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辨·悟: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

2024-04-08 12:16:26仲小丹
教书育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仲小丹

(江苏省连云港市夹山中学)

思辨课堂指的是通过创设思辨式情境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批判质疑、解决问题为手段,以培养他们理性思维、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契机,构筑思辨课堂,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件展开质疑、分析、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促使他们提升学习能力。

一、疑,启迪问题意识

(一)讲述身边故事,深度思考

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启迪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入手,积极思考,由于讨论的问题都是身边的日常琐事,所以学生的思考更全面,获得的感悟也更多,更有辩论的兴趣。

在学习“情绪的管理”一课时,学生围绕身边的故事展开深度思考,讨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如何才能调整情绪,更好地融入生活中。有学生认为在和同伴发生争执的时候,最好要忍让一下,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教师让他们联系身边故事,看看一味地忍让是否真的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有的时候单纯地忍让反而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容易引起校园欺凌等更严重的问题。在找到问题后,教师又让他们思考如何才是控制情绪的正确方法。学生最终总结出了三点,一是要有礼有节,要控制情绪,但是也不要过于懦弱。二是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可以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三是双方都要冷静思考,找到协调彼此矛盾的正确方法。

在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此前的思考不够全面,分析问题不够准确。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思考,想一下自己忽略的哪些地方,从而激发问题意识,更好地融入生活中。

(二)结合社会热点,设置悬念

由于初中生的社会接触面不大,所以很多社会问题他们都无法亲自感受,自然也不能提出疑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思维,促使其主动思考。

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时候,由于学生接触过的法律问题并不多,所以很难举出具有辨析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引入了社会新闻,设置悬念。如在某新闻中,有人借钱给他人,对方欠钱不还,此人前去讨债,但是谁知道讨债的人反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教师特地隐去了新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矛盾点,为何讨要欠债的人,反而会违法了呢。学生结合这个问题思考,通过自主搜索信息等方式补充细节,他们发现原来要债的人采用了暴力的方法,殴打欠债者,并强行从其家中抢夺财产,这种做法违反了法律,所以才会被捕。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沿着这个问题思考下去,说说主人公应该怎样做,如何才能合理合法地要回自己的钱。学生由此问题入手,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更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待人接物都要依法行事。

在围绕社会问题展开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他们也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没有觉察的疑问点,这样就能深入提问,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甄别网络信息,科学判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都会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常常会是虚假、错误信息,如何能形成火眼金睛,分辨真假善恶,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素养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各种网络热点自主搜索信息,找到相关的资料,并分辨是非对错,提升思辨能力。

在进行“诚信与责任”主题的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对社会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学生分析网络热点新闻,尝试辨别其中的真假信息。举例来说,某年某次的新闻报道称某家企业违反了环保法律,导致严重污染环境,但后来这条新闻被证实是虚假的。教师以此为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如何确定新闻的真假,并思考在网络浏览时如何识别可信信息。学生认为,该新闻缺乏权威调查和证据支持,因此应该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此外,学生还提出可以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了解企业应遵守的环保法律要求,以帮助自己判断新闻的可信度。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搜索其他相关资料,比对不同新闻报道,以此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结合网络问题展开思辨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提升探究网络信息中隐藏的疑点,提升问题意识。他们逐步能学会谨慎思辨,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网络信息,从而提升科学判断的能力。

结合网络问题开展思辨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提升探究网络信息中隐藏的疑点,提升问题意识。他们逐步能学会谨慎思辨,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网络信息,从而提升科学判断的能力。

二、辨,发展理性思维

(一)设计争议话题,主动参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在情境中,展开辩论活动。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要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具有辩论性的主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在学习“依法履行义务”一课的时候,正好有学生提到自己的父亲运气很好,买彩票中奖了,教师把握住机会,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买彩票中奖后是否要纳税,并深入思考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纳税,除了依法纳税以外,还有哪些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该问题和生活有关,而且具有可辩性,有学生认为中彩票是运气,所以不需要纳税,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彩票也是收入的一种,所以也需要纳税。在争辩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学生决定通过搜索相关法律的方式了解情况,并分成了若干小组,围绕“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个义务的具体内容”等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参与兴趣十分浓厚。

教师要创设具有争议性的主题,让更多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批判质疑,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思维能力,他们也能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点。

(二)碰撞个性观点,互补交锋

在交流辩论的过程中,由于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自然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观点限制学生的想法,而要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思维交锋中形成互补,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在“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社会新闻展开辨析,该新闻说的是某人在路上遭到歹徒抢劫,他奋起反抗,反杀歹徒,学生要判断一下,此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各自表达了想法,有学生认为此人的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应该属于争当防卫,但是也有学生认为不能武断地判断,而应该仔细分析当时的监控录像,看看此人是否在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后依然动手,如果是的话,则属于防卫过当。他的观点又立刻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在当时紧张的情绪下,人们很难准确判断对方是否失去抵抗能力。在学生各自表达观点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相关法律,看看法律中如何界定,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在交流互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从单一过渡到多元化,从片面过渡到全面,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他们能体会到思维的逐步完善,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

(三)运用不同知识,迁移综合

教师要搭建多元化的情境,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能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思考问题更全面,得出的答案也更准确。在辨析的过程中,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时,教师将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探索“这个世界上是否应该有绝对的自由”这个问题。通过哲学思辨,学生了解了哲学对于自由的定义,分辨了精神的自由、肉体的自由等的差异。通过文学、艺术学科,学生欣赏了和自由、正义有关的艺术品,并分析作者所追求的自由是哪一种类型的,这样的自由是否有束缚,如可以分辨“逍遥游”到底属于哪种自由。结合历史学科,学生可以了解一下人们反封建压迫,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进程,说说在此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突破。最后,学生将各种知识整合在一起,回到问题思辨上,辩论分析绝对的自由是否有可行性,自由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而课堂也呈现出了学科融合的特点。

如果能抱着学科融合的态度,让学生在自主辩论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融入进来,那么课堂辩论的形式就会更丰富,交流的内容会更广泛,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更浓厚。

三、悟,涵养价值观念

(一)反思过程细节,形成认知

引导和促进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涵养价值观念,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反思,从而让自己升华精神境界,提升综合素养。学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思辨的全过程,看看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认知能力。

如在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些错判的案子进行分析,反思如何才能做到守护公平正义,哪些人应该为此负责任,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在反思中,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所以提出的想法也脱离社会实际,在以后的分析中要注意这种问题。法律的宗旨永远都是尽可能地守护公平和正义,所以要对法律充满信心。在反思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信念要坚定。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两方面入手反思:一是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二是反思自己在道德观、价值观上是否存在问题,端正自己的思想。

(二)联系自我生活,调整认知

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看看对人生是否有启迪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调整认知,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人生问题。

在学习“走向未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李大钊等人的事迹,让他们认识到青年一代应该怀揣梦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自己是不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并试着调整自己的观点。有学生提出自己原本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做什么职业是未来的事情,现阶段不用考虑,但是在了解了那么多名人的事迹后,自己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从现在开始就要对未来有明确的打算,这样将来步入社会的时候,才不会不知所措。此后笔者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辨析,说说“怀揣梦想”和“胡思乱想”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要如何才能避免“做白日梦”一般的想法。学生还可以辨析思考:“如果梦想长时间没有实现,是放弃梦想好,还是继续坚持更好。”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联系自我,反思人生,调整认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构筑思辨课堂的时候要体现出生活性、生长性、生成性、生命性这几个问题。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综合思考,则能促进其生命成长,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完善思辨课堂。

(三)开展实践活动,内化认知

思辨课堂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要连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生活中,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要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融入社会实践中,深化认知。

结合“多彩的职业”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父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并拓展开来,了解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职业,工作内容分别是什么。在搜索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生展开思辨活动,说一下选择职业的重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还是选择能赚钱的职业。学生要结合这个问题展开辩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反思,谈谈如何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观。有学生原本认为要选择赚钱的职业,这样才能赡养父母,让家人改善生活状态,但是在反思后,他认识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才能有毅力坚持下去,能深入研究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做出对社会有用的事情。通过实践,学生的提升了对职业的认知。

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贯穿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让学生结合实践情境进行反思,看看学到的知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能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所学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更加浓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构筑以疑导学、以辩明理、以悟提升的课堂,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来让他们自主思考、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综合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掌握了自主探究学习思路,总结问题的方法,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