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新岚
(厦门SM 商业城有限公司,厦门 361004)
资金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将目光放在资金管理活动中,围绕资金管理构建内部控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以资金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防范资金管理风险,切实提高企业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企业要想科学防范与控制资金管理风险,就要对资金管理各项制度与流程进行梳理,了解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项风险因素加以识别与分析,严格规范资金收支活动,严格落实资金授权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此外,企业还应当构建资金监管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对资金运转各个流程加以监督与管控,规范全体人员的行为,避免贪污、资金浪费等问题发生,帮助企业协调各项资源,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资金管理是指企业围绕资金收支活动,为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金资源,对各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的管理行为[1]。资金对促进企业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链断裂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生存。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维持自身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站在整体发展的角度,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安排,既可以将资金合理配置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也可以用于投资活动,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资金管理还会对资金收支活动与运转过程中的各项风险进行管控,企业需要运用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及时了解与分析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借助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严格约束与规范各部门人员的行为,确保资金链稳定运转。因此,只有提升资金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才可以实现企业稳定经营与发展。
资金管理风险存在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包括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及现金持有风险等。
第一,筹资风险。由于企业内部资金有限,要想扩大经营规模,维持自身各项经济活动开展,企业需要采用多种渠道与方式筹集资金。但是,部分企业并没有分析与评估自身的经营情况,难以结合实际情况编制融资计划,对企业融资规模、渠道、方式与还款期限等方面均未加以分析,未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不仅会导致资金成本增加,还会因企业未及时偿还贷款导致资金安全风险增加[2]。第二,资金回收风险。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收益,选择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只有及时收回账款,并将该项资金运用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与项目投资中,才能有效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并未关注资金回收风险的管控,未执行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无法采取多种有效的催收方式与手段及时收回账款,从而出现坏账、死账等现象。第三,资金使用风险。资金使用不当、浪费、乱投资等行为,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例如,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未全面评估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及实际情况,没有做好成本支出与预期收益的核算与分析工作,个别管理者运用自身的管理经验盲目投资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并没有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资金运转情况及该项目的经济收益等,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或资金配置不合理,从而造成投资损失或效益低下[3]。有些企业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会因重大差错、欺诈而导致损失。第四,现金持有风险。企业资金留存不足,无法应付日常经营活动开支,会导致企业经营受阻并蒙受经济损失。企业应尽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有效防范风险,提升收益。但是,企业持有现金极易面临盗窃损失、理财爆雷,甚至银行倒闭等风险。如果企业内控制度不规范或管控不严,还会出现资金被挪用等情况,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还会带来法律纠纷,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收支活动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第一,企业应当梳理资金业务各环节的问题,构建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规定资金收支活动各个环节的流程与权责关系等,尤其是资金支出审批机制,做到明确分工,对资金支出与收入活动加以规范,从而减少资金浪费。第二,关注资金收支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如经营性收支活动,包括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的现金与职工薪酬税费等。同时,建立与经营性收支配套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付款审批权限、收银管理办法、应收账款管理办法、网银管理制度等。其中,收银管理办法主要用于确保现场收银准确、及时与安全,主要内容包括收银岗位设置和职责、收银流程、结算流程、备用金管理、零钞兑换、营业款缴存、收银员行为规范等。第三,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设置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一人担任。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与销售收款等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同时,要借助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各部门资金收支行为加以要求与规范,对一些不合规的行为进行监管,督促全体人员树立资金管理意识,相互配合,互相监督,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成效[4]。
第一,企业应当针对全体人员做好预算管理意识的培训工作,基于预算管理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增强全体人员预算管理意识,积极配合财务部门提供业务数据,完成预算编制、预算考核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第二,重视预算编制环节,根据企业发展特点采用灵活的编制手段,遵循全面完整的原则。同时,引进业财融合思想,财务人员深入业务前端,全面了解业务活动情况,对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判断,基于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确保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仅如此,企业更应当关注预算执行与实施情况,只有将预算理念贯彻落实到预算执行环节中,才可以强化预算管理效果。为此,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尤其是预算考核管理机制,借助全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对企业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与考核,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偏离预算管理目标的行为进行纠正,确保预算目标实现。因此,企业应当重视预算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到领导层与各个部门,帮助其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端正各部门预算执行的态度,改进工作方法,使预算管理发挥应有的效用。
财务监督是企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风险防范与有效控制具有较大的作用,可以保障企业的生产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内部监督,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机制,并且借助信息化系统形成可视化监管,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首先,企业需要完善监督工作体系,设置专门的审计监督岗位,形成权责明晰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各个领域中的风险隐患进行识别与监督,如对采购环节进行监督时,应审核各部门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对采购审批流程的合规性、采购供应商选择、采购价格及资金付款审批流程进行审核与监督,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与结算凭证等信息的审核,厘清财务监督的边界,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5]。其次,企业需要明确审计监督部门的工作权限与职责,规范审计监督人员工作,并明确财务监督的重点领域,突出流程监督,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最后,企业应当构建信息化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尤其要全面考察资金收支活动及资金运转情况,了解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对业务进行处理,加强对业务活动的监督,识别资金往来和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提升企业财务监督能力。
企业为了持续、稳定发展,应当重视营运资金管理工作,通过培训、多岗位轮换等方式,帮助全体人员重视营运资金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完善营运资金管理体系,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实际发展情况确定资金策略,对资金使用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资金使用规划。其次,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做好流动资金的规划与配置工作,将资金合理安排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促使营运资金得到更好的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次,企业应当加速资金回收,构建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加强对存货与应收账款的清理与管理工作,实行全过程的风险管控。事前,对客户的综合资质与信用情况进行全面调研,重点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与还款能力等;事中,加强合同审核,包括审核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及隐藏的风险因素,严格把关各个环节;事后,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针对未及时支付账款的客户,应当采取有效的催收手段与方式,及时收回账款,落实催收任务,实现资金的正常周转。最后,企业需要强化会计系统控制,依据相关规定完成经济业务的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会计质量,减少企业营运风险。
融资活动风险控制对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等方面意义重大,企业需要关注融资活动的风险管理,遵循合法性、统一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切实做好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全面考量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规模、手段与方式等内容,编制融资计划,将其作为企业融资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应当考虑到自身的还款能力,确保贷款到期后可以及时偿还。企业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进行筹资,具体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申请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租赁等。其中,融资租赁实质上是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此种融资方式的筹资速度较快、限制条款较少、财务风险较少,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企业还应重点关注融资活动中的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在开展融资活动之前对各种融资方案的风险因素与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明确融资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进行针对性防范,同时还需要明确并充分落实好风险管理权限与职责,形成有效分工,更好地防范融资活动中的风险[6]。
投资活动是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其关系到企业投资收益与运行问题,企业应当重点关注投资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通过强化投资活动风险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企业需要树立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意识,包括投前、投中、投后阶段,实行精细化管理,只有加强全过程的管控,才可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问题。投前阶段,企业需要对具体投资项目的成本投入与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围绕该项目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与宏观经济环境,了解当前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好可行性分析工作。同时,企业需要了解自身流动性资金的运转情况,对现阶段各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研究,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做出投资决策,从而实现合理投资。投中阶段,企业需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派遣专门的监管人员,及时跟进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将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针对项目运营情况做出各种调整与改进措施。投后阶段,以评价工作为重点,做好投资项目的审计、验收等工作,对该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不断总结投资经验,完善投资管理机制与流程,实现对投资项目的规范管理,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
加强资金风险管理,对资金收支活动中的各项风险问题进行管控,有利于统筹规划资金使用、促进企业资源整合、有效确保企业资金安全。企业应当通过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权限,增强企业财务决策的执行力与控制力,同时应当对自身的资金状况、财务活动、经营状况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加强对资金收支活动的监管,统筹规划资金使用,科学防范与控制资金风险,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