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育人 个性化发展

2024-04-08 07:20朱利志
电脑迷 2024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传统文化

朱利志

【摘  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品格和全面能力的重要阶段。音乐课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场域,在学生的成长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传统的音乐课程更加注重技术和知识的传授,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初中音乐课堂的灵魂,从而引导学生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感知、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 全环境育人;个性化发展;传统文化;初中音樂

全环境育人和个性化发展理念要求教师将教育视野拓展到多个教育场域,并通过不同单元间的合力形成有效的育人力量。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和网络社交平台等多种教育资源。通过与家长的互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以及网络社交平台的开放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感投入和价值认同,从而使其个性化发展得到更好的呵护与成就。

一、“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的优势

全环境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信息是对人的影响和塑造的基础因素。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将人的成长环境划分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两个教育场域,并将每个场域细化为多个立体系统的教育单元,教师也应该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把握受教育者的内在特点和变化。通过准确有效地内容生产和形式包装,教师追求教育效果与目标的实现,包括信息传播、观念影响、价值塑造和行为引导。

(一)丰富教育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其融入音乐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代音乐作品、鉴赏传统音乐演奏、了解中国民俗音乐等拓宽视野,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音乐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欣赏古典音乐、学习传统音乐器乐技巧等,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水平,并通过演奏传统音乐作品来表达自我。

(三)弘扬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和精神,融入音乐课堂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文化象征和价值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增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二、“全环境育人”理念下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初中音乐课堂绽放

(一)利用媒体设备,提供丰富音乐信息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音乐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信息。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屏幕以及网络资源等工具,教师可以呈现各种音乐演出、传统音乐的演奏和解读等内容,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学习和教授《春节序曲》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设备,并提供丰富的音乐信息,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春节有关的音乐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春节序曲》的背景和历史,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片段,向学生展示这首曲目的演奏情况,以及由中国民族乐器组成的交响乐队演奏的精彩表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分享与这首曲目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例如它的创作朝代,以及它所描绘的主题和意义。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春节有关的其他音乐作品,以便学生深入研究和比较。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春节歌曲,如《恭喜恭喜》和《财神到》等。通过对比这些不同曲目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学生将能更好地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氛围,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家或演奏家来学校举办讲座或表演。这样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传统乐器的演奏魅力,同时向专业人士学习更多关于传统音乐的知识。通过这种互动和实践的方式,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到《春节序曲》这首曲目及其他相关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结合音乐的力量,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在了解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二)加强文化讲解,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和塑造,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地体验和理解来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例如:教学《百鸟朝凤》这部分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强文化讲解,并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百鸟朝凤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民间音乐艺术的电影,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通过对这部作品地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婚丧嫁娶文化,进一步加强文化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关于传统婚丧嫁娶文化的背景和内涵。例如,讲解传统的婚礼仪式,解释其中的各种象征寓意,例如红色代表喜庆、龙凤代表吉祥等,教师还可以介绍传统葬礼的相关习俗,包括丧葬礼仪、祭祀仪式等。通过这些讲解,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加强文化讲解,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场域与家庭、社区结合起来,打造一个融洽互动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经验;也可以组织班级或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表演、书法展览、传统音乐演奏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经典的传统文化。通过直接的接触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音乐知识,还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逐渐形成了尊重传统、传承优良文化的意识。

可见,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加强文化讲解,创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教师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经典的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三)组织音乐活动,彰显传统文化价值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实施“全环境育人”理念下,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组织音乐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音乐表演活动,利用线下场域和线上场域,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和表演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并借此机会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组织音乐表演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内涵。学生不仅能通过演奏音乐来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还能通过学习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通过线下练习和表演,学生可以相互激励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和教师之间也能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亲近感。这种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和认同感。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借助线上展示学生的音乐表演成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学生所呈现的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通过录制和发布音乐表演视频,将学生的才华和努力传播出去,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共鸣。这样的线上展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还能为公众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作出贡献。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能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四)设计音乐项目,引发文化探究行为

在音乐项目设计上,可以融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文化探究行为。例如,设计一个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题的创作课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乐曲或改编经典乐曲,深入探索传统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音乐地了解,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组织项目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神州音韵单元时展开探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如《凤阳花鼓》《斑鸠调》《姑苏行》等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黄梅戏和京剧选段“穆桂英挂帅”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了解的方面,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探究学习。一些小组可以选择黄梅戏,他们可以研究黄梅戏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和代表作品,甚至可以学习其演唱方式、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另一些小组可以选择京剧选段“穆桂英挂帅”,他们可以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研究该选段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和历史背景,并进一步学习京剧的表演技巧和造型要求。

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自己选择的传统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研究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来扩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参观演出等形式,进一步探索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表达。项目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还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到传统音乐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传承的认识。这样看来,通过组织项目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有助于拓宽他们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五)加强教学评价,优化全环境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该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涵盖听觉、表演、创作等方面。评价标准应该与音乐教学目标相一致,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明确性。这意味着评价标准需要明确说明所期望的学生能力和技巧,并提供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例如,在听觉方面,评价标准可包括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准确度和细致程度;在表演方面,评价标准可包括音乐表现的技术水平和情感表达的质量等。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使评价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程度。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才华,传统的考试或测试形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如演奏会、创作比赛、听力测试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演出等活动来展示他们的成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进一步推动音乐课程的全环境教学实施。

三、结语

全环境育人和个性化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信息、观念、价值和行为这一育人本质链条,将教育目标融入学生的成长环境中,通过合理的教育场域设计和内容生产,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通过与家庭、社区、学校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助力他们在个性化发展中展示自己的潜能与才华。

参考文献:

[1] 冯雅. 让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初中音乐课堂绽放[J]. 新智慧,2021(32):39-41.

[2] 张辰.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 艺术大观,2021(33):112-114.

[3] 刘婕. 傳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3):160-162.

[4] 钱华伟. 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154-156.

[5] 李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 新智慧,2023(27):34-36.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传统文化
谈体制化时代下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对未来教育之路的见解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