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析

2024-04-08 14:02张煜黄花叶李文锋王长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教育现代化

张煜 黄花叶 李文锋 王长琼

[摘 要] 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教学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主要载体,承担着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任,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对于构筑高等教育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物流专业,从教师培养、教学研究、资源建设等三个层面提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设计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核心是构筑“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立德树人、‘四个自信”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发挥虚拟教研室教育创新策源地和教育品质产出链链长的作用。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物流专业;教育现代化;教育创新策源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物流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335);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优化与升级”(202102489014);2023年度武汉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港口传承、数智创新、匠心追梦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为例”

[作者简介] 张煜(1974—),男,山西晋城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智慧物流、智慧港航的创新应用研究;黄花叶(197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供应链协调、产业集群及政策研究;李文锋(1966—),男,湖南岳阳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物流自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030-04[收稿日期] 2023-01-12

引言

虚拟教研室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通过高水平教学团队锻造、高质量教研成果共建、高能级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筑等,形成的“动态开放、学科交叉、共建共享、知行合一”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1]。虚拟教研室在教学学术创新、教学品质资源构建、教师团队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构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有力支撑。

一、虚拟教研室建设意义

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承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锻造自信自强、立德树人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培养具有全球站位、科技敏锐、创新进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物流人才,对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构筑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国际物流畅通。显然,物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物流类专业新生普遍将物流等同于快递,对物流专业与时俱进、学科交叉、前瞻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不利于物流类卓越人才培养。对此,需要发挥虚拟教研室教学学术研究及其专业教学一线实践的引领者地位,构筑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地,将国家战略和教育创新有机融入教学一线。目前,物流类高年级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大赛、专业实践、本科导师工作室等,有助于专業教师将物流类专业的创新理念和专业认知传输给学生,培养具有全球站位、科技敏锐、创新进取的物流类人才。

(二)面向行业发展诉求,夯实教学品质工程根基

物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衍生了数字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零碳物流。一方面,物流行业对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尤其是人工智能、运筹优化、仿真优化、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物流类学生面临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职场就业竞争压力,表明现有物流类专业培养体系及其教学资源存在特色不鲜明、综合能力不足、覆盖面不够的问题。物流类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熟练运用软件工具,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在当前专业总学分压缩、专业必修课大幅减少、专业选修课增加的现状下,更需要虚拟教研室打造“智能+”的教学品质工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对接行业地气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按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以适应物流行业新技术的素质能力培养要求。

(三)面向社会责任要求,激发自信自强教育活力

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人类文明传承者,承载着时代重任。虚拟教研室能够汇聚志同道合的高校教师,以回归教学、不忘初心、热爱教育、淡泊名利的态度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挖掘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教研室教师教学团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自强理念的价值认同。因此,需要围绕“四个自信”,强化虚拟教研室教师团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自强的信念,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能打胜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师队伍。

(四)面向品质素养追求,培养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虚拟教研室作为全国性、区域性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具备整合教师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创新与实践的先锋示范作用,通过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与思想政治的深度融合及其实施方法创新,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促进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是“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

(一)从教师培养层面,构建教育自信共同体

积极建设坚定“四个自信”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强化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形成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让教师在虚拟教研室构建过程中都有机会持续获得教学发展。有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保证虚拟教研室教师队伍的稳定、凝聚,确保教师能够扎实投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从教学研究层面,构建教研学术创新链

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研学术创新和教学应用创新,让教师回归教学学术,支撑教研创新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发展虚拟教研室教师教研新模式,形成虚拟教研室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范式。以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人才培养的原则,构建虚拟教研室教学知识创新、教学技术创新、教育文化创新的策源地,支撑现代教育发展。

(三)从资源建设层面,构建教育品质产出链

实施虚拟教研室“共享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师培训”的教育品质工程,厚植中国自强自立的工匠文化。基于“两性一度”要求,结合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重塑物流类专业的培养大纲、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实验大纲、实验实践等方面的资源。构建优秀教师培训的案例库,发挥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推动教育品质资源向社会开放、产业开放,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三、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

“智能+”时代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必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坚持立德树人、协作共享、分类探索的原则,做好顶层架构设计,创新运行模式,强化要素保障,构建具有内涵特色的质量文化及其品质工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设计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定位准确、双翼齐飞”的顶层架构

定位准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虚拟教研室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各高校分类发展的特色优势,需要综合考虑高校的特色发展及其办学定位,以教研实践问题和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明确虚拟教研室的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锻造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共同学术追求、前瞻学科交叉、功能完备全面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双翼齐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呈现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例如无人配送、智能仓储、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丰富了物流领域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涵。显然,现代物流具有显著的工科和文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背景。然而,我国物流类专业普遍呈现单一的工科或文科的办学特色,缺乏新工科与新文科两翼齐飞的内涵式发展,不利于我国高质量物流人才培养。因此,虚拟教研室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相关工科和文科的教师教学资源整合,构筑双翼齐飞的物流学科发展新格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卓越物流人才,助力教育强国战略[3]。

(二)打造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创新策源地、教育产出链”深度融合的运行模式

创新策源地。虚拟教研室需要发挥教学学术创新引领作用,本着教学活动回归“专业化、理性化、艺术性、学术性”的原则,進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创新赋能。同样,物流类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及其运行也离不开创新,需要结合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主动占领物流领域科技赋能高地,成为物流类专业产出链上的创新策源地,发挥“教育创新、教育产出”的核心作用,通过物流企业案例创新教学内容、校企联合构建物流情景教学资源、物流企业督导丰富教学评价体系等,实现物流类专业教学研究创新策源的顶天立地。

教育产出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物流类高校已经通过大量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教育学术需求、教研学术创新理念等转化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借助相关企业实现教育资源的产业转化及其应用推广,进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及其产出。相应地,教学研究创新策源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等深度融合,以点线带面,形成教育产出链,进而辐射全国。虚拟教研室作为教育产出链上的创新策源地,要筑牢教育主战场,争做链长,发挥教育创新主体引领作用。

(三)强化物流类虚拟教研室“人、机、料、法、环”五要素保障

借鉴质量管理理论“五要素模型”,构建虚拟教研室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保障体系。物流类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及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现代化教学设施、物流类学科、教学研究方法、教学教研环境等“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及其保障。要鼓励各高校加大虚拟教研室参与激励教师的力度,例如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完善以计算机、网络、VR/AR、人机交互、云技术、大数据等为支撑的现代教学设施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积极推动虚实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设施校际、校内跨学科的共享共用;结合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对标专业认证、卓越人才培养及四新建设,形成物流类学科持续建设及其保障机制;建立“创新、协作、共建、共享”的教学学术保障机制及知识产权转化激励制度,加快虚拟教研室产学研成果推广及其数字教育产业化;积极开展虚拟教研室教学研究的环境建设,落实场地、经费、培训等制度,使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四)形成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坚定‘四个自信、内涵式共同发展”的质量文化

坚定“四个自信”。虚拟教研室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国家战略、物流行业重大需求、典型物流案例、先进人物事迹、著名校友宣介、物流企业实践等,深度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深度融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实施方法体系,通过虚拟教研室学术研究及其专业教育的主战场,培养教师和学生对物流专业、物流行业和国家物流战略的“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无声的深度融合及其教学范式、教研范式的创新[4]。

內涵式共同发展。一方面,贴近学生、教师、教学、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虚拟教研室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锻造“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虚实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纵向衔接虚拟教研室教育产出链的每个主体,横向沟通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每个个体,通过教育产出链数字教育资源产业化实体运营、虚拟教研室多校跨学科虚拟运行,实现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创新策源与物流专业高等教育产出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同频共振驱动下的内涵式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虚拟教研室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实验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物流为体、科技为用、智慧为法”,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学术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的示范课、教学作坊等教学培训方式,全面提升物流类专业一线教师的教研学术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五)构建物流类虚拟教研室“三位一体”的品质工程及其建设标准和教研资源

以虚拟教研室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为载体,构筑“智能+”时代的物流类虚拟教研室,以及共享精品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师培训“三位一体”的教育品质工程,厚植中国教育自强自立的工匠文化精神;以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前瞻创新、动态建设”的原则,从“学科特色、教研学术、团队建设、资源共构、成果共享、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等维度,紧扣智慧化、数字化物流的技术发展趋势及行业人才需求,制定物流类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标准,实现科学建设与规范管理;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类虚拟教研室“新工科和新文科双翼齐飞”的教育学术研究,建设物流类虚拟教研室“微专业、微课程、云课程、虚拟课、在线课、讲座课、实践活动课”等高质量、共享开放的教研资源。

参考文献

[1]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2]虚拟教研室介绍[EB/OL].[2022-12-10].https://vtrs.hep.com.cn/#/introduction.

[3]廖祥忠.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6-7.

[4]杜玉波.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N].光明日报,2017-10-13(2).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Logistic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Yu, HUANG Hua-ye, LI Wen-feng, WANG Chang-qio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China)

Abstract: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s the main carrier of teach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intelligent +” era. It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It is a new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comm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logistics major,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s designed. The core is to build a teacher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community with “accurate position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four self-confidences”, and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sour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long output chain of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Key word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logistics major;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source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教育现代化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浅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尉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思考
面向教育现代化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中西方师道观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