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丽
劳动教育是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劳动,现实生活基本场景下产生的真实的教育内容。项目化学习正是基于真实场景、真实生活,发现、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二者均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将项目化学习方式应用于劳动教育过程中,以顺应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对标《劳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养导向,回应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对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作出表达与体现。
项目化学习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对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从站位、内容、方式都需要打开突破口,不断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
项目化学习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指向相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而在传统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劳动技能教授,劳动教育渐渐被窄化为劳动技术教育,呈现出“有劳无教”“劳教分离”的情况,部分儿童青少年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劳动教育不同于劳动技术教育。虽然掌握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在劳动项目化过程中,我们在关注常规劳动技术操作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劳动的原因、劳动的意义等,重点关注学生劳动观、劳动品质的培养。
项目化学习助力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意见》指出,针对劳动新形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目前劳动教育偏重于单一、统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还偏重过于泛化的动手实践。学生常常是被动参与其中,按部就班地完成,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
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方式融入劳动过程,可以运用项目化流程,结合亲身体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真实的劳动问题,培养学生的筹划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项目群改变劳动教育实施“零散化”“碎片化”现状。目前,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并无统一的教材,很多学校仍处于摸索阶段,实施过程零散化、碎片化、形式化,缺乏一体化思考及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导致劳动教育实效性不高。
项目化学习可以有效连接学生丰富的劳动生活,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聚焦家庭、学校、社区中真实的劳动问题,开展系列化、多维度、持续性的劳动项目研究,开发多维立体、螺旋上升、有机衔接的劳动项目资源库,逐步构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中的真实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劳动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项目化学习的探究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劳动能力。一体化、分层次的项目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培育基本的劳动品质。
项目化学习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我们确立了“整体规划+多维构建+项目触点”的劳动教育思路,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化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富有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劳动体系,把学生素质培养与劳动项目实施过程、动态评价有机融合,实现劳动育人方式的转型。
开发劳动教育校本项目群。我们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探究能力的培养,先后开发了“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三十六技”“阳光社区,小主人‘智造”等项目群,形成资源库。
“劳动·创造·幸福”项目群包括123个劳动项目化活动,貫穿六个年级,研究六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内涵的界定,指向该主题下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在“劳动三十六技”项目群中,学生自制“螺子黛”、原始猪油皂、家常豆腐脑……学生在技能传承中感悟文化,探究热情持续高涨,现在三十六技劳动项目资源库已经扩充至七十二技。
在“阳光社区,小主人‘智造”劳动项目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技术相融合。活动立足社区,面向未来居民生活,聚焦社区规划设计、硬件设施、房屋建筑、公共生活等,引导学生用智慧和创意打造智能化、舒适化的“阳光社区”。光伏自动充电停车场、自动浮力防洪门、智能井盖、定时停车指示系统、独居老人智能生活家……一件件创意设计模型,展现了学生对未来智慧化社区生活的向往,以及作为社区小主人建设现代化家园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我们尝试将校园放手交给学生打理,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美丽校园种什么”“四季有颜色”“树儿咋过冬”“你的梦想教室”等项目活动,形成了小主人四季劳动课程,构建了六年成长劳动系列项目,建设了学园、田园、乐园一体化育人环境。
搭建深度参与的学习支架。在项目化学习“以终为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劳动项目的六步探究流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融合探究,推动育人目标达成。一是观察发现,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作为情景创设的场景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过程,发现真实存在并需要研究解决的劳动问题,达到共情共学。二是聚焦问题,用一个真实存在的开放式的劳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思考研究。三是建立联系,根据驱动问题梳理相关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研究过程中劳动的工具使用和技能掌握。四是探究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在行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清晰呈现整个劳动实践过程。五是成果呈现,在研究过程中,个体和团队在不同阶段呈现的研究结果。六是创意评价,在不同研究阶段对探究方式、劳动技能、创新表现、思维模式、项目展示等掌握或运用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估和综合能力评估。
设计素养导向下的评价体系。围绕劳动项目育人目标,实施全过程反馈评价,体现“多元主体、即时反馈、进阶激励”的特质,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分解出具体化、操作化、行为化的指标项目,注重评价资料多样性,对学生素养达成和发展做出评价。
第一,真实性的全员评价,评价主体是个人、他人、社区。“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评判、反思、修正。“他人评价”的“他人”指的是同学、教师、家长。“社区评价”指关注点延伸到学生的校外劳动表现。
第二,嵌入式的全程反馈。注重评价方式的即时性,使学生的行为得以及时调整、改进。坚持过程评价并发挥其改进功能,比如成立“劳动银行”,印制“劳动存折”,发行“阳光币”。
第三,激励式的全方位评价。运用动态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将劳动项目活动评价串联起来,以流线型的点汇集成一条线,构成对学生的整体化多标准评价。
我们将项目化学习方式运用于劳动教育,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特质。劳动教育的种子在学校的土壤里扎根、抽枝、结果,推动了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新时代学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