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平 胡旭旭 申梦珂 张俊丽
[摘 要] 对分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课堂上教师先花费一半时间进行讲授,学生用另一半时间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的现状,将对分课堂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以学为主;微生物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61-04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分离、培养及鉴定为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熟悉临床上常见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原性细菌的特性及其鉴定方法,能对常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检验报告[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科,除了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外,更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时,发现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能长时间认真听讲,爱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等,由此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传统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将对分课堂引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探讨其如何应用。
一、对分课堂内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课堂上教师先花费一半时间进行讲授,学生用另一半时间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它既是理念,也是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分课堂简单易行,许多高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包含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授环节着重讲授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重点、难点,留出一半课堂时间和部分知识给学生思索和讨论。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记录未理解的问题,再回到课堂分组讨论。另外,根据讲授和讨论之间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分课堂又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3]。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这三个过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单纯灌输知识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另外,在授课时,发现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能長时间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质量不高,课堂上很少向老师提问,或者老师提问后,学生很少回答及参与交流等[4]。并且在该门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课上内容听不懂,知识积累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点衔接不起来;二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本身就学习动机不足,若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学生会认为上课枯燥、缺少激情,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三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本门课程,导致学习效率低。因此,教学过程中需以新的观念、新的手段、新的途径,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不拘泥于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来说,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授几乎占满所有的课堂时间,而对分课堂分为三部分,讲授只占其中之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分课堂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讲授环节学生认真听,讨论环节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分课堂把讲授法与讨论法有机结合,融合了传统讲授与讨论教学两种方法的优点,形成了“课堂精讲—学生内化吸收—就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教学模式。一方面,讲授部分明确学习目标和将达到的最终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进行内化吸收,再分享讨论,明确作业要求,帮助学生达到较高预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能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学习,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5]。
三、对分课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实施
1.课前导学
在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前导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先把教学安排、教学大纲、每节课的目的要求提示给学生。这种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对教师教学计划不知情所以被动学习的局面,转向主动学习。
2.课中实施
第一,讲授。此阶段是教师主讲新内容,教师讲解应遵循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章节基本框架,大大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教师应确定好各块内容讲授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较为简单的知识进行简略讲解,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上。讲授主要为精讲,即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什么、为何在课堂上学、如何去学”。“学什么” 指的是框架、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与基本概念和原理常有部分内容重叠;“为什么要学”就需要说明内容的意义与价值,突显其有用性;“如何去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课后的学习而提供一种教师指导、帮助和引导[6]。授课时,要抓住关键问题,可以结合临床典型范例,向学生展示鉴定患者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探索性思维过程。还可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设问,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1次课上,说明将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形式。
第二,内化吸收。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再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将内容知识点讲授完后,根据课程内容难度和课前收到的反馈信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完成相应“亮”“考”“帮”等作业。“亮考帮”指的是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用一半课堂时间进行讲授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将所学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我会的”“我会的可能你不会的”“我不会的”。这三个层次的问题,通常被称为“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简称为“亮考帮”。传统作业的意义是教师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方便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亮考帮”作业,是对分课堂最具创新之处之一,是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工具。“亮考帮”作业,是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必然要解决的,通过“亮考帮”,即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7]。“亮考帮”的设计,是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锻炼了学生深刻思维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三,小组讨论。学生的课堂讨论是在课后自学、复习和思考之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需要强调的是,对分课堂的对分含义不是时间的等分,而是强调过程实施次序。具体时间要根据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灵活分配,可四六、三七分等。在上课时,以相邻的4个人为一组,首先给学生留2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将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教师不断巡视督促学生认真交流讨论,鼓励每一个人参与进来。然后小组之间针对不会的问题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抽查小组讨论结果,对各组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3.课后作业
教师要紧扣教学重难点,作业要与讲授内容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可以是案例分析题。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为学生以后走向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
為了全方面评估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单一,内容不全面,主要是期末理论成绩(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且只局限于出勤情况,未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传统的成绩考核不能科学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考核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考核与单元考核,而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可以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丰富考核内容,多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另外,在该课程考核评价中,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即采取非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将考核重心由以期末考核为主转移到学习过程的考核上,构建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三大模块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分别占比30%、30%、40%。平时成绩中雨课堂签到率占10%,小组讨论的发言参与度占 30%,“亮考帮”作业占 40%,课后测试作业占 20%,这就以全面客观的数据全程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图1所示。另外,期末考试要增加实验考试所占的比重,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掌握技能,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检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期末理论考试可以增加案例分析题所占的比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对分课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成效
为了研究学生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同程度以及实施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发放关于对分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师讲授效果、分组讨论参与度、是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学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等[8],向202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10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90%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掌握的效果不好,大多是临时记忆。95%的学生认为自律能力差,学习需要一定的督促。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的作用是认可的,认为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产生更多的思考。其中,超过76.3%的学生觉得对分课堂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有 87.2% 的学生觉得通过对分课堂的“亮考帮”环节,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8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学生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较为认同。83.6%的学生认同通过课堂上内化吸收阶段,自己能够熟悉本章节内容,基本掌握本节课重难点。86.7%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实现分享、收获、答疑、解惑的功能。87.2%的学生认为通过讨论,丰富了所学知识,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第三,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考核模式较为认同。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考核体现在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亮考帮”作业、课上小组讨论参与度,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另外,期末考试增加实验考试的比例,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重视过程性考核,有 87.5%的学生认为该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还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极大程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学生对对分课堂考核评价体系的满意度较高。
五、对分课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分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承担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通过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堂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对比传统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知识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构建高效课堂[9]。
(二)有利于教师角色转换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组织、呈现、解释、总结,备课工作量大。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备课量显著减少。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讲授只占一部分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化和讨论,但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除了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该注重练习使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时刻关注互联网教学的最新改革措施,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对分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对分课堂不要求学生背和记,只要求学生在内化中理解,在讨论中领悟知识。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对分课堂,他们觉得这种课堂有利于提前熟悉学习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可通过内化吸收环节自主地思考问题,再通过课堂讨论环节一起攻克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分课堂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也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差异,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课程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分课堂上课节奏比较快,有些学生反应能力差,或者是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配合教学模式改革。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前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一堂课首先要讲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能收获什么知识、技能等,以及为什么实施对分课堂该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优势,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如何做,当学生权衡后,往往很容易接受并愿意配合。另外,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做相应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要的知识点和细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留出特定的时间进行课堂反馈,不要等到期末再进行反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并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中的实践应用,证明对分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仅承担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愿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竞争,从而使学习有较大的进步,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值得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雨乔,宋为娟.成果为导向教育模式在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2):328-331.
[2]張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王静,李敏,王海华,等.雨课堂+对分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4):270-273.
[4]吕春娇.对分课堂在高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3,49(8):89-91.
[5]盛业青,旷菊红,关开中.BOPPPS和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6):136-139.
[6]于笑艳,翟佳滨.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0-12:1-3.
[7]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8]张江龙,章晓.走向实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22(9):9-11,29.
[9]王芹,宋鸣子,胡静静,等.对分课堂在高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8):190-19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