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娜
【摘要】事业单位要想在发展环节精准掌握资源配置要求,有序控制管理流程,就要借助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形成对管理环节的闭环管理。事业单位只有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环节都形成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规避管理流程风险。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论述了预算实施的具体建议,对事业单位形成更科学的管理方案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全面预算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有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配置机制,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对预算进行管控。但是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长期在预算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预算管理难以起到对工作有力的约束作用,不利于提高管理的规范性。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工作进行探讨,对于事业单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基础工作不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要形成科学的控制措施,明确不同层级人员的工作任务。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管控中,没有明确单位预算控制标准,没有形成规范的组织架构体系,不同层级人员参与预算的积极性不足,预算管理成为了仅由财务部门开展的任务。
第二,没有合理确定预算目标。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目标确定,要结合单位整体发展方向,分析工作的导向。但是部分单位对预算目标确定不够细致,存在过于关注财务维度指标,忽视社会公益维度指标等现象。同时,没有对预算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容易产生不科学的预算目标。
第三,预算编制不科学。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时,要形成完善的编制措施,建立合理的编制方法。但是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流程不细致,编制环节人员之间的配合力度不足,对预算目标审核不够合理,容易产生不科学的预算目标。
第四,预算执行控制不力。事业单位开展预算执行时,要形成严肃的监控机制,分析各项指标的进度。但是很多单位没有对单位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当预算执行发现差异时也无法针对差异及时整改。
第五,预算考评方案不合理。事业单位开展预算考评时,要详细分析预算目标的情况,并根据预算目标设置科学的考评机制,对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但是很多单位不重视预算考评,也未根据考评结果及时落实奖惩与反馈方案。
(一)完善基础工作
第一,强化预算组织控制。首先,事业单位要针对预算管理流程的情况形成科学的统筹机制,由单位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并针对管理流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确保预算工作的要求得到落实。其次,在预算管理流程中,财务部门作为日常管理工作主体,要针对工作流程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评价管理要点,判断工作环节各项的要求是否得到严格落实,确保单位形成全员共同参与及配合的机制[1]。
第二,提高人员对预算的重视。首先,提高单位管理层管理意识。单位管理层要正确认识预算管理工作,站在单位整体的视角分析预算管理工作要点。其次,积极探索业财融合模式,强化基层人员对单位工作的参与。财务部门要与基层部门进行积极沟通,让财务掌握单位管理第一线的情况,并且基层人员也要了解预算相关流程的具体要点。因此,单位要强化对人员日常工作的培训,通过解读政策、开会学习等方式,让一线人员了解预算要求,形成全体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提高预算工作水平。
(二)合理确定预算目标
第一,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单位开展预算管理,要形成以预算目标为导向的控制机制。预算目标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单位要分析自身的社会效益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预算目标,确保预算在单位不同流程的各环节中得到科学管理与有序执行,为预算管理流程的实施奠定基础。在确定预算目标时,财务人员要明确不同经济业务事项的具体方案,并对指标进行评价,分析预算目标完成的进度,避免预算目标在设定环节产生随意性等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目标决策机制,形成规范的目标决策程序,确保预算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在设定预算目标时,要由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分析整体规划,并积极听取基层人员的意见,确保预算目标能够充分体现出单位的社会属性和发展要求,形成可量化、可测量的目标体系,让单位各项工作有据可依。
第二,明确预算绩效目标的构成要素。事业单位设定预算目标,要合理确定预算目标所包含的细节指标。不同单位的长期发展任务有一定差异,预算目标也有一定差异,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任务,将预算指标进行分解,以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通常,可以将预算目标分解为社会效益维度和发展维度两方面。在社会效益维度,主要是分析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判断单位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在发展维度的目标,主要是单位资产增长率、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率等。
第三,对预算目标进行审核。事业单位在形成预算目标之后,要对预算目标建立科学的机制,检查预算目标的合理性与规范性,避免预算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在形成预算目标之后,由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召集单位基层人员针对预算目标进行讨论,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到其中,提高预算目标管理的科学性。
(三)优化预算编制
第一,留出一定时间开展预算编制。首先,财务人员要提前着手准备预算编制相关工作,在每年年中开始对预算编制工作予以准备,包括分析上一年度决算数据、宏观经济环境、单位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其次,在开展预算编制中,要督促各部门积极和财务部门进行统筹协调,确保预算编制工作具有整體性。
第二,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编制是增量预算,这样的方式较为简单且节约时间,但是无法实现对经费的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每年都会对上一年预算数增加一定比例,导致资金超支问题较为普遍。在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模式下,单位要结合各项工作实际情况,明确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及细致要求,合理考虑预算流程实际情况。例如,在编制人员工资福利支出时,要结合人员工作情况分析工资福利支出的标准。对于差旅费、会议费发生的商品与服务相关支出,要结合下一年度工作实际需求分析预算的具体标准,确保相关支出都能够控制在恰当范围内。
(四)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第一,强化信息系统建设。首先,事业单位要结合预算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明确预算所涉及的数据要求,将政府采购系统、财务记账系统、年度决算系统等相关系统都与预算系统进行集成,构建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的机制。其次,事业单位通过对各项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施行,掌握相关工作的开展要求,并依托信息系统对预算管理的进度进行跟进,及时发现管理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以及优化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预算管理所存在的差异。
第二,形成详尽的预算执行计划。事业单位要按照预定的计划执行预算,形成规范的预算执行控制措施,明确预算执行中的具体工作流程要求,包括预算项目的说明、拟使用金额等,并由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计划进行审批,确保预算按照预期要求得到控制,保障资金得到规范化使用[2]。
第三,建立預算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为确保预算管理的流程得到规范化控制,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对预算工作的执行全流程形成科学的控制措施,明确人员的责任分工机制以及工作任务,借助内部控制机制对预算工作流程形成闭环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明确单位执行预算管理的具体指标要求,并且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评审机制,监督所有经济业务事项支出的规范性以及合理性,避免预算管理环节发生的风险。
第四,强化外部监督措施。财政主管部门要分析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情况,指出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合规之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此外,为确保事业单位的预算得到严格监督,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机制,针对事业单位建立严格的公务卡结算标准以及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的工作都通过公务卡进行结算,并且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单位公务卡消费情况进行检查。
(五)细化预算考评
第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明确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指标。事业单位在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时,要分析单位长期发展规划及社会公益产出情况。其中,长期发展主要是分析单位经费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社会捐赠收入比率等方面的指标。社会公益层面绩效主要是分析社会工作满意度、为当地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单位所在领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在确定指标时,要全方位分析预算工作达成的效果,以衡量单位管理情况,促使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目标之间实现衔接[3]。其次,合理确定指标权重。事业单位要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解决绩效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标不够细致等问题。在设置指标权重时,要结合不同指标对单位的影响情况,按照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之后形成最终的预算得分,对相关责任主体予以奖惩。
第二,强化对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首先,形成对问题的反馈与整改机制。事业单位在完成预算评价之后,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责任主体,让有关人员了解单位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成因,形成对单位预算的全环节控制。其次,实现预算考评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联动。单位的预算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确保单位所有流程得到规范控制,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
为打破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中体制僵化、财政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改革的目标。但是在改革的环节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单位的预算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等环节管理不够严格,控制措施不够细致。对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是促使单位实现进一步发展及优化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许晓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论,2020(2):153-154.
[2]王光坤.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1(11):15-21.
[3]张凤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与应对措施[J].财会学习,2020(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