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静 王燕飞 尹 玥 刘壮洋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以园林布局为基底的老旧公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标识之一。部分公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园林类老旧公园大多集中了皇家园林、江南古典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等园林的风格特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历史痕迹,对于这类公园的提升改造,不能采用简单的整体拆除重建等手段,须在充分考虑在尊重历史、保存文脉、提升品质和激发活力的前提下,对园林类老旧公园进行更新改造。“城市双修”理论是基于提升城市质量、改善人居环境而提出的,在协调城市与生态空间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以河南历史文化古城护城河西南角的三角湖公园提升改造为例,阐述了“城市双修”理念下的传统老旧公园的改造方法,总结探索了此类老旧公园的提升改造策略,为城市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提供参考。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1],主要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生态、城市空间、历史文脉延续及人与城市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方式,在促进城市提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生态修复指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干预来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城市修补是为了优化基础设施,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所进行的渐进式更新改造方式,以确保城市的功能完善及其空间完整。
为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韧性,提高人居环境宜居品质,在海南开始“城市双修”试点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7 年4 月,19 个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被公布。同年7 月,公布了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共计38 个[3]。各个城市陆续推广“城市双修”相关理念,并探索总结渐进式更新改造的实践经验,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4]。
目前,对老旧公园改造的案例有很多,将“城市双修”理念用于老旧公园的改造还须进一步深入探究。明确老旧公园特征及改造难点,厘清“城市双修”与老旧公园景观的关系,对协调“生态、城市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老旧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的老旧公园指的是城市公园中特定的一类传统老旧公园,通常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建造时间比较早;公园中中国传统园林要素或传统造园布局手法占有一定比重;有一定历史文化或处在某一历史地段的园林景观[5]。
部分老旧公园多位于老城地段,一般会存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空间无法完全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人居环境景观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由于老城区和老旧公园更新改造不同步进行等现实情况,部分老旧公园改造时常缺少整体考量,缺乏统一城市肌理、色彩等的考虑。
以传统园林为基底的老旧公园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通常以白墙灰瓦来进行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存在于城市中,追求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意境,从而形成城市特有的古典园林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破墙透绿”打造开放式景观已成为常态。虽然有效连接了城市各部分空间,但园林类老旧公园在改造时,由于其特殊性,是否需要“破墙透绿”,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考虑。现代化公园在城市公园中的比重很大,且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出门看绿的现代化城市需求[6],而一些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公园和古建筑只占有小部分。一旦盲目打破围墙的边界,新旧景观无法融合时,可能会造成景观破碎化。
改造项目一般同质化过高,而以传统园林为基底的老旧公园对改造设计者是否能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知识,是否能够熟练运用造园手法要求较高。
景观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想法,还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对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作用。“城市双修”中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的理念,正好与老旧公园景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念相照应。老旧公园作为发展与修复辩证关系的主体,不仅需要满足民众出行游玩的开放空间,还需要提供休息场地空间,并满足游客对健身、娱乐和休闲等的需求。老旧公园为“城市双修”及景观优化实践提供了场地,通过因地制宜结合地域文化不断促进老旧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增加周边居民对老旧公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角湖公园位于老城区域西南角处,占地面积约7.1 hm2,湖水面积约1.7 hm2。建园之初借鉴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7],长廊连接仿江南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和曲桥环湖而建,是周边民众观景、听戏和唱曲的休闲场所之一。公园东南角为榴园,园林小径、碎石路、石榴树景观、金鱼池与传统亭建筑相融,造就了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此外,公园内存留了明清相州古城墙遗址的西南角楼,可登楼眺望美景,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
随着城市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大,以钢铁等重工业为基础的城市面临着产业转换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城市转型、提质迫在眉睫[8]。三角湖公园段护城河改造项目是老城区更新改造项目的一部分。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对滨河绿带、公园体系和生态廊道等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规范提升[9-10],并强调城市更新与树木保护要和谐共融。三角湖公园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是周边居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可能还存在公园及护城河周边水环境景观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亟须通过改造来优化公园品质,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休闲活动需求[11]。此外,受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公园部分外围墙出现裂痕或坍塌,存在安全隐患,公园的改造提质刻不容缓。
对公园已损坏的护城河驳岸及公园区内靠近护城河一侧进行相应改造,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护城河的改造,通过排污清淤、拓宽河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观赏景观、打造亲水平台以及营造滨水开放空间,使其符合现代化城市提质需求。二是对老城墙角楼进行修缮,清除残枝断树,修复毁坏墙体并做加固处理,增设草坪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公园内部绿化量;此外对公园内道路进行扩面优化处理,增设灯光照明设施,新增设入口便于进出,保留园内现有大乔木等,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园品质。
通过护城河改造项目的实施,三角湖公园内部景观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践中由于护城河改造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修复护城河周边及古城墙角楼,所以在改造中存在以下问题。
园内被改造区域几乎被大片草地取而代之,美化了环境,带来了良好的视觉通透效果。现实中公园始终要以为人提供服务为定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12]。
新建的微地形草坪是在原有的广场基础上将整个地面抬高,而周边大乔木无法移动,导致树木土壤厚度增加,容易造成树木根部透气性差或易感染根腐病等问题,不利于树木的健康生长。
园内新增的现代景观和传统园林景观在布局、材质和色彩等方面过渡不够融合;园内西侧规则式河岸与水边营造的自然水景衔接不够自然,且草地景观较单一;“拆墙透绿”后的河岸两边围栏既有木质又有石质风格,色调不一致,略显突兀。
基于护城河改造项目实施后对三角湖公园的影响分析,结合“城市双修”相关理念,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改造。一方面,从城市修补角度考虑,完善场地功能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三角湖公园作为一座集休闲、娱乐、文化和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老旧综合性公园,其建设不仅要注重绿地和自然景观的打造,更需要考虑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户外运动器材、游乐设施及互动性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锻炼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从生态修复角度考虑,优化植物生长环境及公园景观布局。对园区内保留的大乔木,遵循树木生长规律,将微地形适当调整,留出树木生长所需环境。在重塑以传统园林为基底的三角湖公园时,运用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通过打造传统与现代景观的交融地带,来实现整体布局的和谐与融合。“城市双修”理念对三角湖公园的景观提升起到了完善作用,这一理念的实施与运用,既可以改善老旧公园景观,建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又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双修”理念对老旧公园更新优化有着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为老旧公园景观提升提供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图1)。老旧公园改造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服务,其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后续的使用反馈,对使用反馈的调整,也需要渐进式、小规模改进。
图1 “城市双修”引导老旧公园景观提升技术路线
生态修复策略整体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主。老旧公园可能存在水环境、植物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老旧公园的生态修复既要有利于增加公共休闲空间,又要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活力,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城市老旧公园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修复水体。老旧公园水体的修复需要追根溯源,改善河流源头,对此可以对河道进行系统化治理。将物理治理、可净化污水植物与微生物修复相结合,建设生态种植带,通过生物净化、降解有机物,并利用微生物修复土壤,可起到改善公园内生态环境的作用。
(2)优化植物景观。秉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尊重本土植物”的原则[13],在优先考虑本地植物的基础上进行乔—灌—草复层式搭配[14]。根据当地植物种类,可在公园内种植紫薇、芦苇和月季等植物,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植物对公园内裸露土地进行修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打造不同的景观效果。
(3)增加生物多样性。园林景观造园要素中的山、水和植物是有生命的,在传统园林式老旧公园的生态修复中要尊重景观中的每一个生命体。园林景观并不是静止的,需要避免因偏爱某类景观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情况发生。部分公园造景偏爱使用大面积草坪增加绿化面积,而有些草坪品种并不适合昆虫或飞禽生存,所形成的景观自然也会欠缺生态多样性。利用不同植物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群落,有利于丰富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修补秉持“适量适度、尊重历史”原则,通过对老旧公园的合理优化改造,使之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与老城区内的历史元素相呼应、相支撑,既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也要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城市修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公园功能。老旧公园大多为综合性公园,其改造需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龄友好的设计原则,不仅需要能够提供绿地和自然景观,还包括各类设施、文化场馆及活动区域等。通过增加户外运动器材、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15],来增强体验感。
(2)优化景观布局。传统园林老旧公园的改造仍可以借鉴运用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合理协调公园内部山、水、植物和建筑的关系。通过营造传统园林景观与现代景观的过渡地带景观,来融合整体布局。此外,对于大片草地景观可以适当增加灌木比例或增加一些娱乐设施,打造出更具特色的绿色空间。
(3)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城市老旧公园承载了周边许多市民的回忆。可以通过设置背景墙、历史栏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市民与公园的故事或者公园的历史脉络等,让游客感受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老旧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陪伴了城市居民的成长过程,对这类公园的改造更加受到居民关注。“城市双修”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发展与修复的辩证关系,基于该理念下的改造策略对于传统老旧公园更新和焕发活力,发扬和传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创造可持续的公园景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城市双修”视角,结合公园提升改造案例,阐述了“城市双修”理念下的传统老旧公园的改造方法,总结探索了此类老旧公园的提升改造策略,为城市老旧公园的提质改造提供参考。