独南天门外船。
(三)
偶因霹雳锦帆开,谁谓凌云去不回。我欲征南通五岭,楼船好逐伏波来。
(四)
我诗未必速君去,君去似当因我诗。寄语南阳韩吏部,云开自此不为奇[6]。
离上次游览衡山已经过去了6年,彭而述仍然对飞来船石念念不忘,他询问山下的居民,得知石船果真消失不见后,认为其消失的原因是自己一语成谶。彭而述撰诗《匆匆未果书此寄谢白莲》中有“再来欲向青城老,莫学衡山顶上船”句,其后自注:“衡岳顶飞来船为余题诗飞去,事在辛卯[6]。”也有此意。
此后多年,彭而述第五子彭始抟写有《公于衡岳南天门外书偈讯石船,一昔风雷作,破壁飞去,其事甚奇。道士李皓白载入〈衡山志〉,湖湘父老至今能言之,以为昌黎开云不是过也。因用昌黎谒衡岳原韵,敬志二首·其二》:
公为南岳主人公,三至朱陵洞天中。七十二峰题诗遍,笔与岳势争豪雄。
南天门外飞来峰,太古以来传无穷。望之可见不可即,三神山远隔阆风。
舳舻一一具维楫,径溪绝而风云通。公时笑语应怛化,积气万象还虚空。
数日居人瞻岳麓,晴云无翳天融融。何来风雨吼鱼龙,山腰忽拥冯夷宫。
铁瓦迸散浪头白岳庙殿用铁瓦,绿树半碎电脚红。船之去也符公语,信惟神灵启其衷。
韩公有言识神意,清明志气果在躬。不然何以二千载,灵贶彷佛开云同。
我闻天人感应有至理,神物变幻渺难测其终。此间已履波涛险,何处更收舟楫功。
巨槎贯月事荒昧,斗牛浮空传朦胧。安得乘槎一讯银汉支机石,楼船驾楫扶桑东[6]。
诗中赞颂其父之语感动神灵,使得飞来船一昔飞去,并将此事与韩愈开云之传说相提并论。
如果说彭始抟还是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来解读飞来船石之消失,那么钦琏更是直接认为彭而述凭借飞来船得以飞仙长生,他在《飞来船歌为彭禹门⑤先生作》中写道:
彭祖之裔仙人俦,骨节珊珊李邺侯。远游五岳历荆襄,衡阳苍翠天际浮。
就中芙蓉峰最峻,上有巨石形如舟。舴艋位置自天然,岂假巧匠穷雕锼。
游人纷纷来往惯,坐卧何知春与秋。先生顾盼若微会,笑指此石宁久留。
作记吟诗题石壁,山僧不解付悠悠。明年春半风雨骇,石船踪迹不可求。
世间神物固有数,去住公胡若炯眸。乃知贤达与人异,矢口便觉天机流。
吾意先生应不死,至今驾船凌碧遨沧洲[12]。
纵观彭而述、彭始抟与钦琏之意,他们都将飞来船之消失与彭而述之语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飞来船石之消失真的是因为其偶然之语吗?《[康熙]续华州志》中有载:
衡永分守上湖姬公
公讳琨,字雪石,号龙山。以父忠烈公荫入成均。初授民部简校,历官顺天别驾、晋秩秋官主事,转地官主事,出为昌平平粮储。……公尝登衡山,有石船其形与木埒,相传飞来船云。即如洛阳之名开阳门,而为琅邪开阳县之飞来柱也。游者题咏,极尽风雅,真掷地金石声矣。公遂留题曰:“岳灵洵洞天,此事亦奇异。既是飞来船,因何飞不去?”公甫去后,而船忽不见。后报闻,公惊诧之,遂有张翰秋风之思,乃解组归。即此若以为公验云,言旋奉祀宗庙,优游逍遥园以终老[13]。
另从《重修南岳志》中收录《姬琨重修南岳门楹碑记》[11],可知其确曾来过衡山,姬琨之经历与彭而述极其相似,都曾在飞来船石下赏玩,说过此石将会飞去的恐怕也不止此二人,明代文人祝以豳就曾写过《飞来船(在衡岳绝顶)》:“有船凌空出绝壁,石耶幻耶非乎真。怪底飞来不飞去,风波是处有迷津。[14]”僧人本照也写有《飞来船》:“何来一叶舟,飞向峰头住。平地多风波,飞来不飞去。[15]”因此,将飞来船石的消失归结成某个人一语所致是不合理的,自然变化自有其规律,非人力所能左右。
历来文人墨客对飞来船石题咏不绝,他们在这颗石头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笔者试从3个方面加以分析。
金之俊撰《游南岳记》记载:
下岩北行一里许,至南天门祖师殿,殿宇倾颓,仅留一茅庵,遥望祝融峰,尚缥缈云外。又行一里许,至飞来船,大石横空,酷似船形,烟雾一起,船浮波上。有一蜀僧蓬首赤足,攒眉苦行,傍构一小庵,乞余赠额,余曰:“此飞来船,乃千佛渡世慈航也。”因额之曰“筏庵”。过此即讲经台,平广数丈,石上有“天上山中”四字,笔法奇古,不记何年,传云梁海祖师说法处[16]。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大慈悲救度众生离开尘世苦海,有如舟航,故称为慈航。金之俊将此飞来船石托喻为渡世之慈航,也是寄托了希望此石真的能带领人们脱离苦难,寻求彼岸之意。
历来将飞来船比作慈航之诗众多,如邹迪光撰《飞来船》:“谁向菩提现六通,石帆的的驭天风。乘潮夜渡旃檀北,舍筏晨飞鸑鷟东。即看空山皆彼岸,未嗔流水是飘蓬。迷津愿借慈航力,一苇扶桑大海中。[17]”在迷津之时,希望能借助飞来船之力,像达摩一苇渡江般到达彼岸。蔡承植撰《飞来船》中,则将时间倒流,认为飞来船石不是泊在峰头等待有缘之人,而是在渡人到达彼岸后化为石船,他写道:“度尽众生归彼岸,逆流回向万峰巅。无椿不为风云动,运载虚空不计年。[7]”
童佩撰《游南岳记》记载:“飞来船者,乱壑间一石,类艇子,势若乘空而倚。余为先登,业业欲飞去,已而太史来,余亟止之,曰:‘此张生槎所幻,足下乘之,泛入河汉,令人奈何?’[18]”张生槎即为张华《博物志》中提到的八月槎:“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19]”历代文人多有将飞来船比为仙槎,希望可以乘此一探银河究竟者,如张居正撰《飞来船(石船挂山畔)》:“石舰飞来几阅年?半落不落云中悬。何当棹向银河去,直取支机下九天。[20]”又如丘兆麟撰《飞来船石》:“太乙仙人莲叶舟,何年系泊此峰头。天工若肯连人渡,撑向银河泥斗牛。[7]”更有不止满足于乘飞来船去河汉一趟便返回者,如廖志灏撰《飞来船(南天门有石名飞来船,余额之曰天然舫,曰群仙为波浪也)》:“南服苍茫万象盘,上峰耸极如飞翰。微氤震荡群峦走,层青叠碧拥烟澜。星斗疾移暗流转,八极吹嘘九万抟。老人扶杖撑碧落,巨灵摇橹下长滩。太虚汪汪洞庭野,气似艨艟波似马……君不见舟人曾泛一叶扁,凌风妙手凭天然,北极作舵南极悬,鸿蒙为宅气为泉,宝轮一颗跳甘渊,万岁千秋乘此船。[21]”他在诗中描述了一位可以千秋万代乘坐飞来船的仙人形象,其实也是寄托着希冀可与此船同渡无尽岁月,实现长生不死之意。
历来题咏自然景观多有物是人非之叹,以自然之恒久来衬托人事之无常,黄周星《咏南岳飞来船》中有“此舟无覆理,不碍伯夷登”[22]之句,认为石船不会像普通河流中的船只一样倾覆,可以长长久久登临赏玩。但飞来船石之变迁则恰恰相反,斯人仍在,而船石已失。彭而述调往桂林做官之后,僧人破门忽至探望,他大喜过望,写有《破门忽来自衡山,共醉伏波山下,走笔三绝·其二》:“石船飞去在何方?船下山僧旧草堂。今日苍梧还对酒,可怜头白渐如霜。[6]”石浪庵仍在,而掀起石浪之飞来船已失,这不是另一种落寞吗?另有袁奂所写《送羽人李皓白还岳·其一》:“缥缈九仙观,云深羽客家。须眉留道德,衣履带烟云。药录天台草,丹存勾漏砂。飞来船已去,何处问仙槎?[7]”僧人明宣撰《登芙蓉峰怀飞来船》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感:“仙子何年泛石舟,雪滩云浪泊千秋。一丝钓罢芙蓉岸,归去银河不可求。[23]”飞来船石的消失,似乎也是寄予其理想的落空。毕沅撰《飞来船石遗址(相传石作舟形,篷帆宛具,后因雷雨岩崩,胜迹永绝矣)》中写道:“古迹销磨不复存,尚追景像细评论。悄然竚立隤岩侧,宁异痴人记剑痕。[24]”游人仍然对传闻中的景物抱有热情,但自然之物却已消失,难免使人心生感慨。
南岳芙蓉峰之巅的飞来船石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其间种种“湖湘间传为异事”从当时的“湖湘父老至今能言之”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笔者考证了飞来船石的位置与形态,还原了它消失的过程,探究了历代文人对其寄托的情感,石虽已不在,但史料仍存。从开篇王船山所写之诗,可知“偶然一叶落峰前”之“峰”是指的南岳芙蓉峰,另据王之春撰《王船山公年谱》,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下有“登祝融峰,观飞来船。至石浪庵,晤破门上人”条,并用小字注曰“有《祝融峰》诗,《飞来船》诗,《石浪庵赠破门》⑥诗”可为佐证。
注释:
① 《[光绪]湖南通志》三百一十五卷·卷二百十人物志五十一中记载:“熊开元字鱼山,嘉鱼人。崇祯中官给谏,甲申之变,披缁为方外游。尝潜栖南岳,于飞来船石侧书‘蓑云钓月’四大字。”可与黃周星所见呼应。
② 李常庚,字皓白,山东青州人。明天启四年(1624)在武当山出家,曾劝李自成、张献忠少烧杀,收民心,百姓多感其恩。曾为左良玉、何腾蛟等反清将领出谋划策,后随何腾蛟守衡阳、湘潭。曾奔走于驻衡州总兵卢鼎和驻攸县、衡山总兵黄朝宣之间,调解斡旋,化解二者矛盾,消弭了衡湘间一触即发的内战。清顺治二年(1645)隐居南岳紫盖峰下,并得南明将领的馈赠而重建九仙观,使之兴旺一时。著有《琐碎录》《南岳古九仙观九仙传》。
③ 法智(1599—1671),字破门。相传即包尔庚,字宜壑,松江人,明末进士,明亡后削发为僧,以诗自娱,人称破门和尚和法智禅师。结茅庵于南岳衡山下火场,名其庵曰“石浪”。居衡山二十余年,以诗文自娱,工草书,为清初名书法家之一。著有《石浪破门诗集》若干卷,其诗有云:“朝衣脱却着僧衣,倚杖柴门送落晖。鸥鸟也知机虑尽,随波来往不曾飞。”由此可见其志。
④“拽”作名词有短桨,一说船舷之意,本作“栧”。另《[道光]衡山县志》记载:“按雷栧之‘栧’应作‘碪’,或作‘䃡’。陈藏器《本草拾遗》:‘有霹雳碪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雷震后得之。’又《正字通》:‘玉门西南有一国,山中岁产石碪数千枚,名霹雳䃡,春雷起䃡减,至秋䃡尽。’碪音砧,䃡音侵。”雷拽具体为何物未可考。
⑤ 彭禹门应为彭禹峰,彭而述(1605—1665)号禹峰。
⑥ 破门居南岳时,与王船山住所临近,二人尝以诗文相往还。王船山《南窗漫记》云:“僧诗本不足拊桧、曹之末。唐宋诸名髡,技止此耳,况今日哉!识量止于其域,大无能摄,微无能人也。余所见者僧法智一绝有云:‘一步一花无别意,香来熏透破袈裟。’差为蔬笋之雄。”僧法智即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