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

2024-04-09 17:56:03杨楠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塔利空间性罗伯特

摘  要:罗伯特·塔利是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与存在主义“焦虑观”基础上提出了“处所意识”这一新术语。“处所意识”既包括“恋地情结”,也包括“恐地情结”,指一种本能的、持续不安的地方感。面对这种地方焦虑,塔利以詹姆逊“认知绘图”美学策略为基础,提出“文学绘图”的隐喻概念,将作家写作视为制图师的绘图活动。作家以文学绘图实现对世界的比喻性表征,读者与批评家在作家绘图的基础上进行再绘图,再表征,并借整体性的绘图实践唤醒主体空间想象力,进而实现定位自我,赋形世界的存在性需求。

关键词:罗伯特·塔利;空间性;文学绘图

罗伯特·塔利(Robert T. Tally Jr)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麦克米伦系列丛书《地理批评和空间文学研究》(Geocriticism and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Series)的总编辑,出版多部著作。《处所意识: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Topophrenia: 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是塔利于2019年针对文学空间性做出的新的综合性思考,也是对詹姆逊“后现代新空间性”呼吁的回应与实践。面对全球化时代下强烈的空间焦虑与表征危机,塔利主张重视这种存在主义层面上无法回避的人与空间的关系,并从隐喻基础上将文学创作视为绘制地图,在对世界的比喻性表征中定位自我,缓解空间焦虑。

塔利在构建文学绘图的理论框架时,擅长对知名学者提出的理论概念再解读,使原有概念溢出,扩大它的理解和使用范围,甚至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概念。“处所意识”(topophrenia)就是塔利结合段义孚“恋地情结”(topophilia)和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焦虑观”生成的新术语。“处所意识”(topophrenia)由表示地点处所希腊词根“topo-”和表示“精神功能障碍”“恐惧症”的词缀“-phrenia”构成。处所意识指一种持续不安的地方感受。“持续”且“不安”是处所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地方感:恋地情结

段义孚在《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价值观的研究》(1974年)中提出了“恋地情结”(Topophilia)这一概念。恋地情结(TopoPhilia)由表示“处所”的希腊语词根“topo-”和表示“爱”的词根“philia”组合而成。由构词可见,恋地情结即对居所的爱与依恋,表示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时间和空间是人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维度,段义孚将广义的空间加以细分,一种是被主体标识、认知,呈现相对稳定静止状态的地方和未被标识、认知,呈现出运动难测状态的狭义空间。段义孚认为,“地方是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世界,它基本上是一个静态观念”[1]。人类在对世界体验的过程中从离散的空间中提取、抽离出地方,并赋予其意义与价值。主体通过在某一个空间长时间停留,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重感官的长期刺激中叠加对该地的认识,日积月累地获得长期记忆与生活经验,并产生本能的亲近与依赖。主体也在地方这一熟悉的环境中搭建其与他人、与环境的稳固关系网络,从中获得身份认同感,培养自我意识。但从另一方面看,地方的稳定性也会对主體产生束缚感。熟稔的环境容易带来一成不变的乏味感受,难以激发更多潜能。而未标记为地方的“空间”则是一片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空间在主体认知范围之外,所以主体在与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新鲜感受,培养新的能力,更新认知观念,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升华出全新自我。未知的空间利弊共存,空间的自由也伴随着威胁,未知孕育恐惧,走出舒适区后可能是蜕变,也可能是受挫与迷茫。“地方”与“空间”辩证统一,它们的存在满足人类安定与冒险的精神需求,交替贯穿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阶段,人类无法忽视自己与环境产生的关系,无法消隐这种对空间/地方的持续感受。

但恋地情结是一种陶醉于感性地理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感受,经由主观感知、移动赋予地方深刻的情感内涵。不用像段义孚所言面对未被主体标识、认识的未知空间才会产生威胁、不安的感受,对于某地的关注和停留无法转化成确定的依赖,熟悉的地方也会引起恐惧、厌恶。比如独自一人深夜走在幽暗逼仄的街巷,即使走过无数次也会焦虑恐惧;遭受家暴的女性,熟悉的“家”无法定义成庇护所,而是难以逃脱的牢笼;面对离乡的游子,面对物是人非的“家”却无处可去,难觅精神原乡;即使日常处于家中,也会产生疏离、无家可归的焦虑,保留对陌生事物的意识。情感地理学不应过度强调人对地理的亲昵情感,忽视普遍的空间焦虑。此外,段义孚对于“地方与空间”(地方与非地方)的二元划分无法应对后现代生活的诸多场景。塔利引出“非地点”(Non-place)概念,超市、酒店、高速公路等地点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它被体验,被感知,是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参考点;也是人们所习以为常的公共区域,这些地点被主体标识,熟悉;但因为其流动性大,未知因素多,与主体情感联系不密切而难以定性为“地方”。在生活中,医院、监狱、机场既是为人类生活便利的友好场所,又是充满悲伤、恐惧、混乱感受且蕴藏威胁的场所。随着空间本身内在多重功能的集合和人类身心经验的多重集合,空间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我们对其的感受是模糊的、变化的、复杂的。站在悬崖边俯瞰世界,既是视觉的盛宴,也是危险的深渊,主体在多重感受中无法抽离出愉悦,但也无法否认对愉悦感的存在。主体对地点的识别也具有模糊性,当面对经纬度数字的指示和“北京”表示的同一个位置时,前者难以激发对地方的热情,后者才能调动对亲身的回忆或源于知识系统涌现的社会历史、文化系统。愉悦只是人与地方关系的微小侧面,主体的认知与情绪都是流动的,边界不明的。塔利“处所意识”(topophirenia)和段义孚“恋地情结”(topophilia)共用表示处所的词根“topo-”,但塔利将其使用范围扩大,是包含段义孚“地点与空间”概念的广义空间,是人无法回避的生存维度。

二、不安的地方感:存在焦虑

处所意识(topophirenia)的另一个组成部分“-phirenia”,这词缀多用于医学术语中,代指疾病、紊乱、障碍,因德勒兹与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被熟知。在广义的空间中,“普遍的地方意识主导了我们的主观体验和对世界的理解,其特征是一种深刻的不安、焦虑或不满感”[2]。“-phirenia”强调的就是这种伴随存在焦虑产生的持续不安的空间焦虑,这种微妙的、来自内心的空间焦虑无时无刻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存在主义之父索尔·克尔凯郭尔在《恐惧的概念》中提出“存在即是焦虑”。婴儿面对特定对象会产生恐惧情绪,但因其没有选择能力所以只会感到恐惧,而非焦虑。选择蕴含着自由的图景和未实现的自由的约束,主体在选择中感受到未知的恐惧和自身更多的可能性,相应地,产生规避风险,退回舒适区和抵御风险,超越自我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的心理就是焦虑,它隶属于主体内在性与激情的非理性主观体验,是主体存在的本质。焦虑没有特定的对象,它随主体自我意识建立而产生,主体在独立选择中实现成长。克尔凯郭尔从哲学层面提出“焦虑观”,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海德格尔与萨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延续了克尔凯郭尔对恐惧和畏(焦虑)的辨析,畏无法与某一个明确的对象对应,畏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不可名状又无处不在。畏是根本性的,它是对日常生活中对空无体验的反映,在畏这一情绪对此在的揭示中,主体看到了自己的本真状态,并借以把握自由存在。萨特则将焦虑定义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方式。人被迫投入世界后成为责任的主体,自由蕴含着未知,没有对错的衡定,“焦虑感是人发自内心的对于无法逃避的自由的承认”[3]84。这种不可回避的“命定自由”永远存在,焦虑随其永远存在。主体需主动创造自身存在的意义,建立在世的目的。相较于萨特以“赌徒”和“眩晕”提出的面对过去与将来的时间性的焦虑,空间性的焦虑更难逃脱。“茫然失其所在”与“超验的无家可归”的“非家园感”在后现代社会愈发明显。

塔利提出的“处所意识”既包括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地关系,也包括持续不安的空间焦虑,是主体身处于空间之中,自觉自发的持续反应。它包含主体与环境之间所有的互动,小到商场购物这类个体特定经验的日常生活实践,大到抽象的、超越个人认知范畴的自我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体系的关系。

三、应对处所意识的策略

后现代超空间的诡谲莫测,加剧了主体的空间焦虑,主体迫切需要一种策略以应对这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受与迷失危机。

詹姆逊将“认知绘图”作为应对后现代表征危机的美学策略。认知绘图是主体在面对复杂社会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做的尝试。它既可以满足主体日常生活中迫切的定位需求,也可以满足精神领域自我定位的存在欲望。认知绘图超越个体视角后将成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整体性的积极力量。塔利认为“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美学是他此生的理论工程—对文学形式和社会结构之关系的理论化—的核心;并且,认知绘图本身也是文学绘图工程的一种重要模式”[3]86 。

文学与地图都是一种隐喻,都是对世界的映射。杰弗里·彼得斯曾言:“地图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还因为其隐喻属性。”[4]隐喻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层面展开,后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隐喻的实质是借用具体的事物(喻体)来理解把握抽象的事物(本体)。隐喻既可以把对喻体的解构、关系迁移到本体中,建立对本体的系统性认识,把握其特征;又可调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想象力,使受话人在喻体语境导向中重新理解并重构本体意义。从隐喻逻辑来看,文学与绘制地图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比喻性表征,且文学与地图都具有先验的空间本体性特征。空间复杂难以把握,地图为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提供了整体化和可视化工具。空间的认知历史影响着地图的发展史,地图学在空间转向的热潮中成为热点,地图认知理论、地图解构理论、地图释义理论依次兴起,研究愈发深入。地图已然不再是单一自然地理相对位置的空间拓扑关系的图示,其内在蕴含着权力、意识形态话语等复杂关系,成为一系列空间联系的选择性表征。这种地图的认知演变体现出地图深入形塑世界的核心使命。从地图形式上看,位置、距离、方向等地图语言也都是空间性质的,与空间思维密切关联。而文学也是对世界的表征与塑形,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空间都是文学固有的基本属性,文学文本每个层面都彰显了这一特性。在语言层上,文学文本是以词汇为基本单位,按照语法结构线性排列而成的物理空间形式。在形象层上,文学作品所构建的事物都依托于特定的空间展开。在叙事层面上,情节也是空间性的,作家往往会打破线性叙事,采用“并置”叙事等策略。而不同的情节设定也会形成文学作品宏观的空间形式。比如果戈里《死魂灵》构成一种“橘瓣式”的空间形式,乞乞科夫与五个性格迥异的农场主及其各自生活空间构成了五个向心的橘瓣,俄罗斯整体性的社会风貌则是橘子皮。在文学意蕴层面上,文学表征再现了客观世界。综合来看,文学与绘图这两种实践活动都是主体对空间经验和认识资源抽象性地整合利用,并试图构建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且是一个包含自我的整体。这个整体可能是暂时的、动态的,但仍反映了主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赋形。通过文学与绘图,主体可以建立与其他空间和地点相关的地方感,并成为主体设想各种空间和社会参考框架的实践方式,小到街道、社区、国家,大到星球、宇宙、世界体系,从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连贯图像。

文学创作是踏入真实与想象组成的未知旅程,会描绘出我们已发现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地图的绘制是无数客观地理特征和社会历史文明层累出的世界的确证,世界在文学与地图的描绘定义中成形。文学与地图相通的本质属性构成文学绘图的逻辑前提。文学绘图是塔利就处所意识内在持续不安焦虑感受提出的应对策略。《处所意识:地方、叙事和空间想象》一书的导言为“绘图的必要性”(cartography imperative),阐明绘图之所以必要源于处所意识——一种持续的本能空间焦虑。处所意识是文学绘图实践的必要动力。绘图是不自觉的,当你想到一个地方时,就已经是在绘图了。文学绘图狭义上喻指作家创作,将作家写作视为绘图工作,尤其指注重“空间”因素的叙事表征。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对空间进行勘测、取舍、重组、强调,在选择与省略交互作用下绘制叙事地图。文学绘图并不局限于叙事作品。图像诗及非叙事性作品直观形式的安排或地理环境的直接描写具有显著的地图特性,但叙事性的作品因其对时空的体察,对情节的设定——“建立一个情节背景,设定一个航道,或标志出某个想象性风景的特征”[3]63,蕴含于叙事中非显性的文学绘图更具深意。文学绘图并非作家将地图图示直接嵌入文本中,也并非对于空间及地点浓墨重彩地摹写,而是依循整体性叙事与局部描写的双重结合、文学实践与绘图实践相互渗透的原则进行创作。广义上文学绘图泛指基于空间想象的各种文学活动,贯穿作家、读者、批评家三个层面。阅读文学作品或阅读地图都是对作者/制图者空间观的一次接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因为个人不同的空间感受、地理经验对不同的空间产生不同的印象,从而在脑海中重新绘制地图;批评家面对文学作品时因主观经验与采用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同,将在文学作品基础上绘制出不同的地图。如持女性主义理论,将绘制出一幅性别空间图;从殖民主义入手则绘制出殖民与被殖民的图式。读者与批评家的绘图都是作家绘图——文学作品基础上的再绘图。

读图与绘图都是空间思维的具象应用,主体在真实与想象、个体与整体的碰撞与补充中激发空间想象力,既满足了自我定位、缓解焦虑的个体存在性需求,也实现了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体系的塑形与重构,在层累的绘图中确证已知,并指征未知的可能性。

參考文献:

[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48.

[2]Tally Robert T. Jr.Topophrenia:Place,Narrative,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M].Indiana UP,2019:23.

[3]塔利.空间性[M].方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4]郭方云.文学地图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39.

作者简介:杨楠,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塔利空间性罗伯特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36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离结束贫穷还有一半的路程
喜剧世界(2016年18期)2016-11-26 13:05:29
论存在与非存在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4:59:34
还有一半的路程
读者(2016年14期)2016-06-29 17:19:58
Autumn Fiers 秋火
塔利去旅行
学生之友(2015年19期)2015-09-01 09:35:04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