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胜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对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作物栽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人们对化肥的施用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作物种植中不使用化肥是环境保护的标志,有助于保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化肥在作物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无污染的模式种植作物。
农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要求农业发展体系实现优化转型。农业实现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应用,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农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地位。据相关调查可知,当前农业种植中依托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全新栽培技术应用以及高产丰收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设过程中,对于提升农业收益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立足实际,针对农作物栽培实际存在问题,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作物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作物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基本生产和作物产量。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产量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强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才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中,加强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作物栽培与管理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作物的整体质量和产量,实现作物的增收。然而,作物栽培管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在作物经营过程中,应遵循作物生长规律,合理应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作物生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不断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进程。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十分普遍。为保证作物正常生产,种植人员应使用相应的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二、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几点问题
1、技术渗透能力不足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管理经验。例如,根据当地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作物,确定最佳播种期,并根据气候变化选择相应的害虫防治措施。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逐步上升,农作物病虫害流行特征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综合应用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正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体验式种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新的农业病虫害,如果种植人员继续利用传统的经验进行防治,防治质量必然会下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较好地支持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由于不同地区农作物种类繁多,地方相关部门政策执行不力,阻碍了现代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而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比例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效率。
2、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目前,化学防治病虫害是最常用、最重要、效果最快的方法。例如,在病虫害发生率高的时期,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此外,在应急期间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化学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病虫害防治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许多农民过分依赖化学防治手段。一旦病虫害出现,就盲目使用大剂量的化学农药。一方面,作物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另一方面,周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大大提高,防治效果逐渐恶化,逐渐陷入药物使用防治效果越差的怪圈。病虫害发生率越高,后续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就越大。
三、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1、合理轮作
在作物栽培管理中,为提高作物栽培质量,种植人员应提前做好土壤处理准备,保持良好的播种平整度,为后续的播种和灌溉提供良好的基础。作物栽培工作完成后,种植人员还应根据当地地形和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法,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作物出苗率。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品种在不同季节或不同年份间连续轮作。
2、农作物品种选择
良种选育是提高作物栽培效果和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途径。播种前,应根据当地情况,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以满足种植要求。例如,当作物生长季节相对较短时,可以选择生长周期短、早熟的作物品种;在风、沙、雨的条件下,可选择抗倒伏的强茎品种。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地区,可以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的品种。在病虫害多发地区,可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对种子进行品质筛选,去除变形和破损的部分,选择色泽鲜艳、饱满的种子,为后续栽培提供良好的条件。种子筛选完毕后,播种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浸泡。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种子的生长,必须通过日晒和浸泡来提高种子的活力。
3、适时播种
在农作物管理中,必须考虑土壤和灌溉条件。农作物病虫害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种植人员应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处理病虫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种植人员应根据作物种类选择最佳栽培时间,制定合理的育苗计划,并根据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作物栽培管理规范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4、农作物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要求种植者根据作物类型和土壤水分进行灌溉、排水和施肥管理。如遇大雨,应做好农田排水工作;低洼地区开挖排水沟,设置排水管,保证雨水及时排出。在施肥管理中,以小麦为例,可以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此外,还可以添加氮、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小麦根茎生长,提高小麦抗寒能力。种植人员应做好除草工作,防止杂草影响作物养分吸收,确保农田环境良好。在除草作业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法,包括人工除草、機械除草等,也可采用除草剂进行有效的田间除草。例如,在玉米栽培管理中,杂草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和实际情况进行除草工作。在除草剂的选择上,必须结合杂草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使除草剂的效果达到要求,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加强种植流程管理
在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与农作物生产有关。合理控制栽培过程,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栽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种植过程进行管理,认真执行种植管理,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清田分蘖工作,提高土壤水分和氧浓度,保证土壤养分充足,保证农作物生长环境良好。
6、合理选择贮藏环境
作物收获后,种植人员应及时清理田间病害植物的残渣,防止病害植物上的病原菌危害作物生长。同时,要做好农作物的贮藏,选择适宜的贮藏方式,避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种植人员应更加重视作物的贮藏问题,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贮藏环境,以降低不良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四、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
1、紧抓防治重点
现阶段农业病虫害发生过程很复杂,流行特点有显著变化,在开展病虫害防治期间,就需要抓住各个病虫害的防治关键点。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流行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了解不同时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然后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的栽培管理要求,采取不同针对措施进行防控,这样能够大幅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针对某些细菌感染引发的病害,最适宜的发病温度通常在26℃—28℃,当外界温度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时都不利于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所以,在最佳的温度条件下就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密切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发病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将患病植株拔除,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控,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作为一种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应用中有许多要求。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化学防治一般采用喷药方式在病虫害发生地喷洒药物,效果显著,可使病虫害得到及时解决,也可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由于该技术可能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控制。要防止药品过量使用,不影响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严格按照使用方法进行技术应用,合理选择使用数量和类型。
3、合理选择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避免病虫害滋生和扩散
在作物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植物残体,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病虫害的蔓延。植物残体中有许多病虫害和虫卵,随意丢弃不仅会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还会造成大量病虫害的传播,严重影响后续作物的播种和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臭氧处理站对农业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以消除有害植物的残留,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4、坚持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除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外,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也普遍采用。在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选择农作物病虫害天敌,利用食物链中病虫害关系,有效抑制田间病虫害的传播,不会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害虫天敌不仅能消灭害虫,而且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危害,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结合当地作物类型、种植条件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选择害虫天敌,科学释放害虫天敌,建立复杂的生物群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用微生态农药和草药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利用生物农药的专业特性,控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作物质量和安全。物理防治技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常用方法,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严重破坏,从而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或人工手段,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控制发芽期病虫害的技术。例如,除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田间除草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除草或覆膜等物理手段进行除草,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在防治各种病虫害的过程中,可以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及黄板,或使用性诱导剂,更好地诱杀田间成虫,降低成虫交配率,减少田间害虫基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从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来看,物理防治是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当田间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后,上述两种方法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将逐渐下降,病虫害防治仍需采用化学手段。
5、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使种植人员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积极培训农民掌握各种种植技术,引导种植人员掌握害虫种类和防治方法,提高种植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重点转变农民传统观念,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帮助农民有效开展种植工作。
6、强化技术指导
各级农牧业部门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派出工作队和技术指导队巡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面对面、手拉手”现场培训指导,确保防控措施到位,防控技术到位,并通过微信等方式广泛应用于病虫害信息和植保技术的传递。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和自我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指导农药使用人员做好农药使用安全防护工作
7、定期检疫,保护生态环境
为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制,定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检疫工作。提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发展。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种植区污染物,防止病虫害蔓延,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8、强化监测预警
各级农牧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按照检测、报告和预警的要求,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首先,确保有人负责。明确调查监测重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尽快开展调查监测,并对记录进行持续监控。及时维护监测设施,保证县乡监测站的正常运行。其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在粮食主产区、病虫害高发区、病虫源区、流行性迁徙路线,要增加监测点,配备更多监测设备,派出更多监测人员,增加监测调查密度和频率。要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田”,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率和生长衰减动态。再次,严格执行病虫害报告制度。及时建立草地贪夜蛾、粘虫、草原螟虫、蝗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周报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的病虫害情况调度制度和“一周报告”制度,当日报告新发的病虫害情况,保证病虫害情况信息的畅通。最后,及时发布防控预警。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组织专家会议和分析,利用自治区重大病虫害监测信息系统准确研究病虫害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明确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防控措施,并及时指导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业病虫害的流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外来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為了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确保各部门都能承担相应的责任,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快建立完善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作物综合产量,为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122100辽宁省北票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