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差不多先生传》译文简析

2024-04-08 19:09袁诚然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目的论

袁诚然

【摘要】翻译是使用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表達另一种语言和思维的活动。作为对原文的一种“改写”,翻译反映了译者对文本和语言特征的理解。本文以张培基译本为例,结合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忠实原则对《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散文进行赏析,旨在更加深入地理解胡适所作的原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张培基先生处理译文时的方法,学习翻译散文的技巧,从而在之后的翻译上有所启示。

【关键词】《差不多先生传》;目的论;译文简析;张培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5-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3

一、引言

《差不多先生传》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胡适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这篇散文针砭社会陋习,以幽默、机智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形象—— “差不多先生”,旨在嘲讽当时中国社会的保守、陈旧和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同时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对于当今社会陋习也有警示之意。

本文选取张培基译文(下文分析简称为张译)的英文译本,结合目的论目的、连贯、忠实三原则对其进行赏析学习,尝试鉴赏一下张培基先生的翻译方法,同时学习一些翻译技巧。

二、《差不多先生传》背景介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发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也加剧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和个体的变革。胡适作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呼吁废除封建主义、儒家伦理和传统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现代化和西方思想。通过“差不多先生”的形象,胡适实际上在讽刺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和拘谨。他认为,这种“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长期受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的产物,限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文章中透露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呼吁人们勇敢面对现实,不被过时的道德准则所拘束。

三、目的论简介

(一)理论背景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迅速发展,翻译理论学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画面,人们不再仅仅聚焦于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多种跨学科的宏观理论顺理成章地出现,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社会学、认知科学等。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翻译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以及翻译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也不例外。目的论理论着眼于译文功能,强调翻译的实用性[4]。

(二)理论发展

目的论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功能范畴方法: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a Reiss)首次试图将功能范畴的方法引进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中,将语言功能与语篇文本联系起来,发展了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一种综合的交际行为,但应首先考虑到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弗米尔的目的导向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首次明确了目的论,他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以原文为基础的目的导向性活动,在目的的指引下会产生特定的翻译结果。他坚信,在所有规则中,目标导向原则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第三阶段,曼塔莉的行为理论:贾斯塔·霍尔兹·曼塔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她在赖斯的框架下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复杂的有目的的交际行为,重点在译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决策与行为。

第四阶段,诺德的忠诚原则:克里斯蒂安·诺德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改进。诺德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在源文本与译文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传达准确的信息和情感。她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提出“忠诚原则”,并把目的定义为译文的交际目的[1]。

(三)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的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目的、连贯和忠实三大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文本应能在译语语境和文化中,按照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必须服务于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5]。简单来说,翻译必须根据最终要达成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译者应确保原文与译入语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具有连贯性,并能够在译入语的交际环境中传达有意义的信息。忠实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目的原则有所约束,因为译者在传达自身翻译目的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保持对原文的忠实,除了信息传递,忠实原则也包括传达原文的情感、文体和风格。但是,忠实原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不同方面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信息传递和情感传达之间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进行权衡和决策,以找到最适合特定情境的解决方案。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框架。需要明确的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四、目的论视角下《差不多先生传》译文赏析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核心要点,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通过赏析张培基的译文,可以从中了解译者翻译文本时目的与侧重点,从而有所借鉴。

例1.文中差不多先生的译法

张译:Mr.About-the-Same以及Mr.Cha Buduo

差不多先生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他的名称其实是胡适对当时中国人现状的嘲讽,具有戏谑意义,是一种昵称。张译在文中出现了两种译法,Mr.About-the-Same和Mr. Cha Buduo,其中一种是直接采用了音译,保留了原作的原汁原味,另一种将差不多译为about-the-same,忠实原文,语言简洁,表达得体。这种译法更能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易于理解作者要描述的人物性格。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经常就是“差不多”,译为英语即可以是...about the same,这样差不多先生自己的名号与他平常说话的口头禅也可以相互呼应,更显张先生的翻译之妙[3]。

例2.他姓差,名不多。

张译: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能否保持通顺以及被读者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因此为保持译文通畅正确,张培基先生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原文写道“他姓差,名不多”,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成“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这两个看似普通的中文姓氏名字所含的深层文化意义[6]。为了保证译文的通顺和可理解性,张培基采取了直译加解释的策略,在译文后增加了“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的说明,这样才能让外国读者明白“差”和“不多”所象征的意义。同时,张培基也采用了对应添加的方式来翻译题目“差不多先生”,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韵味,也方便外国读者通过“Mr.About-the-Same”正确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差不多先生的情感复杂,包括喜怒哀乐。张培基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将目的论用于关注情感传达,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情感和情感内涵,以确保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效果。

例3.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张译:He would mista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十(meaning 10)for千(meaning 1000)or vice versa.

文章在介绍完差不多先生的名头后,描述了他基本的特征,之后列举了他生活中所遇到的典型的事,以此来照应主题,他对所有事情都是差不多的态度。例子指他在钱铺做伙计时,经常将中文十与千写错,差不多先生觉得不以为然,但却倍受责备。译者在翻译此处时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张译本翻译时保留了中文字,张译将十和千分别译为the Chinese character十(meaning10)和千(meaning 1000)。他将中文保留的基础上加以英文注释,这种异化处理方法可以保留民族色彩,传递中国文化给外国读者,既不失去原文想表达的意思,又可以辅助读者理解原文。

(二)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也是目的论三原则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译入语的行文逻辑,译文应使语句连贯一致。译者在深入理解原文的遣词造句后,应按照目的语的习惯翻译文章,不拘泥于格式,使读者接受并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例4.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

张译:But,what with pain and worry,he could ill afford to wait any longer...

差不多先生病在身上,心里难熬,所以就算知道家里人请错了医生,也没有重新去请,其实是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尽管文章在描述差不多先生,但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充分体现原作者胡适对当时执迷不悟的人们的嘲讽。把重心看到例子中来,可以发现中文原文有四个小短句,“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这种文本和语言风格也很好地体现了中文作品总是形散而神不散,虽然四个小句子并没有使用连接词联系起来,但中文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源语读者自然一目了然。例子中的逻辑关系体现为“病急了”而导致“身上痛苦”,而“身上痛苦”再加上“心里焦急”,所以差不多先生“等不得了”。在翻译为英文时,如果仍按照中文的结构去翻译反而会显得英文啰唆杂乱。张译在翻译时把逻辑关系明确指出,张译使用了what with pain and worry,what with 此处相当于because of,解释了他后面不能再等待的原因,“with pain and worry”可以直接将差不多先生“身上痛苦和心里焦虑”简洁明了地译出。张译注意到了译入语的行文逻辑,他考虑了读者的接受习惯,英文总是将句子结构排列得紧密严谨,因此二者都将原文译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也正符合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和的特点[2]。

例5.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张译:Thereupon,the veterinarian walked up to his bed to work on him as if he were a cow. Consequently,Mr.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但由于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家人所奉行的差不多原则,自己命悬一线时家人糊里糊涂请来的却是一名兽医Vet Wáng。他们搞混了王先生与汪先生,尽管两个字读音不同,长得也并不相似,这也是原作的一种深度嘲讽。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思维存在差异,此例中可以注意到原文与译入语在语言方面也有所不同。中文总会省略一些连接词,而英文更倾向于直接在句子中体现逻辑关系。由于请错医生而导致他的一命呜呼,两句中文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张译在翻译时增加连接词consequently,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前因后果更加清晰。另外“一命呜呼”此词,此处原作者有嘲讽意,张译在处理时使用了译入语国家的俚语“kick the bucket”,有“翘辫子、死了、一命呜呼”的含义,更具诙谐,体现作者的嘲讽意图,也利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理解。

(三)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当保持语言层面的连贯一致。在翻译散文时,译者在满足翻译目的和连贯性的前提下,也不能使原文意思失真,应该尽可能保持对原文的忠实。这意味着译者应该尽力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失原文的核心内容和意义,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不引入不必要的误解或变化,但有时也需要考虑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上的一些平衡。

例6.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

张译:After Mr.Cha Buduo's death,people all praised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hi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ife.

差不多先生在去世后广受赞誉,被称为有德行的人。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这个例子时,采取了意译法,原文“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对于源语读者来说可能更好理解,但如果字对字的直译,将“事情看破,想通”译出则很难被译入语的读者理解,使人眼花缭乱。张译将“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译为一种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方式。虽然原文并没有直接说大家赞誉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等,但张译本采取了增译,译文体现为his way of...to life,這样既忠实原文,又易于读者理解。“看的破”张培基译为see through things,符合语义。而“想得通”,张译解读为差不多先生无论遇见什么事情都很随遇而安,体现他的人生态度,而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他处理事情的层面上,所以意译为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ife。

五、结语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所作的著名的散文之一,文章语言讽刺且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社会变革的重要文学作品。这篇文章语言引人入胜,同时鼓励人们思考传统观念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为新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开辟了道路,因此《差不多先生传》成为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经典。而译者的存在使文章传播更远,根据目的论,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其翻译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张培基的翻译注重于忠实还原原作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力求传达出其中的幽默和讽刺,因此保留了书中的许多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处理译文时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可以掌译散文翻译的一些技巧,从而对以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韩江洪,陈美.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培基英译《差不多先生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6(06):80-86.

[3]胡健捷.翻译本质: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以张培基英译胡适《差不多先生传》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3,(01):129-133.

[4]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159-161.

[5]张爱平.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石油贸易文本中从句的特点与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英语翻译探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修辞手段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渗透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商标零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